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单元 探索生命奥秘一、单选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分)下列不属于生物的一项是( )A.珊瑚礁 B.大肠杆菌 C.生石花 D.流感病毒2.(2分)生物都具有许多的生命现象,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A.自由运动 B.新陈代谢 C.繁殖后代 D.遗传变异3.(2分)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 )A.巴斯德 B.弗莱明C.列文 虎克 D.伊万诺夫斯基4.(2分)我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科学家是( )A.袁隆平 B.屠呦呦 C.孟德尔 D.邓稼先5.(2分)19世纪著名进化论的建立者( )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A.达尔文 B.孟德尔 C.哈维 D.施莱登6.(2分)要了解校园中生长着多少种植物,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探究法 B.调查法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7.(2分)想要知道某中学植被的分布情况,应该采取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8.(2分)设计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 )A.干燥与湿润 B.有氧气和无氧气C.有水与无光 D.常温和低温9.(2分)生物学家观察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因此得出结论,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种科学方法是( )A.观察 B.实验 C.归纳 D.模型构建10.(2分)下列描述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B.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C.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1.(2分)猪笼草受到小虫的触碰时,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属于生命特征中的(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需要呼吸C.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能生长繁殖12.(2分)花花同学从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一些小颗粒,下列可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A.能随着水滴流动 B.能对刺激作出反应C.能被碘液染上颜色 D.具有一定的结构13.(2分)人类起源历史悠远,扑朔迷离。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科学家是( )A.林奈 B.赫胥黎C.达尔文 D.罗伯特 虎克14.(2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的是( )A.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研究B.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C.生物入侵及其危害D.地质板块运动规律15.(2分)生物圈的真正含义是指( )A.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B.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C.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地球上全部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16.(2分)某同学想研究某种无机盐与冬枣结果率的关系,他应该设计的变量是( )无机盐 氮 磷 钾 钙缺少时表现症状 叶黄 花不结实 叶缘干枯 发育矮小A.含氮量 B.含磷量 C.含钾量 D.含钙量17.(2分)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础B.科学探究中不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C.科学探究中可以依据假设修改实验数据D.科学探究中得到的事实资料就是探究结论18.(2分)生物种类多样性实质是( )A.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结构功能的多样性 D.基因的多样性19.(2分)每个人的角膜都是存在差异的,应用角膜扫描技术可以捕捉角膜独有的特征,该技术被认为是最好的生物识别技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性状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基因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0.(2分)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用的是( )A.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数量的多样性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1.(2分)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这体现了( )A.生物种类多样性 B.基因多样性C.生物数量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22.(2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被破坏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丧失D.生态系统随着生物种类越丰富往往越稳定23.(2分)科学探究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探究活动与其采用的主要探究方法不匹配的是( )A.比较葫芦藓和肾蕨的高度——测量法B.观察人体口腔上皮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观察法C.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情况——调查法D.探究一批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实验法24.(2分)如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该实验设计需要修改,以下是同组的同学给他的修改意见。请判断以下修改意见中正确的是(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 15℃ 适宜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25℃ 适宜A.左右两侧黄粉虫各20只太多了,用2只就可以B.为利于黄粉虫存活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右侧应适当增加湿度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都应保持相同的温度25℃25.(2分)如下表是生物学兴趣小组探究两种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所测得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品种 甲 乙长度/毫米 22 24 25 28 32 34 36 38样品个数 2 4 20 4 3 20 X 2平均值/毫米 23.47 34.4A.该小组采用的是调查法B.甲为大花生,乙为花生C.花生长度的差异只和品种有关D.表中X处的样品个数为526.(2分)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声音能有效缓解疼痛。实验选取后爪发炎状况相似的小鼠,分成3组,各组环境噪音强度相同,乙、丙两组播放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从播放音乐开始,每隔10分钟用纤维丝触碰小鼠伤口诱发疼痛。若小鼠无明显反应,则增加纤维丝强度,直至出现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变量是古典音乐的强度B.音乐停止后缓解疼痛效果消失C.实验中甲组起对照作用D.50分贝音乐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每空2分,共48分(“[]”内填序号或字母)。27.(10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著名诗句。请从生物学角度回答问题。(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2)杏的枝条能够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种下去能够形成新的幼苗,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一株幼苗长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这反映出生物具有 的特征。(3)从红杏出墙现象反映出的各种特征来。红杏属于 (选填生物和非生物)。(4)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用体壁呼吸氧气体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28.(12分)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由于人为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李强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②在5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E;③在5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④在其中四个鱼缸中分别加入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400毫升废电池浸出液;⑤再向各鱼缸分别放入一条品种、大小、生长状况都相同的金鱼,定时饲喂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结果如下表:A B C D E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0 50 100 200 400金鱼成活时间/天 25 15 12 7 1根据以上设计,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 。(2)该实验变量是 ,第⑤步中,放入各鱼缸的金鱼必须是品种、大小、生长状况都相同,是为了保证变量 。A组在实验中属于 组。(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29.(10分)针对塑料袋以及一次性塑料泡沫餐具被人们随意丢弃而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以大豆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实验,探究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回答探究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实验材料:2粒大豆种子、两个栽种盆、土壤、塑料袋、直尺。操作方案: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栽种盆分别标号为A、B,在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B盆中放入等量的加入若干塑料袋的土壤。②将2粒相同的饱满的大豆种子分别栽种在A、B两个栽种盆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定时浇水,培养一段时间。③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定期测量A、B两组植株的高度(如图1);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A、B两组的植株根系(如图2)。(1)本实验中生物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2)探究实验一般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你认为本实验的对照组是 。(3)本实验中有一处明显不合理: 。(4)改进实验后,同学们仍发现塑料袋污染的土壤中,植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由图二的实验结果分析,你觉得导致这一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对你的生活有何启发? (合理即可)。30.(16分)资料分析:生活离不开生物,我国古代有很多诗词都和生物相关:古诗一: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诗二: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学习到的生物知识回答问题:(1)在古诗《秋思》的描写中属于生物的有: ,它们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 (答出两例)。非生物有: 。(2)在古诗《游园不值》中“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红杏出墙”是为了多争取阳光,制造有机物,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会长成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性。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 现象。第1单元 探索生命奥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分)下列不属于生物的一项是( )A.珊瑚礁 B.大肠杆菌 C.生石花 D.流感病毒【答案】A【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A.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珊瑚虫骨骼(由碳酸钙组成)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可见,珊瑚礁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符合题意。B.大肠杆菌营寄生生活,能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故属于生物,B不符合题意。C.生石花开花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征,故属于生物,C不符合题意。D.流感病毒营寄生生活,能通过自我复制繁殖后代,故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2.(2分)生物都具有许多的生命现象,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A.自由运动 B.新陈代谢 C.繁殖后代 D.遗传变异【答案】A【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A、自由运动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一般不能自由运动,A符合题意。BCD、新陈代谢、繁殖后代、遗传变异都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3.(2分)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 )A.巴斯德 B.弗莱明C.列文 虎克 D.伊万诺夫斯基【答案】A【分析】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具有突出贡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解答】解:A、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被称为“微生物之父”,正确。B、弗莱明是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错误。C、荷兰人列文 虎克制成了显微镜,错误。D、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错误。故选:A。【点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4.(2分)我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科学家是( )A.袁隆平 B.屠呦呦 C.孟德尔 D.邓稼先【答案】A【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解答】解:袁隆平,北京人,汉族,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在育种中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品种,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因此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在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故选:A。【点评】关键是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5.(2分)19世纪著名进化论的建立者( )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A.达尔文 B.孟德尔 C.哈维 D.施莱登【答案】A【分析】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解答】解:A、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符合题意。B、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不符合题意。C、哈维,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故不符合题意。D、施旺、施莱登都是19世纪德国的动、植物学家,他们的性格、经历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诚的情感促成了他们的多年合作,共同创立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细胞学说。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注意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事迹,注意知识的积累。6.(2分)要了解校园中生长着多少种植物,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探究法 B.调查法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答案】B【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解答】解:A.实验探究法是对变量的控制和实验条件的设置,以验证假设或理论,不适用于简单的植物种类计数,A不符合题意。B.调查法是收集和分析数据,适用于了解校园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B符合题意。C.资料分析法是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不涉及实地观察或数据收集,C不符合题意。D.观察法是直接观察和记录,适用于定性观察,不适用于长期或特定条件下的观察,也不适用于全面了解植物种类和数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相关知识。7.(2分)想要知道某中学植被的分布情况,应该采取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答案】C【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解答】解:A.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A不符合题意。B.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C.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因此,想要知道某中学植被的分布情况,应该采取的方法是调查法,C符合题意。D.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记住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2分)设计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 )A.干燥与湿润 B.有氧气和无氧气C.有水与无光 D.常温和低温【答案】C【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的实验。其中选择的变量就是实验变量。【解答】解:A.干燥与湿润,存在一个实验变量:水,A正确。B.有氧气与无氧气,存在一个实验变量:氧气,B正确。C.有水与无光,存在两个实验变量:水和光,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C错误。D.常温和低温,存在一个实验变量:温度,D正确。故选:C。【点评】熟练掌握对照实验设置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2分)生物学家观察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因此得出结论,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种科学方法是( )A.观察 B.实验 C.归纳 D.模型构建【答案】C【分析】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归纳法是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模型建构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建构模型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解答】解:归纳法是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生物学家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发现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然后从这些具体的观察中总结出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种从具体实例中总结出一般结论的方法属于归纳法,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掌握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0.(2分)下列描述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B.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C.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D【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解答】解:A、粟属于生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B、“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生物能够变异的特征,不符合题意。C、鸥鹭属于生物,“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不符合题意。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和理解生物的特征。11.(2分)猪笼草受到小虫的触碰时,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属于生命特征中的(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需要呼吸C.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能生长繁殖【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的特征的理解.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解答】解: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猪笼草受到小虫的触碰时,叶片会合拢,说明了生物具有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特征。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12.(2分)花花同学从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一些小颗粒,下列可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A.能随着水滴流动 B.能对刺激作出反应C.能被碘液染上颜色 D.具有一定的结构【答案】B【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结合分析可知:“能随着水滴流动”、“能被碘液染上颜色”、“具有一定的结构”都不能据此判断这些小颗粒是否是生物;“能对刺激做出反应”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可据此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13.(2分)人类起源历史悠远,扑朔迷离。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科学家是( )A.林奈 B.赫胥黎C.达尔文 D.罗伯特 虎克【答案】B【分析】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赫胥黎通过比较方法,对于人类的起源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罗伯特 虎克观察到了细胞。【解答】A.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A不符合题意。B.托马斯 赫胥黎用科学辩论证明人和大猩猩的脑部解剖具有十分的相似性,通过比较方法,对于人类的起源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B符合题意。C.达尔文提出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C不符合题意。D.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虎克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软木薄片,看到了软木薄片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房间”组成的,他把这些小房间叫做为细胞,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相关的生物学史是解题的关键。14.(2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的是( )A.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研究B.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C.生物入侵及其危害D.地质板块运动规律【答案】D【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涉及当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粮食、能源等全球性问题。【解答】解: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研究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A不符合题意。B.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B不符合题意。C.生物入侵会影响环境,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C不符合题意。D.地质板块运动规律属于地理学研究内容,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5.(2分)生物圈的真正含义是指( )A.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B.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C.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地球上全部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圈的含义:,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的概念含义、范围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16.(2分)某同学想研究某种无机盐与冬枣结果率的关系,他应该设计的变量是( )无机盐 氮 磷 钾 钙缺少时表现症状 叶黄 花不结实 叶缘干枯 发育矮小A.含氮量 B.含磷量 C.含钾量 D.含钙量【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由题干表格可以看出:含氮的无机盐与叶片颜色有关;含磷的无机盐与花是否结果实有关;含钾的无机盐与叶边缘干枯有关;含钙的无机盐植株发育有关。因此,某同学想研究某种无机盐与冬枣结果率的关系,他应该设计的变量是含磷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无机盐的作用及对照实验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17.(2分)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础B.科学探究中不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C.科学探究中可以依据假设修改实验数据D.科学探究中得到的事实资料就是探究结论【答案】A【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科学探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修改实验数据。事实资料需要经过分析和推理才能得出探究结论。科学探究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以完善探究过程和结果。【解答】解:A.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后续的环节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故A正确。B.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故B错误。C.科学探究中不可以依据假设修改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故C错误。D.科学探究中得到的事实资料不是探究结论,需要经过分析和推理等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故D错误。故选:A。【点评】掌握科学探究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8.(2分)生物种类多样性实质是( )A.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结构功能的多样性 D.基因的多样性【答案】D【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答】解: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种类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生物与环境又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19.(2分)每个人的角膜都是存在差异的,应用角膜扫描技术可以捕捉角膜独有的特征,该技术被认为是最好的生物识别技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性状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基因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答案】C【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解答】解: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每个人的角膜都是存在差异的,应用角膜扫描技术可以捕捉角膜独有的特征,该技术被认为是最好的生物识别技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的多样性。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20.(2分)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用的是( )A.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数量的多样性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答案】A【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答】解: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水稻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主要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遗传)的多样性,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21.(2分)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这体现了( )A.生物种类多样性 B.基因多样性C.生物数量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A【分析】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解答】解:生物种类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种类生物的丰富程度。基因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生物数量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的数量差异,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这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水鸟的种类多样性,即生物种类多样性,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22.(2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被破坏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丧失D.生态系统随着生物种类越丰富往往越稳定【答案】B【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解答】解:A、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A正确;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所以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错误;C、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被破坏就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C正确;D、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调节能力越强,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23.(2分)科学探究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探究活动与其采用的主要探究方法不匹配的是( )A.比较葫芦藓和肾蕨的高度——测量法B.观察人体口腔上皮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观察法C.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情况——调查法D.探究一批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实验法【答案】B【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解答】解:A.比较肾蕨和葫芦藓的高度,其探究方法为测量法,A正确。B.观察人体口腔上皮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其探究方法为实验法,B错误。C.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探究方法为调查法,C正确。D.通过控制变量(如水分、温度、光照等)进行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情况,采用的是实验法,D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4.(2分)如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该实验设计需要修改,以下是同组的同学给他的修改意见。请判断以下修改意见中正确的是(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 15℃ 适宜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25℃ 适宜A.左右两侧黄粉虫各20只太多了,用2只就可以B.为利于黄粉虫存活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右侧应适当增加湿度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都应保持相同的温度25℃【答案】D【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所以光照是唯一变量,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应保持相同。【解答】解:A.左右两侧黄粉虫各20只可以避免偶然性,不能用2只,故A错误。B.实验中湿度是无关变量,不需要右侧增加湿度,故B错误。C.实验是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不能左右两侧都保持在阴暗环境中,故C错误。D.左右两侧应保持相同的温度,这样可以保证除光照外其他条件相同,故D正确。故选:D。【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25.(2分)如下表是生物学兴趣小组探究两种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所测得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品种 甲 乙长度/毫米 22 24 25 28 32 34 36 38样品个数 2 4 20 4 3 20 X 2平均值/毫米 23.47 34.4A.该小组采用的是调查法B.甲为大花生,乙为花生C.花生长度的差异只和品种有关D.表中X处的样品个数为5【答案】D【分析】1、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解:A、实验法是一种按照某种因果假设设计的,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定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因此该小组采用的是实验法,A错误。B、由表格中的长度平均值可知,甲为花生,乙为大花生,B错误。C、花生长度的差异除了和品种有关,也和环境有关,C错误。D、甲、乙两组用作实验的花生种子数应相同,甲组的种子数=2+4+20+4=30个,故乙组中X处的种子个数=30﹣3﹣20﹣2=5个,D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6.(2分)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声音能有效缓解疼痛。实验选取后爪发炎状况相似的小鼠,分成3组,各组环境噪音强度相同,乙、丙两组播放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从播放音乐开始,每隔10分钟用纤维丝触碰小鼠伤口诱发疼痛。若小鼠无明显反应,则增加纤维丝强度,直至出现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变量是古典音乐的强度B.音乐停止后缓解疼痛效果消失C.实验中甲组起对照作用D.50分贝音乐缓解疼痛效果明显【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A、本实验除了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不同之外,其他都相同,因此,控制变量是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A正确。B、据图可见:50分贝的音乐停止后,缓解疼痛效果并未消失,B错误。C、实验中甲组与其他两组形成对照实验,起到对照作用,C正确。D、小鼠缩后爪时使用纤维丝强度越大,说明声音的缓解疼痛效果越强。根据图2可知,播放50分贝的音乐时,缓解疼痛效果明显,D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每空2分,共48分(“[]”内填序号或字母)。27.(10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著名诗句。请从生物学角度回答问题。(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具有 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的特征。(2)杏的枝条能够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种下去能够形成新的幼苗,说明生物具有 生长、发育和繁殖 的特征;一株幼苗长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这反映出生物具有 生长 的特征。(3)从红杏出墙现象反映出的各种特征来。红杏属于 生物 (选填生物和非生物)。(4)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用体壁呼吸氧气体现了生物具有 适应环境 的特征。【答案】(1)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3)生物(4)适应环境【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即应激性,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2)杏的枝条能够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种下去能够形成新的幼苗,这是有性生殖的过程,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红杏可以由一株幼苗长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这反映出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3)由以上知,杏树具有生长、繁殖、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生物的基本特征,因此属于生物。(4)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用体壁呼吸氧气并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适应这样的环境。故答案为:(1)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3)生物(4)适应环境【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28.(12分)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由于人为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李强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②在5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E;③在5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④在其中四个鱼缸中分别加入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400毫升废电池浸出液;⑤再向各鱼缸分别放入一条品种、大小、生长状况都相同的金鱼,定时饲喂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结果如下表:A B C D E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0 50 100 200 400金鱼成活时间/天 25 15 12 7 1根据以上设计,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 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或没有)影响 。(2)该实验变量是 废电池浸出液浓度 ,第⑤步中,放入各鱼缸的金鱼必须是品种、大小、生长状况都相同,是为了保证变量 唯一 。A组在实验中属于 对照 组。(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且浸出液浓度越大,影响越大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每个鱼缸内只放一条金鱼,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 。【答案】(1)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或没有)影响;(2)废电池浸出液浓度;唯一;对照;(3)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且浸出液浓度越大,影响越大;(4)每个鱼缸内只放一条金鱼,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解答】解:(1)假设不能随便地作出,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2)该实验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浓度。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放入各缸的金鱼必须是同种且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以保持实验变量的唯一,这样才能确定金鱼的生存状况是由废电池浸出液引起的。其中A组属于对照组,BCDE属于实验组。(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且浸出液浓度越大,影响越大。(4)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鱼缸内只放一条金鱼,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故答案为:(1)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或没有)影响;(2)废电池浸出液浓度;唯一;对照;(3)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且浸出液浓度越大,影响越大;(4)每个鱼缸内只放一条金鱼,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理解对照试验的要求、废电池的危害。29.(10分)针对塑料袋以及一次性塑料泡沫餐具被人们随意丢弃而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以大豆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实验,探究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回答探究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实验材料:2粒大豆种子、两个栽种盆、土壤、塑料袋、直尺。操作方案: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栽种盆分别标号为A、B,在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B盆中放入等量的加入若干塑料袋的土壤。②将2粒相同的饱满的大豆种子分别栽种在A、B两个栽种盆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定时浇水,培养一段时间。③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定期测量A、B两组植株的高度(如图1);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A、B两组的植株根系(如图2)。(1)本实验中生物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2)探究实验一般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你认为本实验的对照组是 A盆 。(3)本实验中有一处明显不合理: 只用了2粒种子,偶然性增大 。(4)改进实验后,同学们仍发现塑料袋污染的土壤中,植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由图二的实验结果分析,你觉得导致这一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塑料污染,植物根系无法正常生长 。对你的生活有何启发? 生活中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袋 (合理即可)。【答案】(1)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2)A盆;(3)只用了2粒种子,偶然性增大;(4)由于塑料污染,植物根系无法正常生长;生活中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袋。【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通过盆栽模拟实验,探究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中生物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2)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栽种盆分别标号为A、B,在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B盆中放入等量的加入若干塑料袋的土壤。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为对照组,起对照作用。(3)实验时只取2粒种子偶然性增大,所以实验时为避免偶然性,应取多粒种子。(4)改进实验后,同学们仍发现塑料袋污染的土壤中,植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根据图2可知,B盆植株由于塑料污染导致根系无法正常生长,从而使得植物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在生活中要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不乱扔垃圾袋。故答案为:(1)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2)A盆;(3)只用了2粒种子,偶然性增大;(4)由于塑料污染,植物根系无法正常生长;生活中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袋。【点评】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0.(16分)资料分析:生活离不开生物,我国古代有很多诗词都和生物相关:古诗一: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诗二: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学习到的生物知识回答问题:(1)在古诗《秋思》的描写中属于生物的有: 藤、树、鸦、人、马 ,它们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生物能进行呼吸(或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答出两例)。非生物有: 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夕阳 。(2)在古诗《游园不值》中“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的特征。“红杏出墙”是为了多争取阳光,制造有机物,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的特征。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会长成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生长和繁殖 的特性。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 遗传 现象。【答案】(1)藤、树、鸦、人、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或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夕阳。(2)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长和繁殖;遗传。【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1)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藤,树,鸦,人,马这些生物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而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夕阳都没有生命的特征,属于非生物。(2)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在古诗《游园不值》中“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生物体的生长需要营养,“红杏出墙”是为了多争取阳光,制造有机物,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长是指生物体由小长大,繁殖是指产生新个体,因此,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会长成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由此可知,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遗传现象。故答案为:(1)藤、树、鸦、人、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或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夕阳。(2)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长和繁殖;遗传。【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命的基本特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