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任务式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任务式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古人是如何看待读书的?
1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左宗棠
2
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左宗棠
3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
4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发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
5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xu
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宋 赵恒《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三字经》:石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 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人鼓励我们学习要勤奋,除此之外,学习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里的名篇《劝学》。
唐 颜真卿
荀子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和《荀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习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合理论证。
4.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作者及作品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曾到齐国游学,后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到楚国。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
劝学意思是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劝学》的?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官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官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中zhòng绳 輮róu以为轮 有yòu槁暴pù 参省xǐng
知zhì明 须臾yú 跂qǐ而望 舆yú马
舟楫j 生xìng非异也 跬kuǐ步 骐骥jì
驽nú马 锲qiè而不舍 金石可镂lòu 二螯á o
要求:诵读全文,读准字音。
任务一:诵读课文
要求: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培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任务二:译读课文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方法:
①留(保留)
②删(删除)
③换(替换)
④调(调语序)
⑤补(补出省略成分)
⑥变(灵活变通)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中绳:合乎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輮:通“煣”,(用火烤)使弯曲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有:通“又”
槁暴:槁,枯
暴,通“曝”,晒
就:动词,靠近,接近
参:验,检查。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知:通“智”,智慧
状后
状后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尝:曾经
须臾:片刻
所学:所+V = 名词性短语
跂:踮起脚后跟
彰:明显,显著
假:借助
致:到达
水:n-v,游泳
绝:横渡
生:通“性”,天性,天赋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焉:兼词,“于此”
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无从
骐骥:骏马
定后
锲:刻   
镂:雕刻
上/下:n-状,向上/下
躁:浮躁,不专一
任务三:分析课文
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论述了什么?请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第三段论述了什么?请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第四段论述了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思考:2.第二段论述了什么?请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得到发展提高
青出于蓝胜于蓝
冰水为之寒于水
木受绳变直
直木輮为轮
金就砺则利
客观事物
人工改造
改变原来状况
知明而行无过



变化过程
博学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
比喻论证
中心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必备知识: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
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叙述描写生动、形象、逼真。
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思考:3.第三段论述了什么?请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终日思不如须臾所学
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见
登高招而见者远
顺风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达到目标
弥补不足



借助学习
中心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学习的作用)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思考:4.第四段论述了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用心躁也。
学习要积累、坚持、专心(学习方法和态度)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积累
专心
坚持
《劝学》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为什么: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
②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学习的作用)
怎么做: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学习方法和态度)
课文总结
课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全面深刻的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
1、喻体的选用来自生活,非常鲜活。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反设喻,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②博喻,为论证“学习贵在坚持”,先后用了“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组比喻。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
写作特点
4、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1、喻体的选用来自生活,非常鲜活。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反设喻,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②博喻,为论证“学习贵在坚持”,先后用了“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组比喻。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
全文总结

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节奏美。

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
“而” 作连词时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然而”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因果。译为“ 因而、所以”
8.表目的。
虚词积累
苏秦悬梁+孙敬刺股: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匡衡凿壁: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车胤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借光看书,孙康借下雪时月光在雪上的反光读书。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克服物质条件,发奋苦读的顽强不屈精神。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闻鸡起舞:东晋时,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励振作。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语出《晋书·祖逖传》。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及时奋发。
羲之临池:学习书法谓“临池”。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刻苦学习。
负薪挂角: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宋·王应璘《三字经》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左思补拙:左思勤能补拙的故事。左思长得丑,文采却不错,著有《三都赋》。貌不及人,遭到耻笑,文章却是流光异彩,也算是补拙了一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