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20.古诗三首第一课时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zhàifǎntái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被称 作“诗佛”。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前期的诗多咏政诗和边塞诗,风格热情奔放,后期多作山水田园诗,风格自然优美、清雅冲淡。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zhàifǎntái返书写技巧:先写里面的“反”,再写走之底,注意走之底的第二笔“横折折撇”要写得自然流畅,最后一笔捺要舒展。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注释:①〔鹿柴〕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 “寨”,栅栏,这里读 zhài。②〔但〕只,只是。③〔返景〕傍晚的阳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理解诗句“空山” 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不见人”却能“闻人语响”?在一座空荡荡的大山里,四处看不到人影,可是却能隐隐约约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显得山林越发安静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理解诗句傍晚的阳光又、再阳光一缕缕地射进来,照在青苔上,青苔绿得发亮,树林里光影斑驳,特别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古诗赏析诗人描绘了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静谧、清幽的画面,山林空寂无人,偶尔听闻人语,夕阳余晖洒在青苔之上。古诗赏析诗人通过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反映出他远离尘世喧嚣,沉浸在这宁静美好的自然之中。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古诗背诵课堂小结《鹿柴》空山返景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幽静之美《鹿柴》这首诗借助空山、人语、返景、青苔,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幽静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宁静、清幽生活的向往之情。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鹿柴》这首古诗,认识了生字“返”“苔”,并且掌握了“返”的书写方法,理解了《鹿柴》这首诗的诗意,感受了诗人笔下空山深林的幽静之美。课后同学们可搜集王维的其他诗作,读一读,感受王维所写的诗的魅力!20.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天门山说说你都想到了哪些山名,同时简单说说自己对这座山的了解。天门山: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所以叫天门山。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因其诗歌想象大胆奇诡,富于浪漫气息,后人称其为“诗仙”。楚书写技巧:两“木”并排紧靠,右“木”稍高,捺变点。“疋”横钩稍短,竖画居中,撇短,捺画长而舒展。断望wàngduànchǔ孤书写技巧:左窄右宽,注意左边“子”的横画变成提画,右边中间部分是竖提、点两画,不能写成了一笔竖画。岸至zhìàngū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开〕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回〕回旋。江水被阻隔产生旋涡。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诗句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分成两座山。〔开〕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碧水〕碧绿的江水。〔至此〕到这里转向北流。〔回〕回旋。江水被阻隔产生旋涡。图中的天门山、江水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理解诗句注释:〔相对出〕隔着长江相峙而立。〔孤帆〕一叶孤舟。〔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如果你就是诗人李白,此时正乘船领略天门山的风景,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古诗赏析对眼前所见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古诗默写课堂小结《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长江灵秀浩荡孤帆乘风破浪《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全诗立足 “望” 字,描绘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和波澜壮阔的长江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山险水涌以动写静课堂小结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而李白的诗歌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同学们,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本课的第三首古诗。20.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西湖,又名钱塘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区西部,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人一边喝酒,一边看西湖的美景,到底都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情景呢?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sū shìliàn yǎnyìmǒyí抹mǒmòmā抹灰涂抹抹布欲书写技巧:左窄右宽。右边“欠”的撇画要托住左边的竖提。亦饮yǐnyìyù书写技巧:左右等宽。“谷”两撇平行,上短下长,“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欠”上窄下宽,撇捺舒展。独体字书写技巧:左窄右宽。“扌”横短,竖钩端正。“末”两横平行,上长下短;竖画从横画正中直下﹔撇捺舒展对称。宜抹mǒyí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注释:〔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正。〔空蒙〕隐隐约约的样子。〔亦〕也。〔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苏轼在西湖边饮酒赏景,他先后分别都看到了什么情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理解诗句诗人对两种情形下的西湖都十分喜爱。诗意: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面对如此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大诗人苏轼想到了什么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理解诗句指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诗意: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为他觉得西湖跟西施一样美。这样比喻的好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古诗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拓展延伸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苏轼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拓展延伸诗意: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课堂小结《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相宜(喜爱、赞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晴:方好雨:亦奇西湖课堂小结同学们,关于美丽的西湖,还有很多著名诗篇,课下希望大家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们会跟大诗人苏轼一样爱上西湖的。课时作业一、比一比,再组词。孤( ) 饮( ) 亦( ) 宜( ) 抹( )狐( ) 欢( ) 赤( ) 宣( ) 味( )二、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天门______楚江开,碧水东流_________” 这两句诗选自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鹿柴》中以动衬静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标红字词,再说说句子的意思。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独狐狸饮水欢乐反之亦然赤脚适宜宣布涂抹味道中断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但闻人语响如果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合适、自然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小舟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为什么说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用诗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知道这首古诗蕴含了一个怎样深刻的道理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思考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只缘身在此山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