12.《拿来主义》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拿来主义》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鲁迅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毛泽东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领会比喻论证的运用之妙,掌握先驳后立的论述思路。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内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意。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的态度,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揣摩品味文中重点语句,体会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知人论世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知人论世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了解杂文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①、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②、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④、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背景链接
本文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写作原因
卖国反动政策
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对外来文化或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
从闭关锁国到一味“送去”
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不断“送来”糟粕
军事文化侵略
对事物 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解题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梳理文脉
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段落划分 段落大意 论证方式 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 (1—7段)
第二部分 (8—9段)
第三部分 (第10段)
批判其他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为何要“拿来”
“破”
“立”
什么是“拿来”
怎样“拿来”
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除了“拿来主义”,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主义”?鲁迅先生对它们的态度如何?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思考问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研读——第一部分
破 立
问题概括 问题分析 解决方法
(作者态度)
表现(原文)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落后挨打
送古董,
送古画新画,
送活人
卑躬屈膝
媚外求荣
贻害子孙
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被动接受
盲目排外
主动去拿
闭关锁国
盲目排外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读1-6段,完成表格,梳理“三种主义” 的实质、表现和危害以及解决方法。
研读——第一部分
题目为“拿来主义”,为何花费那么多笔墨写其他“主义”?
揭露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的实质和严重危害。
“自己来拿”:要独立选择,自己挑选
将其他主义破得彻底,目的在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学习“驳论”
什么是“驳论”?
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
所谓驳论,就是批驳他人的言论或观点。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在批驳他人观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便彻底驳倒对方。
写驳论文的写法的一般思路是:
学习“破立”
“先破后立”是立论的一种方式。“破”指瞄准与自己论点相关的错误的、片面的、不正当的观点进行批判,“立”则在“破”的基础上论述自己的论点、看法。
一般的议论文,多在开头直接亮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以此直接“立论”。而“先破后立”在开篇并不急于“立论”,而是针对错误的、片面的、反动的观点进行驳斥与批判,在此基础上,再申明自己所认为的正确观点。
什么是“先破后立”?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送去主义”危害的?
——“丰富”和“大度”运用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的自欺欺人、媚外求荣。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中国——“掘起地下的煤来,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使用”
→光热无穷,只给予不索取导致发了疯
→我国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导致“亡国灭种”
类比论证
研读——第一部分
类比论证
定义: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知识链接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逻辑形式:客体具有a、b、c、d的属性,主体具有a、b、c的属性,所以,主体可能具有d的属性。
第四段中的“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的,怀有不良动机。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怀有不良动机。
德国洛伊公司冒用毛瑟公司的名号,向清政府出售的劣质M88式步枪
研读——第一部分
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主题鲜明。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 ——会思考
“放出眼光”:鉴别精华与糟粕 ——能辨别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自己来拿”:主体性和主动性 ——有自信
分析:“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和“自己来拿”各强调什么?
有选择
有辨别力
有主见
心到
眼到
手到
研读——第一部分
原因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
—因果论证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分析:1—7段的论证方法
小结:
因果论证
更多的时候,因果论证并不像其他几个论证方法那么明显,它似乎有点“藏而不露”的意思。
《劝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一句是正反对比论证,那有没有因果论证呢?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这就是在分析原因,由结果推导原因,从而得出作者“学习要坚持”的观点。
【定义】因果论证就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知识链接
在具体议论文过程中,有些因果论证是显而易见的。这类文章往往是以分析观点里的“为什么”为主。
如:
开头:中心论点——面对困难不妥协的勇敢精神让生命更有价值。
分论点1:(因为)勇敢能使人拥有对抗苦难的意志。
分论点2:(因为)勇敢能激发人无所畏惧的精神。
分论点3:(因为)勇敢能给人攻克难关的勇气。
瞿秋白说,鲁迅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所谓“文艺性”,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化的概括。
面对一所大宅子,穷青年应该怎么办?
中外文化遗产


研读——第二部分
在第8段的结尾,鲁迅先生如是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针对遗留下的不同的文化,“穷青年”不应该怎样做?应该如何做?
细读第八段,找出文中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填写下面的表格。
错误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
他占用,他挑选。
烟枪
烟灯
鱼翅
鸦片

太太
吃掉
精华
送药房
益害并存
展览或毁灭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无实用价值而有历史价值
各自走散
糟粕
吸收
去粗取细
反面教材
抛弃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定义: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例)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知识链接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语言幽默风趣,极有批判力度。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识力
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自己来拿”:要独立选择,自己挑选
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什么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思考:读第10段,分析“拿来”如何?
总结:“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及“拿来主义”的不同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实质
利弊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爱国
和平交往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总结全文,把握内容
俗话说:“文如其人。”从“先破后立”以及形象的比喻论证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吗?
爱憎分明
理智清醒
独立思考
品味文本,赏析语言艺术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 ——毛泽东
请在文中找出一些很有“鲁迅特点”的重点句子,圈点勾画重点词语赏析。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讽刺少得可怜;“捧”指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嘴脸,“挂”写出一路招摇卖好之丑态。“大师”“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赏析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更顺便到欧洲传道。
“送”梅兰芳博士,“催进”“传道”“顺便”,讽刺讨好列强、媚外求荣之新伎俩。
赏析
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反语,实则是退步、堕落。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赏析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褒词贬用,即反语,统治者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一味的送出只会造成国事日弱,文化贫乏,祸害子孙,这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在谈笑风生的幽默中,冷峻地嘲讽了卖国者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实质。
赏析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国粹”是反语,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烟灯烟枪”比喻的是文化糟粕,是不可能在“国粹”之列的,作者这样写,批判、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赏析
读完这些句子,请你总结一下什么是“鲁迅特点”。
“论时事不留情面, 砭痼弊常取类型”
态度:
针砭时弊
一针见血
语言:
犀利幽默 巧用反语
多用短句 情感充沛
取材:
对照取舍
以小喻大
形象具体
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总结主旨
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拿来
占有
挑选
鱼翅  使用
鸦片  存放
姨太太 毁灭
总结文本,结构思路
“破”: 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
“立”: 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是正确的
先破后立
艺术特色
论证艺术
写作特点
举例论证(1)
比喻论证(8、9)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总结全文,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今说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超越时空,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请你试着从对外来文化、经济发展等角度,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我们该如何做。
“拿来主义”今说
示例1:针对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要学会鉴别怎么区别精华和糟粕,像文中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来获取新思想;一方面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优秀的中华文化,用文化武装头脑,用文化去涵养自身。
“拿来主义”今说
示例2:针对经济发展,我们要变“拿来”为“自主创新”,不断攀越技术高峰的巨大改变。只有自主创新,才不会被“卡脖子”压制,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思想是立人。鲁迅先生认为, 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只有养成无数“ 尊个性而张精神”、独立觉醒的新人,才能让中国“ 屹然独立于天下”。学完这篇文章,请你用一段文字对鲁迅先生进行评价和总结。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来源于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心热肠、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为鲁迅画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拓展延伸
是什么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
文化自信
拿来主义
布置作业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请你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语段。
示例: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回望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张彰显中华智慧的文化名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习理念,“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可持续发展观……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独具特色、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同时只有对自己文化生命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