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小升初语文试卷一、古诗文解读(10分)1.阅读。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为加点字注音。①邴原少孤 ②一则羡其不孤 (2)解释加点的词①邴原少孤 ②吾徒相教 ③不求资也 ④诵《孝经》《论语》 (3)翻译师恻然曰:“欲书可耳!”(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邴原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二、阅读理解(40分)2.阅读。棋手 ①街心花园里布满了象棋摊,爱好者们有的正悠然地下着棋,有的则围在旁边观看。一位卷发青年已经静静地看了很长时间。 ②一串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宁静的氛围,正在下棋的人们皱起了眉头,只见一个小伙东瞧瞧,西看看,信步走到一个棋摊旁,嘴里念叨着:“大老李,你的马不行了,我给你支一招怎么样?”说着就要去抓棋子,一旁的卷发青年直起身来,诧异地看着小伙。 ③大老李生气地拨开小伙的手,说:“你别捣乱行不行?”小伙嬉笑着说:“我是常胜将军,你不信我?”大老李有些恼怒,使劲瞪了他一眼。 ④一会儿,别的棋摊上又响起了小伙的声音:“出车呀!”“快架炮!”“你这切不行……”许多棋手不由相视苦笑。 ⑤观棋的卷发青年悄悄问大老李:“这小伙是什么人?”大老李放下棋子说:“前面一家厂里的工人,他棋下得是好,可整天指手画脚,看不起人,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下。”正说着,那小伙又转了回来,找到大老李,嘴里仍旧念念有词。 ⑥卷发青年小声对小伙说:“我们看样的还是别说话吧。”小伙一愣,上下打量了青年一番,说:“嗬,口气不小!”说罢,硬要拉他下一盘,卷发青年忙摆摆手,连连推辞。那小伙却自须自摆好了棋,等待着卷发青年应战,人们看到这一幕,都聚拢过来,期待的目光似乎在说:“下一盘吧。”卷发青年被人连拉带摁坐了下去。 ⑦也不知道卷发青年是怎样出招的,几个回合后,那小伙虽说兵将齐全,却难以动弹了,几乎每动一子就会被对方吃掉,豆大的汗珠挂满小伙的脑门,四周安静极了。片刻之后,伙像泄了气的皮球,低声说:“我输了!您是专业棋手吧?”卷发去年轻声说:“学过两年。” ⑧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小伙在电视中观看全国象棋大赛时,惊讶地发现在冠军争夺赛中,坐在棋盘一头的就是那个劝他“看棋别说话”的卷发青年。(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①悠然: ②念念有词: (2)短文题目是《棋手》,但第②自然段用了大量笔墨对小伙进行描写,如果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的流畅。你认为删掉这些描写好不好?为什么?(3)“一旁的卷发青年直起身来,诧异地看着小伙。”一句中,卷发青年“诧异”的原因是 A.想知道小伙会如何支招B.不理解小伙为什么这样做C.惊叹于小伙高超的棋艺D.气恼于小伙打断自己观棋(4)短文中卷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棋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和本文叙述的主干时间距离太长,没有必要,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二、理想的风筝(节选)(20分)3.阅读。理想的风筝(节选)①春天又到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②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③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④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⑤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⑥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1)文章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① ② ③ (2)作者苏叔阳笔下的刘老师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中的“泛”字能不能换成“生”?请写下你的理由。 (4)第③段的画线句对刘老师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描写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5)如果给文章加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段话,你认为放在哪两段之间,并说说理由。 2025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小升初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古诗文解读(10分)1.阅读。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为加点字注音。①邴原少孤 bǐng ②一则羡其不孤 xiàn (2)解释加点的词①邴原少孤 失去父亲 ②吾徒相教 无偿地、免费地 ③不求资也 钱财 ④诵《孝经》《论语》 朗读、诵读 (3)翻译师恻然曰:“欲书可耳!”(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邴原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解答】(1)考查汉字注音。①“邴原少孤”中的“读:bǐng,1.古邑名。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南。春秋时属郑。2.姓。②“一则羡其不孤”中的“羡”字,其标准读音就是xiàn,表示羡慕的意思。(2)考查字词解释。①“邴原少孤”:邴原从小失去父亲。“孤”,表示的是邴原幼年丧父的情况,即失去父亲。②“吾徒相教”:我愿意免费教你。“徒”,在这里表示的是白白地、仅仅的意思,但在此上下文中更偏向于“无偿地”或“免费地”进行教导。③“不求资也”:不需要学费。“资”,指的是钱财,这里表示老师教导邴原并不求取任何钱财作为回报。④“诵《孝经》《论语》”中的“诵”,表示的是朗读、诵读的意思,即邴原通过朗读来学习《孝经》和《论语》这两部经典。(3)考查句子翻译。师恻然曰:“欲书可耳!”: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欲:想要。书:在这里的意思是读书。老师同情地说:“你想上学吗?”(4)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可以概括为:邴原学有所成的原因在于他具备强烈的求学愿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时也有得到老师的无私帮助的因素。故答案为:(1)①bǐng;②xiàn;(2)①失去父亲;②无偿地、免费地;③钱财;④朗读、诵读;(3)老师同情地说:“你想上学吗?”(4)他具备强烈的求学愿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时也有得到老师的无私帮助的因素。二、阅读理解(40分)2.阅读。棋手 ①街心花园里布满了象棋摊,爱好者们有的正悠然地下着棋,有的则围在旁边观看。一位卷发青年已经静静地看了很长时间。 ②一串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宁静的氛围,正在下棋的人们皱起了眉头,只见一个小伙东瞧瞧,西看看,信步走到一个棋摊旁,嘴里念叨着:“大老李,你的马不行了,我给你支一招怎么样?”说着就要去抓棋子,一旁的卷发青年直起身来,诧异地看着小伙。 ③大老李生气地拨开小伙的手,说:“你别捣乱行不行?”小伙嬉笑着说:“我是常胜将军,你不信我?”大老李有些恼怒,使劲瞪了他一眼。 ④一会儿,别的棋摊上又响起了小伙的声音:“出车呀!”“快架炮!”“你这切不行……”许多棋手不由相视苦笑。 ⑤观棋的卷发青年悄悄问大老李:“这小伙是什么人?”大老李放下棋子说:“前面一家厂里的工人,他棋下得是好,可整天指手画脚,看不起人,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下。”正说着,那小伙又转了回来,找到大老李,嘴里仍旧念念有词。 ⑥卷发青年小声对小伙说:“我们看样的还是别说话吧。”小伙一愣,上下打量了青年一番,说:“嗬,口气不小!”说罢,硬要拉他下一盘,卷发青年忙摆摆手,连连推辞。那小伙却自须自摆好了棋,等待着卷发青年应战,人们看到这一幕,都聚拢过来,期待的目光似乎在说:“下一盘吧。”卷发青年被人连拉带摁坐了下去。 ⑦也不知道卷发青年是怎样出招的,几个回合后,那小伙虽说兵将齐全,却难以动弹了,几乎每动一子就会被对方吃掉,豆大的汗珠挂满小伙的脑门,四周安静极了。片刻之后,伙像泄了气的皮球,低声说:“我输了!您是专业棋手吧?”卷发去年轻声说:“学过两年。” ⑧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小伙在电视中观看全国象棋大赛时,惊讶地发现在冠军争夺赛中,坐在棋盘一头的就是那个劝他“看棋别说话”的卷发青年。(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①悠然: 安闲、闲适下棋。 ②念念有词: 看人下棋时,嘟嘟囔囔说个不停。 (2)短文题目是《棋手》,但第②自然段用了大量笔墨对小伙进行描写,如果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的流畅。你认为删掉这些描写好不好?为什么?(3)“一旁的卷发青年直起身来,诧异地看着小伙。”一句中,卷发青年“诧异”的原因是 B A.想知道小伙会如何支招B.不理解小伙为什么这样做C.惊叹于小伙高超的棋艺D.气恼于小伙打断自己观棋(4)短文中卷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棋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和本文叙述的主干时间距离太长,没有必要,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解答】(1)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①悠然:表示安闲、闲适的样子;深远貌;以形容韵味不尽;久远貌;辽阔貌;忧伤貌;徐缓貌。从第①段的句子“街心花园里布满了象棋摊,爱好者们有的正悠然地下着棋,有的则围在旁边观看。”可知指的是象棋爱好者们在安闲、闲适下棋的样子。②念念有词:旧指迷信的人祈祷时不停地念着口语,以通神灵,现多用来形容人嘟嘟囔囔说个不停。从第⑤段的句子“正说着,那小伙又转了回来,找到大老李,嘴里仍旧念念有词。”可知指的是小伙在看人下棋时,嘟嘟说个不停。(2)考查句段作用。作答时,首先明确“不能删”,然后阐述理由。在短文中,题目《棋手》确实是以卷发青年作为故事的主要角色,聚焦于他的棋艺和人物特质。然而,第②自然段对小伙的描写并非冗余,而是有其重要作用。如果删掉这些对小伙的描写,虽然文章在表面上看起来仍然流畅,但会失去一些重要的情节支撑和人物对比。首先,小伙的出现和表现是为了突显出卷发青年的棋艺高超和性格特点。小伙的狂妄和挑衅,以及随后被卷发青年轻松击败的情节,都是对卷发青年棋艺和品格的间接赞扬。其次,小伙的行为和态度也代表了街心花园里其他棋手对卷发青年的初步印象。这种对比使得卷发青年的谦逊和低调更加引人注目。如果删掉这些描写,那么读者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卷发青年为何能在众多棋手中脱颖而出,以及为何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钦佩。因此,这些对小伙的描写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情节和冲突,还通过对比突出了卷发青年的棋艺和品格,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完整。所以,删掉这些描写是不好的。(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短文第②段主要写了小伙子看到别人下棋,就指手画脚地想给别人支招。“一旁的卷发青年直起身来,诧异地看着小伙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卷发青年对小伙子的这种做法感到很惊讶,卷发青年感到诧异的原因是不理解小伙儿为什么会这样做。故选B。(4)考查形象分析。对弈时“几个回合后,那小伙虽说兵将齐全,却难以动弹了,几乎每动一子就会被对方吃掉”,即卷发青年轻松击败自认“常胜将军”的小伙;半年后“小伙在电视中观看全国象棋大赛时,惊讶地发现在冠军争夺赛中,坐在棋盘一头的就是那个劝他‘看棋别说话’的卷发青年”,侧面证明他是“顶级棋手”。面对小伙挑战,“卷发青年忙摆摆手,连连推辞”,不主动炫耀、好胜;获胜后,小伙问“您是专业棋手吧?”,他“轻声说:‘学过两年’”,淡化自己的“专业身份”,不张扬。通过“对弈结果”和“言行态度”,概括出卷发青年“棋艺高超、谦逊低调”的形象。(5)考查开放探究。作答时,首先明确“不同意”,然后说明理由。阅读全文,结合“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小伙在电视中观看全国象棋大赛时,惊讶地发现在冠军争夺赛中,坐在棋盘一头的就是那个劝他‘看棋别说话’的卷发青年”可知,结尾揭示“卷发青年是全国象棋大赛冠军”,让“棋艺高超”更有说服力。之前对弈获胜不是偶然,而是“实力碾压”,强化了“棋艺高超”的形象。结尾是反转,前文只说卷发青年“学过两年”,结尾揭露“冠军身份”,让故事 有波澜、有惊喜。若删掉,情节会“平淡收尾”,缺少“余味”。给读者“意外感”,让读者回味“原来他这么厉害,却如此低调”,深化“谦逊”的品质,使人物更立体。故答案为:(1)①安闲、闲适下棋;②看人下棋时,嘟嘟囔囔说个不停;(2)不能删,因为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小伙的表现,主要是突出卷发青年的谦虚、遵守规矩。(3)B;(4)卷发青年是棋艺高超、谦逊低调的棋手。棋艺高超:与小伙对弈时,几个回合就让小伙兵将难动弹,最终获胜;且半年后小伙发现他是全国象棋大赛冠军争夺赛选手。谦逊低调:面对小伙挑战,起初推辞;获胜后,小伙问是否是专业棋手,他只轻描淡写说“学过两年”,不炫耀身份和棋艺。(5)不同意。结尾小伙在电视中发现卷发青年是全国象棋大赛冠军,一是侧面突出卷发青年棋艺高超,让读者明白他之前对弈获胜不是偶然,与前文情节呼应;二是深化人物形象,体现卷发青年不仅棋艺好,还一直低调,使人物更立体;三是增添故事余味,给读者意外之感,让故事更完整、有波澜,若删去,会削弱人物塑造和故事的丰富性,所以不能删。二、理想的风筝(节选)(20分)3.阅读。理想的风筝(节选)①春天又到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②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③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④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⑤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⑥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1)文章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① 用幽默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腿疾。 ② 拄拐坚持讲课,频繁旋转写板书。 ③ 在操场放风筝,还追赶脱手的风筝。 (2)作者苏叔阳笔下的刘老师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乐观幽默:用玩笑解释腿疾,化解尴尬。敬业顽强:腿有残疾仍坚持讲课,频繁旋转写板书不松懈。热爱生活:亲手做风筝、放风筝,享受其中的快乐。 (3)“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中的“泛”字能不能换成“生”?请写下你的理由。 不能。“泛”有慢慢扩散的意思,写出学生的酸涩感是自然蔓延的,更细腻;“生”只表“产生”,平淡,缺这种递进感。 (4)第③段的画线句对刘老师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描写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用“撑、转、转向”等动作描写,细致写出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突出他的敬业和顽强。 (5)如果给文章加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段话,你认为放在哪两段之间,并说说理由。 放在③和④自然段之间。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回忆的是刘老师另外的两件事;第④自然段回忆的是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的故事。将这段话放在③和④自然段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刘老师在讲述女娲造人传说时,笑着说自己是因为女娲甩泥巴力量太大被甩丢了一条腿,用这样幽默的方式解释自己左腿被截去的原因。这一说法让教室里腾起笑声,笑过之后学生心里泛起酸涩,也更增加了对他的尊敬。故可概括为:幽默解释腿疾。②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刘老师仅靠健壮的右腿和圆木拐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讲课。写板书时,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转动转向黑板,写完后又以拐杖为圆心转向讲台,年过半百的他一天要这样跳跃旋转无数次。故可概括为:艰难书写板书。③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春天里,在晴朗无大风的日子,刘老师会在校园操场放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带动线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然后拄着拐杖蹦跳着追赶,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最终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情。故可概括为:放风筝追风筝。(2)考查形象分析。文章第②自然段中,刘老师讲述女娲造人传说时,以“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自嘲,用幽默化解身体缺陷带来的尴尬。这种带笑的自我调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他不向命运低头的豁达,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心态。文章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刘老师授课的场景——仅靠右腿和圆木拐杖支撑,一天站立数小时,写板书时需“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且“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即便年过半百,他仍坚持重复这些艰难动作,从未因残疾懈怠教学,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顽强的意志力。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刘老师在春天亲手制作风筝,在操场放风筝时,会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追赶,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抓住线绳后“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这一细节展现了他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即便身体有缺陷,仍以热情拥抱生活,传递出蓬勃的生命力。故苏叔阳笔下的刘老师具有乐观豁达、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3)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结合第②自然段的“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可知,“泛”字有从内心深处慢慢涌起、弥漫开来的意思,更能体现出学生们那种酸涩的感情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且这种情感是逐渐蔓延的。如文中第②自然段“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泛”字生动地表现出学生们在听到刘老师的自嘲后,对他的同情和尊敬之情是慢慢浮现并充满内心的。而“生”字则显得比较生硬,只是简单地表示产生,无法像“泛”字那样细腻地表现出情感的微妙变化和深厚程度。故“泛”字不能换成“生”。(4)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结合第③自然段的“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可知,从具体动作来看,“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展现了他支撑身体的艰难——仅靠单腿和拐杖维持平衡;“身体急速地转”“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则突出了他转身动作的特殊性与重复性。结合段落中“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的描述,这些动作细节不仅真实还原了刘老师授课的辛苦,更凸显了他即便身有残疾,仍坚持教学的敬业精神和顽强毅力,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每一个动作背后的付出与坚守。故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撑、离地、转、转向、写、再转向”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刻画了刘老师写板书时的完整过程,凸显了他即便身有残疾,仍坚持教学的敬业精神和顽强毅力。(5)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第①和②自然段介绍了刘老师的外貌、残疾情况以及他幽默自嘲的事情,第③自然段重点描述刘老师艰难授课的场景,这些都是在为引出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做铺垫。加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表示转折,承接上文对刘老师其他方面的描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则引出下文对刘老师放风筝情景的具体描写,使文章从对刘老师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叙述自然地过渡到对他放风筝这一典型事例的描述,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层次更加分明。故“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段话应放在第③和④自然段之间。故答案为:(1)①用幽默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腿疾;②拄拐坚持讲课,频繁旋转写板书;③在操场放风筝,还追赶脱手的风筝;(2)乐观幽默:用玩笑解释腿疾,化解尴尬。敬业顽强:腿有残疾仍坚持讲课,频繁旋转写板书不松懈。热爱生活:亲手做风筝、放风筝,享受其中的快乐。(3)不能。“泛”有慢慢扩散的意思,写出学生的酸涩感是自然蔓延的,更细腻;“生”只表“产生”,平淡,缺这种递进感。(4)用“撑、转、转向”等动作描写,细致写出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突出他的敬业和顽强。(5)放在③和④自然段之间。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回忆的是刘老师另外的两件事;第④自然段回忆的是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的故事。将这段话放在③和④自然段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