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韩愈师说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课堂导入程门立雪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杨时和学生成了雪人,程颐醒来发现两个学生在外深受感动。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诚恳求教的范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狂人”,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知人论世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知人论世古文运动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这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社会背景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35岁,在文坛上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回答这种责难的。在《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写作背景解题师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韩愈《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柳宗元《捕蛇者说》诵读感悟,听读正音句读( )或不焉( )经传( )近谀( )老聃 ( )传道( )李蟠( )苌弘 ( )无少( )择师而教之( )dòufǒuzhuànyúdānchuánpánchángshàojiāo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的;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受:同“授”,传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第一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知:动词,懂得,明白。之:代词,代道理,知识。孰:谁,疑问代词。惑:名词,疑惑。从:动词,跟随。为:动词,成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介词,在。闻:知道,懂得。师:意动,“以……为老师”。师: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疑问,哪。年:年龄。是故:所以,因此。所存: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存”这里可译成“存在的地方”。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1段小结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重要性)孔子正面阐述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说老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思考:第1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出:动词,超出。下:低于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众人:一般人而:连词,表转折耻:意动,以......为耻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第二段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 后一个“圣”,动词,圣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愚:与圣的用法一样。其:疑问副词,大概;于:介词,对于所以:‥‥‥的原因其:代词,自己。惑:糊涂,形容词。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之:代词,代童子。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或:有的。不:同“否”小:小的方面。遗:遗漏,丢掉。明:明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族:类。云者:如此之类。道:学问道德水平。谀:阿谀奉承。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齿:并列,排列。不齿,不与同列。及:赶得上。其:副词,真是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在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找出这三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1. 纵比: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之关键2. 自比:对其子 择师而教对其身 耻学于师小学大遗、不够明智3. 横比: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以……为师,意动徒:类,辈贤:道德、学问、才能是故:因此,所以术业:学问和技艺攻:研究如:动词,像是:代词,这样子联系第一、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说明谁可为师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四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好:喜爱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全面于:介词,表被动,被嘉:赞许贻:赠送交代写作的缘由,并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交代写作的缘由(作师说赠李蕃),委婉发出倡议。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3. 文章第四段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第4段小结深入探究:为什么身为文坛宗师的韩愈会“作《师说》以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背景链接资料链接“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容色严正地当老师。世人果然群起责怪他,指指点点,互递眼色,相互拉扯,加油添醋的非议他。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走近韩愈,遇见与时俗相抗的孤勇者苏轼论及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之“孤”在于与流俗抗衡的孤独姿态,他敢于为人师,甘得天下骂名。韩愈之“勇”在于他的言辞锋芒尖锐。韩愈作《师说》一文,无异于以孤勇者的战斗姿态发布了一篇讨伐当世流俗的檄文,不惧讥讽以道自任,其文化责任感和胸怀与担当让后人敬佩。小结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圣愈圣 ;今之众人,愚益愚;于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批判当今耻学于师孔子从师的行为;孔子从师的言论。圣人无常师写作目的贻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行古道文章脉络立破立拓展延伸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我们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拓展延伸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总结延伸韩愈在《师说》中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向一切“闻道”的老师学习,善学必然重教育,重道必然尊老师,即尊师重教(语出《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至今已被人们引用一千六百多年,可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吧!论证思路——五句法(一般在段首提出,开门见山。)1.观点句议论文:何为“五句法”?(紧扣主题,结合选材,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因果法、假设法等,对论据进行中肯的剖析。)4.分析句(紧跟观点句,力求清晰简洁易懂,有效阐释观点的内涵;或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2.阐释句(紧接阐释句,举例论证,古今中外,正反对比。叙述讲究简明扼要,选材紧扣观点句,力求典型准确。)3.材料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呼应段首观点句,收束全段。)5.结论句以第一段为例,请你尝试分析该段落的论证思路:古之学者必有师。(观点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阐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材料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分析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论句)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智乃反不及层进的对比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圣益圣愚益愚小学大遗未见其明论证方法2、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3、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针对练笔请恰当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个论点,可综合运用其他论证方法。不少于200字。针对练笔示例: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李政道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精神可贵,高山仰止。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没多少娱乐,但“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奉献不止,也是生活方式。而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无疑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课堂总结师说一、论点二、论证三、缘起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激励后学:李蟠反面论证(对比)正面论证(举例、引用)纵比横比自比1、从师的原因2、择师的原则今之众人(反)古之圣人(正)爱其子(正)于其身(反)巫医乐师百工(正)士大夫之族(反)孔子事例(举例)孔子语录(引用)能行古道不拘于时道理阐述宣扬“从师”的道理,抨击“耻师”的时弊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01、作名词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老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专门技艺人”讲十年春,齐师伐我——作“军队”吾师道也——作“学习、效法”讲(“师道”,动宾关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从师”讲02、作动词03、意动用法师以+宾+为+动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动+宾名/形译作名/形1、一词多义01、作名词作七十列传——传记,一种文体,名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达,传授,动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02、作动词传1、一词多义01、作名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名词,道理津津乐道——动词,谈论02、作动词道2、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之学者必有师道3、古今异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结果。道3、古今异义小学而大遗今之众人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今义:许多的人。3、古今异义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古义:不一定。古义:固定的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今义:平常;一般;普通。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吾未见其明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作名词,疑惑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官职高的人形容词作名词,明智4、词类活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特殊句式判断句其可怪也欤。(直接表示判断)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否定判断)被动句不拘于时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宾语前置)5、特殊句式倒装句惑之不解。“不解惑”(宾语前置)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理解性默写(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的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3)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了对比,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们。(4)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理解性默写(5)《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6)韩愈在《师说》中表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