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新纪元学校小升初语文试卷一、基础部分1.看拼音,写词语。chú chuāng( ) dòng jiāng( ) chōu yē( ) shū jí( ) qīn shí( )fěi cuì( ) biān pào( ) zhēng róng( ) duàn liàn( ) lǐng yù( )2.请给加线的字注音。高亢的鼓声,一次次冲上苍穹,声音紧凑,似密集的雨声,一滴接一滴砸向我的心:鼓声忽而低旋忽而亢奋,似一抹红莲热烈地绽放在大地上。看台上的舞者,火红的舞衣,缀着金黄的尾巴,似一条游动的龙。高亢( ) 苍穹( ) 绽放( ) 缀着( )3.圈出并改正下列词语和句子中的错别字。A.鱼惯而入 养尊处优 语重心长 惊心动魄 B.司空见惯 纷至沓来 莫明其妙 美不胜收 C.他虽然年近古稀,却仍然笔耕不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材富。 4.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一个正确的释义。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A.书本B.信C.写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A.满足B.讨厌C.厌倦③每日通宵达旦地看书。 A.天亮B.第二天C.元旦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民主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B.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C.实现四化,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地奋斗D.他明知难以抵赖,但表面却从容不迫地抽着烟,看着审讯人员。6.下面句子中,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他不能给你讲真话。B.难道他能不给你讲真话?C.他能不给你讲真话吗?D.他不能不给你讲真话。二、积累。7.请写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叙事的诗句。 三、语文实践8.某校对六年级的学生就“焦点访谈”和“非常6+1”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焦点访谈 非常6+1喜欢 不喜欢 喜欢 不喜欢29% 71% 80.5% 19.5%(1)概括地说说上面统计表反映的情况。 (2)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的问题: 四、阅读9.课外阅读①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翩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啊,北国的第一场雪。②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噢,你化作了晨霜,化作雨滴,化作青雾……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③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 ”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④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瑕!⑤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你会马上被自然创造的奇迹迷住,为之陶醉。⑥ 当积雪覆盖着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确是无边的碧波。难怪人们盼你。⑦啊,雪!(1)第①段写雪,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2)第②段写雪用的是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第③段的横线上引用最恰当的诗句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第④段写 雪景,突出它的 ,第⑤段写 雪景,突出它的 。第⑥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填上的成语是 ,“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这句话怎样理解? 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新纪元学校小升初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题号 5 6答案 D A一、基础部分1.看拼音,写词语。chú chuāng( 橱窗 ) dòng jiāng( 冻僵 ) chōu yē( 抽噎 ) shū jí( 书籍 ) qīn shí( 侵蚀 )fěi cuì( 翡翠 ) biān pào( 鞭炮 ) zhēng róng( 蒸融 ) duàn liàn( 锻炼 ) lǐng yù( 领域 )【解答】故答案为:橱窗 冻僵 抽噎 书籍 侵蚀翡翠 鞭炮 蒸融 锻炼 领域2.请给加线的字注音。高亢的鼓声,一次次冲上苍穹,声音紧凑,似密集的雨声,一滴接一滴砸向我的心:鼓声忽而低旋忽而亢奋,似一抹红莲热烈地绽放在大地上。看台上的舞者,火红的舞衣,缀着金黄的尾巴,似一条游动的龙。高亢( kàng ) 苍穹( qióng ) 绽放( zhàn ) 缀着( zhuì )【解答】亢:háng,①颈项、咽喉,也引申为要害;②同“迒”,指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kàng,①高,如“高亢”;②举;③极、太过,像“亢旱”“亢进”;④高傲,例如“不亢不卑”;⑤强硬、刚强,像“亢直”;⑥遮蔽、庇护;⑦干旱;⑧二十八星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二宿;⑨指正梁;⑩愆; 同“伉”,相当、匹敌; 同“抗”,抵御、抵挡; 姓。gēng,用于“亢桑”一词,同“庚桑”。故“高亢”的“亢”读音为“kàng”。缀:zhuì,①缝补、缝合,像“补缀”“缀上几针”;②连接,例如“连缀”“缀文”;③装饰,如“点缀”;④作名词指词缀,或物件边缘的装饰。chuò,由连接义引申而来,有拘系、牵制、停止等义,不过这些义项相对较为生僻。故“缀着”的“缀”读音为“zhuì”。故答案为:故答案为:kàng qióng zhàn zhuì3.圈出并改正下列词语和句子中的错别字。A.鱼惯而入 养尊处优 语重心长 惊心动魄 惯——贯 B.司空见惯 纷至沓来 莫明其妙 美不胜收 明——名 C.他虽然年近古稀,却仍然笔耕不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材富。 缀——辍 材——财 【解答】A.“鱼贯而入”: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故要圈出“惯”,改为“贯”。B.“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解释不出道理来。故要圈出“明”,改为“名”。C.“笔耕不辍”:坚持写作,从不因为任何外在原因而停止。故要圈出“缀”,改为“辍”。“精神财富”:指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如著作、发明创造等。故要圈出“材”,改为“财”。故答案为:惯——贯明——名缀——辍 材——财4.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一个正确的释义。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A.书本B.信C.写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 A.满足B.讨厌C.厌倦③每日通宵达旦地看书。 A A.天亮B.第二天C.元旦【解答】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出自于《伤仲永》,意思是: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给它题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书”是写的意思,故选:C。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倦:厌倦,故选:C。③通宵达旦:指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达旦:一直到天亮。所以“旦”指天亮,故选:A。故答案为:①C;②C;③A。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民主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B.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C.实现四化,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地奋斗D.他明知难以抵赖,但表面却从容不迫地抽着烟,看着审讯人员。【解答】D,D项从容不迫的意思是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是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被审讯的6.下面句子中,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他不能给你讲真话。B.难道他能不给你讲真话?C.他能不给你讲真话吗?D.他不能不给你讲真话。【解答】A.意思是他不能给你讲真话。B.这一句是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意思是:他能给你讲真话。C.这一句是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意思是:他能给你讲真话。D.这是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意思是:他能给你讲真话。故选:A。二、积累。7.请写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叙事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解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是,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故答案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语文实践8.某校对六年级的学生就“焦点访谈”和“非常6+1”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焦点访谈 非常6+1喜欢 不喜欢 喜欢 不喜欢29% 71% 80.5% 19.5%(1)概括地说说上面统计表反映的情况。 六年级学生中,喜欢《非常6+1》的比例远高于喜欢《焦点访谈》的比例;不喜欢《焦点访谈》的比例远高于不喜欢《非常6+1》的比例,两档节目受学生喜好程度差异显著。 (2)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的问题: 六年级学生在节目选择上,更倾向于娱乐性、趣味性强的《非常6+1》这类综艺;而像《焦点访谈》这类聚焦社会问题、风格偏严肃的节目,因理解难度、内容风格与学生兴趣契合度低,较难获得青睐,反映出该阶段学生娱乐化的收视偏好,以及对深度社会议题类节目的接受短板。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焦点访谈》:喜欢占比29%,不喜欢占比71%。不喜欢人群远多于喜欢。《非常6+1》:喜欢占比80.5%,不喜欢占比19.5%。喜欢人群远多于不喜欢。故六年级学生中,喜欢《非常6+1》的比例(80.5%)远高于喜欢《焦点访谈》的比例(29%);不喜欢《焦点访谈》的比例(71%)远高于不喜欢《非常6+1》的比例(19.5%)。(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非常6+1》:娱乐性强(综艺、明星、才艺),符合学生“追求趣味、轻松”的偏好。《焦点访谈》:新闻性、社会性强(聚焦社会问题、深度评论),学生可能因“内容严肃、理解门槛高”兴趣低。示例:六年级学生更偏好娱乐化、轻松型节目,对严肃新闻类、深度评论类节目接受度较低。这反映了青少年群体的媒介消费特点——倾向“直观、趣味、低认知负荷”的内容,与成年人“关注社会议题、深度思考”的偏好形成差异,也提示节目传播需考虑“受众年龄层的内容适配性”。故答案为:(1)六年级学生中,喜欢《非常6+1》的比例远高于喜欢《焦点访谈》的比例;不喜欢《焦点访谈》的比例远高于不喜欢《非常6+1》的比例,两档节目受学生喜好程度差异显著。(2)六年级学生在节目选择上,更倾向于娱乐性、趣味性强的《非常6+1》这类综艺;而像《焦点访谈》这类聚焦社会问题、风格偏严肃的节目,因理解难度、内容风格与学生兴趣契合度低,较难获得青睐,反映出该阶段学生娱乐化的收视偏好,以及对深度社会议题类节目的接受短板。四、阅读9.课外阅读①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翩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啊,北国的第一场雪。②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噢,你化作了晨霜,化作雨滴,化作青雾……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③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 ”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④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瑕!⑤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你会马上被自然创造的奇迹迷住,为之陶醉。⑥ 当积雪覆盖着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确是无边的碧波。难怪人们盼你。⑦啊,雪!(1)第①段写雪,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 拟人 排比 。(2)第②段写雪用的是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第③段的横线上引用最恰当的诗句是 C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第④段写 平原 雪景,突出它的 冷峻、热烈 ,第⑤段写 山区 雪景,突出它的 清秀、超逸 。第⑥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填上的成语是 瑞雪兆丰年 ,“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这句话怎样理解? “一片一片金黄”指的就是成片的金黄的麦穗,表达了作者由雪景展开的对“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憧憬。 【解答】(1)考查了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句子: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翩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把飘雪比作鸟、烟、银,为比喻句。三个分句为排比句。翩跹起舞,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具有人的特点。为拟人句。(2)考查了人称,“你”为第二人称,这样写亲切自然,如面对面倾诉。(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这两句写的是北国雪景:,意思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4)考查了句子的分析,结合④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可知答案。结合⑤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可知写山区景色,突出它的 清秀、超逸;结合当积雪覆盖着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确是无边的碧波,可以想到“瑞雪兆丰年”,意思意思为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当积雪覆盖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为“那雪白蓦地变成一片金黄”作了铺垫,“一片一片金黄”指的就是成片的金黄的麦穗,表达了作者由雪景展开的对“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憧憬。故答案为:(1)比喻 拟人 排比(2)第二人称 亲切,如面对面倾诉(3)C(4)平原 冷峻、热烈 山区 清秀、超逸 瑞雪兆丰年“一片一片金黄”指的就是成片的金黄的麦穗,表达了作者由雪景展开的对“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憧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