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小升初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小升初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8分)看拼音,写词语。
(1)还记得刚踏进校园的我们,是那样天真yòu zhì     ,喜欢到piān pì     的cǎo cóng     里抓蟋蟀,找qiū yǐn     。
(2)一眨眼间,我们迎来了毕业季。在校园里,我们度过了六个难忘的春夏秋冬。那珍贵的shū jí     ,那míng mèi     的阳光,那qīng cuì     的歌声,那漂亮的花圃,那彼此关心、相互yī wēi     的时光……
2.(6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描摹(mó mò)     灵犀(xī qī)     琴弦(xián xuán)    
时间轴(zhóu zóu)     信手拈来(niān zhān)     卷首语(juǎn juàn)    
3.(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不得已 目瞪口呆 实是求事
B.不可思议 悬灯结采 精兵简政
C.翻箱倒柜 坚持不懈 万象更新
D.夜色弥漫 绕有趣味 炎黄子孙
4.(2分)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思是“因为”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孰为汝多知乎?
5.(2分)找出诗词句中没有蕴含哲理的一项是(  )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6.(2分)找出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
A.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C.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D.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7.(8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肯定句)
   
(2)王老师口才好。王老师文笔好。(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4)《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写的。(修改病句)
   
8.(11分)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自省是一种文化。当你停步不前时,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礼记》中的“    ,日日新,    ”;当你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时,要用“良药苦口利于病,    ”来提醒自己。
(2)童年“志”无穷。读“为人民利益而死,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我立志成为有用之人。
(3)我们懂得了学习要趁早行动,《长歌行》中劝勉我们:“    ,老大徒伤悲!”我们还懂得了学习要下苦功夫,因为“读书须用意,    ”。
(4)穷则变,    ,    。——《周易》
(5)“    ,    ”,告诉我们应及时陪伴、孝敬父母。
二、综合性学习。(4分)
9.(4分)综合性学习。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弘扬英雄精神,班主任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假如老师让你上台讲一段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你最想讲的是谁?理由是什么?
   
三、阅读乐园。(25分)
10.(11分)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盐酸溅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锐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从地衣类生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浸出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石蕊试纸,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把如图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2)根据第1自然段,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文中的“?”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观察到的令人惊讶的现象或事物。    
2)从“?”到“!”的过程并不轻松,需要人们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3)作者用“?”“!”这样的符号讲述道理,既生动有趣,又十分形象。    
(3)读了选段,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11.(14分)课外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短文第2自然段中“那步田地”的意思是     。用“______”画出和它相照应的句子。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文中写到母亲两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5)文章结尾着重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多选)
A.只为突出菊花开得旺盛
B.说明“我”摆脱痛苦的心情,坚强起来
C.借景写人
D.照应上文
四、习作乐园。(30分)
12.(30分)习作。
经历不同,我们的情感体验也会不同。比如,成功令你欣喜若狂,失败令你沮丧万分,得到帮助令你心怀感激,做错事情令你追悔莫及……请以“这件事,令我______”为题进行习作。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选择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采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出真情实感;(3)450字左右。
2025年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题号 3 4 5 6
答案 C B D C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8分)看拼音,写词语。
(1)还记得刚踏进校园的我们,是那样天真yòu zhì  幼稚  ,喜欢到piān pì  偏僻  的cǎo cóng  草丛  里抓蟋蟀,找qiū yǐn  蚯蚓  。
(2)一眨眼间,我们迎来了毕业季。在校园里,我们度过了六个难忘的春夏秋冬。那珍贵的shū jí  书籍  ,那míng mèi  明媚  的阳光,那qīng cuì  清脆  的歌声,那漂亮的花圃,那彼此关心、相互yī wēi  依偎  的时光……
【解答】故答案为:
(1)幼稚 偏僻 草丛 蚯蚓;
(2)书籍 明媚 清脆 依偎。
2.(6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描摹(mó mò)  mò  灵犀(xī qī)  xī  琴弦(xián xuán)  xián 
时间轴(zhóu zóu)  zhóu  信手拈来(niān zhān)  niān  卷首语(juǎn juàn)  juàn 
【解答】“卷”读“juǎn”时,主要意思是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环形;也可表示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读“juàn”时,主要指可以舒卷的书画;也用以称书籍的册本或篇章。故“卷首语”的“卷”读“juàn”。
故答案为:
mò xī xián
zhóu niān juàn
3.(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不得已 目瞪口呆 实是求事
B.不可思议 悬灯结采 精兵简政
C.翻箱倒柜 坚持不懈 万象更新
D.夜色弥漫 绕有趣味 炎黄子孙
【解答】A.有误,“实是求事”应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B.有误,“悬灯结采”应为“悬灯结彩”,“悬灯结彩”意思是挂着灯笼,系着彩绸,形容节日、喜庆的景象。
C.正确。
D.有误,“绕有趣味”应为“饶有趣味”,“饶有趣味”,意思是很有兴趣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
故选:C。
4.(2分)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思是“因为”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孰为汝多知乎?
【解答】A.“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为”在此处是助词,无实际意义,仅用于“惟……之为……”的固定句式中,起强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的作用。读音为“wéi”,与“因为”无关。
B.“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为”在此处表因果关系,意思是“因为”,读音为“wèi”,符合题干要求。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中的“为”在此处是动词,意思是“认为、觉得”,句子指“(另一个人)心里总觉得有天鹅要飞来”。读音为“wéi”,与“因为”无关。
D.“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在此处是动词,同“谓”,意思是“说、认为”,句子翻译为“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读音为“wèi”,但含义并非“因为”。
故选:B。
5.(2分)找出诗词句中没有蕴含哲理的一项是(  )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解答】A.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蕴含着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的哲理。
B.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C.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身处其中,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D.没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水比作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水的灵动之美,并没有蕴含哲理。
故选:D。
6.(2分)找出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
A.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C.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D.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若有”表示假设存在,“人知”是“有人知道”,“春去处”是“春天的去处”;下句“唤取”是“呼唤”,“归来”是“回来”,“同住”是“一起居住”,因此该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故选:C。
7.(8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肯定句)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王老师口才好。王老师文笔好。(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王老师不但口才好,而且文笔好。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4)《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写的。(修改病句)
 《故乡》的作者是鲁迅。 
【解答】(1)考查反问句与肯定句的转换。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只不过语气更强烈。将反问句改为肯定句时,要把反问词(如“会……吗”)去掉,然后根据原句的意思调整否定词。原句“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意思是没有那些红双圈,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所以去掉“会……吗”,把“会”改为“不会”,得到“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考查对递进关系的理解。分析两个分句“王老师口才好”和“王老师文笔好”的关系,后一分句“文笔好”在“口才好”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属于递进关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常用“不但……而且……”,所以连成“王老师不但口才好,而且文笔好”。
(3)考查直述句与转述句的转换。直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要把冒号和引号去掉,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根据语境)。原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去掉冒号和引号,把“我”改为“他”,就变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4)考查病句修改,属于句式杂糅的类型。“《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写的”这句话中,“作者是……”和“是……写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了。可以保留其中一种句式,所以修改为“《故乡》的作者是鲁迅”或者“《故乡》是鲁迅写的”。
故答案为:
(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王老师不但口才好,而且文笔好。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4)《故乡》的作者是鲁迅。
8.(11分)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自省是一种文化。当你停步不前时,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礼记》中的“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当你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时,要用“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来提醒自己。
(2)童年“志”无穷。读“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我立志成为有用之人。
(3)我们懂得了学习要趁早行动,《长歌行》中劝勉我们:“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我们还懂得了学习要下苦功夫,因为“读书须用意, 一字值千金  ”。
(4)穷则变, 变则通  , 通则久  。——《周易》
(5)“ 树欲静而风不止  , 子欲养而亲不待  ”,告诉我们应及时陪伴、孝敬父母。
【解答】(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意思是若能一日自新,则需每日自新,且新之又新。强调持续自我革新,突破停滞状态。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是苦口的药虽难以下咽,却能治愈疾病;逆耳的劝告虽刺耳,却有助于修正行为。当听不进他人建议时,需提醒自己接受批评的必要性,避免因固执而犯错。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出自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长歌行》,意思是年轻时不努力,到老只能空自悲伤。强调珍惜青春,及时行动。劝勉年轻人把握时光,避免因懈怠而悔恨。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读书需专注投入,每个字都蕴含巨大价值。强调学习需下苦功夫,注重理解精髓。
(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意思是当事物陷入困境时,需主动变革;变革可突破僵局;持续适应变化方能长久发展。用于个人成长、社会治理等领域,强调动态平衡与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想静止,风却不停吹动;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世。比喻孝心与父母生命的不可逆关系,强调及时行孝的紧迫性。
故答案为:
(1)苟日新 又日新 忠言逆耳利于行;
(2)就比泰山还重 就比鸿毛还轻;
(3)少壮不努力 一字值千金;
(4)变则通 通则久;
(5)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综合性学习。(4分)
9.(4分)综合性学习。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弘扬英雄精神,班主任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假如老师让你上台讲一段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你最想讲的是谁?理由是什么?
 我最想讲的是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因为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道路,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毅然拉燃导火索,炸毁了敌人的碉堡,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们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解答】作答时注意英雄事迹要与英雄人物的名字相吻合。
故答案为:
我最想讲的是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因为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道路,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毅然拉燃导火索,炸毁了敌人的碉堡,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们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三、阅读乐园。(25分)
10.(11分)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盐酸溅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锐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从地衣类生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浸出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石蕊试纸,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把如图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2)根据第1自然段,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文中的“?”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观察到的令人惊讶的现象或事物。  × 
2)从“?”到“!”的过程并不轻松,需要人们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 
3)作者用“?”“!”这样的符号讲述道理,既生动有趣,又十分形象。  √ 
(3)读了选段,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发问和求索,才能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真理。只有不断提出问题,从细微的变化中寻找答案,才能逐步逼近真理的核心。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可知答案。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1)有误,文中的“?”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得到的结论。2)3)正确。
(3)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真理的发现往往是在提出大量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之后得出的。这里的“一百个问号”并非确指,而是强调问题的数量之多和探究的深入程度。它形象地表达了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和分析,逐渐逼近真理的核心,最终将疑问转化为确定的答案。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发问和求索,才能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真理。只有不断提出问题,从细微的变化中寻找答案,才能逐步逼近真理的核心。
故答案为:
(1)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2)1)×;
2)√;
3)√;
(3)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发问和求索,才能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真理。只有不断提出问题,从细微的变化中寻找答案,才能逐步逼近真理的核心。
11.(14分)课外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短文第2自然段中“那步田地”的意思是  母亲病情极其严重  。用“______”画出和它相照应的句子。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讲述了身患重病的母亲,一心想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希望“我”能走出绝望,坚强生活,可母亲最终没能等到,在她去世后,“我”和妹妹去看了菊花,也逐渐懂得了母亲的心意。 
(3)文中写到母亲两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母亲两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用意是想让“我”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从瘫痪的痛苦和绝望中走出来,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勇敢、乐观地活下去。 
(4)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慈善、宽容、坚强伟大、乐观从容、爱儿女、教子有方的人。 
(5)文章结尾着重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BCD  。(多选)
A.只为突出菊花开得旺盛
B.说明“我”摆脱痛苦的心情,坚强起来
C.借景写人
D.照应上文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其次需要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并抓住要点。“那步田地”在文中第二段,结合上下文可知,母亲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从文中“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可知。和它相照应的句子: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本篇短文主要是描写“我”双腿残疾,母亲为了鼓励我活下去,帮“我”重振勇气的事情,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写到母亲两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联系上下文可知,母亲想让“我”有活下去的动力,出去看花是为了调整“我”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描写人物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善良又坚强,宽容孩子、爱孩子的母亲,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能力。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作者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来借景写人,说明“我”像秋风中的菊花一样坚强活着,也照应了上文,所以选择BCD。
故答案为:
(1)母亲的病情极其严重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2)短文主要讲述了身患重病的母亲,一心想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希望“我”能走出绝望,坚强生活,可母亲最终没能等到,在她去世后,“我”和妹妹去看了菊花,也逐渐懂得了母亲的心意。
(3)母亲两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用意是想让“我”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从瘫痪的痛苦和绝望中走出来,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勇敢、乐观地活下去;
(4)母亲是一个慈善、宽容、坚强伟大、乐观从容、爱儿女、教子有方的人;
(5)BCD。
四、习作乐园。(30分)
12.(30分)习作。
经历不同,我们的情感体验也会不同。比如,成功令你欣喜若狂,失败令你沮丧万分,得到帮助令你心怀感激,做错事情令你追悔莫及……请以“这件事,令我______”为题进行习作。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选择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采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出真情实感;(3)450字左右。
【解答】范文:
这件事,令我难忘
盼望着盼望着,九九重阳节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我们三一班全体同学要去敬老院为老人们唱歌跳舞,献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汇演,用我们的欢声笑语为老人送去节日的祝福。
到了敬老院,我们的第一项活动就是为老人佩戴红领巾。同学们身穿校服,手拿红领巾依次来到爷爷奶奶们的面前,娴熟而快速地打结,刹时,整个会场成了红色的海洋。当我们真诚地向老人表达敬礼、祝福时,他们的眼睛已噙满泪水,嘴唇颤动,扶摸着我们,不住地点头。亲爱的爷爷奶奶们,我知道你们年纪大了,耳朵背了,话说不成句了,可我能感受到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有激动,有回忆,有感谢,有幸福,有羡慕,还有对我们的希望。岁月无情,而今佝偻的身躯、沟壑般的皱纹、稀疏而银白的头发,更显出你们的积淀与厚重,在我们心中你们依然伟大、英俊、潇洒,依然是昨日的英雄。
我们的文艺表演开始了,节目精彩纷呈,有缓慢悠扬的独奏、有给力欢快的舞曲、还有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同学们尽情的展现自己最美的瞬间。老人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幅天伦之乐,和谐大家庭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欢乐过后,老人该休息了,我们几人一组搀扶老人回房,赠送我们亲手制做的贺卡。该说再见了,走廊里,我回头一看,老爷爷还在门口望着我呢,那一刻,我的眼眶不由地湿润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一中华美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