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四川省凉山州小升初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神话人物按汉语拼音字母表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哪吒 ②精卫 ③嫦娥 ④孙悟空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2.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注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花圃(pú) 形势严俊 焉(怎么)知非福B.可恶(wù) 通宵达旦 赴汤(开水)蹈火C. 栖息(xī) 精兵减政 人固(固定)有一死D.机杼(shù) 翻箱倒柜 走(行走)马观花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你躬着腰,俯身______着那水中的人影、月影。(2)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3)启蒙老师教导我要热爱祖国,要______做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人。(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______。A.眺望 寂静 勤奋 深沉B.凝视 恬静 勤奋 沉着C.看望 安静 辛勤 沉默D.注视 宁静 勤劳 沉重4.下列句子中各个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B.全校学生运动会上,刘军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王洪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李明在跳远中摘得桂冠。C.同学们各有兴趣爱好,李兰倾心于古典音乐,张娜钟情于书法艺术,刘勇则将书籍视为珍宝。D.电影马上要放映了,候场区人头攒动。开放时间一到,影迷们鱼贯而入,没过几分钟,候场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她看上去有十五、六岁。B.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如“秋风”“秋雨”……等。C.“对不起。”妈妈向我道歉,“是妈妈错怪你了。”D.假期,我看完了《西游记》、《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十六计》这几本书。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任何一切困难都吓不到勇敢的中国人民。B.暑假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已经小学毕业了。C.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D.暑假期间,西昌各影院准备上映10多部古今中外的新影片。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比喻 ②反问 ③排比 ④比喻B.①夸张 ②设问 ③排比 ④比喻C.①比喻 ②反问 ③排比 ④夸张D.①比喻 ②反问 ③夸张 ④夸张8.下列诗句中没有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9.下列句子中,哪句话的情感表达最强烈?( )A.每个人的人生路都很漫长,我们应该记录下自己最美好的瞬间吗?B.在匆匆的小学生涯里,我们要将有意义的瞬间记录下来。C.我们制作的情感记忆手册说明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录的情感瞬间。D.如此丰富的情感记忆,我们怎么能不记录下来呢?10.下列关于四大名著中人物与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的主人公都是诸葛亮。B.《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有:行者武松、智多星吴用、小旋风宋江等。C.《红楼梦》中“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D.《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二、判断题11.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开国大典》《草船借箭》这两个题目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2)赵孟頫的楷书作品运笔自然,具有草书的笔意。( )(3)《鲁滨逊漂流记》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长篇小说。( )(4)读书时要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方法。( )(5)用汉语拼音拼写人名时,名在前姓在后,且名和姓要分开写。( )三、实践运用。12.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2025年4月11日,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一刻,我们的心都为之fèi téng( )了。我紧盯着电视屏幕,目光不敢nuó yí( ),wéi kǒng( )错过什么。我知道,来自wǔ hú sì hǎi( )的航天工作者们为了共同的mù biāo( )走到了一起,他们守住清贫,耐住jì mò( ),无私奉献,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有志少年,我们面对学习上的“拦路虎”,也不要pái huái( )、退缩,要勇攀高峰。按要求写句子。1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为转述句) 14.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句) 15.我们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我们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16.注意加点部分,从下面的字中选择一个,仿写句子。快: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饿 累 盼 安静 17.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 ,寒食东风御柳斜。(2)白日放歌须纵酒, 。(3) ,日日新, 。(4)豆蔻年华是指 岁,花甲之年是指 岁。(5)树欲静而风不止, 。(6)《伯牙鼓琴》出自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的“志”的意思是 。人们常用 来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四、阅读题。18.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②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③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1)片段第①自然段采用 结构。(2)片段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片段第③自然段中男人们初一的活动是 ,女人们初一的活动是 。(4)古今文人曾写下了不少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请写出一句。 19.课外阅读。童年读书(节选)莫言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但是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③有一次,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我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跑出家门,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把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好大,眼睛肿成了一条缝。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如醉如痴,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帮你看看!”他把书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害得我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选文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①忐忑不安: ②如醉如痴: (2)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中“我”童年迷恋读书的经历。为读《封神演义》, →为读《 》,被蚊虫叮咬,并且忘记割草喂羊→为读《 》,头碰到马蜂窝被蜇→为读《三家巷》, 。(3)短文中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的乐趣的原因是什么? (4)短文第③自然段结尾句中的“幸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没有打骂我,原谅“我”的失误,让“我”感到幸福。B.读了一个下午的书,让“我”感到快乐,感到幸福。C.看完了书让“我”满足,母亲的理解与宽容让“我”感到幸福。D.能帮助母亲做事,“我”感到幸福。(5)片段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描写,你从中体会到“我” 。(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童年的读书经历,带给你怎么样的启示呢?请结合短文和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体会。 五、习作展示20.同学们,在母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里,一定有许多的最后一次让你铭记于心:最后一次运动会,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最后一堂语文课,最后一次拍集体照,最后一次升旗……请你以“铭记,这最后一次”为话题,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最后一次”写下来,写出“最后一次”的独特体验和别样感受,选择合适的内容表达真实情感。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书写端正,字数不少于500字,习作中不出现真实校名及人名。2025年四川省凉山州小升初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D C C C D D B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神话人物按汉语拼音字母表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哪吒 ②精卫 ③嫦娥 ④孙悟空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解答】①哪吒:Né Zhā,音节首字母为“N”;②精卫:Jīng Wèi,音节首字母为“J”;③嫦娥:Cháng é,音节首字母为“C”;④孙悟空:Sūn Wùkōng,音节首字母为“S”;按照语文字母表26个大小写及排列顺序: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Qq、Rr、Ss、Tt、Uu、Vv、Ww、Xx、Yy、Zz。正确的排序为:③嫦娥(C)②精卫(J)①哪吒(N)④孙悟空(S)。故选:D。2.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注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花圃(pú) 形势严俊 焉(怎么)知非福B.可恶(wù) 通宵达旦 赴汤(开水)蹈火C. 栖息(xī) 精兵减政 人固(固定)有一死D.机杼(shù) 翻箱倒柜 走(行走)马观花【解答】A.有误,“花圃”的“圃”应读“pǔ”。“形势严俊”应写作“形势严峻”,“形势严峻”情况或问题一天比一天更加严重和紧迫。B.正确。C.有误,“栖息”的“栖”应读“qī”。“精兵减政”应写作“精兵简政”,“精兵简政”意思是精减人员,缩减机构。注释:“人固有一死”中“固”是“本来”的意思,而不是“固定”。D.有误,“机杼”的“杼”应读“zhù”。“走马观花”中“走”是“跑”的意思,而不是“行走”。故选:B。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你躬着腰,俯身______着那水中的人影、月影。(2)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3)启蒙老师教导我要热爱祖国,要______做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人。(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______。A.眺望 寂静 勤奋 深沉B.凝视 恬静 勤奋 沉着C.看望 安静 辛勤 沉默D.注视 宁静 勤劳 沉重【解答】A.眺望:是向远处看。寂静:没有声音;很静。勤奋:不懈地努力(工作或学习)。深沉:形容程度深。B.凝视:指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恬静:形容人温和安静,更侧重于人的神态气质。勤奋:不懈地努力(工作或学习)。沉着:镇静;不慌不忙。C.看望:一般是指去探望长辈、病人等。安静:侧重于没有声音,环境安静。辛勤:辛苦勤劳。沉默:不爱说笑;不说话。D.注视:意思是指注意地看。也指犹重视,关注。宁静:常用来形容环境、心情平和安静。勤劳:努力劳动,不怕辛苦。沉重:分量大、责任重大、心情忧郁或程度深等。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应依次填:凝视、恬静、勤奋、沉着。故选:B。4.下列句子中各个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B.全校学生运动会上,刘军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王洪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李明在跳远中摘得桂冠。C.同学们各有兴趣爱好,李兰倾心于古典音乐,张娜钟情于书法艺术,刘勇则将书籍视为珍宝。D.电影马上要放映了,候场区人头攒动。开放时间一到,影迷们鱼贯而入,没过几分钟,候场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解答】A.相同,一律:表示全部、无一例外,强调一致性;清一色:指全部都是同一种颜色或同一种类型,也强调一致性;都是:表示全部是,同样强调一致性。这三个词语在语境中都用来强调灯的材质是一致的,因此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B.相同,勇夺第一:表示勇敢地夺取了第一名;喜获金牌:表示高兴地获得了金牌,金牌通常象征第一名;摘得桂冠:表示获得了冠军,“桂冠”也是第一名的象征。这三个词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表示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因此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C.相同,倾心:表示对某事物非常喜欢,倾注了全部的心思;钟情:表示对某事物特别喜爱,深情专注;视为珍宝:表示把某事物看作非常珍贵的东西。“倾心”和“钟情”都表示“非常喜爱”,意思相近;“视为珍宝”表示重视,和“喜爱”关联。因此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D.不相同,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在一起;鱼贯而入:形容人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进入;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几乎没有。“人头攒动”和“鱼贯而入”都与人多有关,但“人头攒动”强调的是拥挤,“鱼贯而入”强调的是有序进入。而“寥寥无几”则表示人很少,与前两者意思相反。因此,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不相同。故选:D。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她看上去有十五、六岁。B.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如“秋风”“秋雨”……等。C.“对不起。”妈妈向我道歉,“是妈妈错怪你了。”D.假期,我看完了《西游记》、《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十六计》这几本书。【解答】A.有误,“十五、六岁”中的顿号使用错误。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时,中间不需要加顿号。B.有误,省略号与“等”重复使用,应去掉其中一个即可。C.正确。D.有误,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多余,并列的书名号之间无需加顿号。故选:C。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任何一切困难都吓不到勇敢的中国人民。B.暑假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已经小学毕业了。C.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D.暑假期间,西昌各影院准备上映10多部古今中外的新影片。【解答】A.有语病,“任何”和“一切”存在语义重复,二者都表示“所有的”意思,使用时应避免重复。修改方法:可以去掉“任何”或“一切”。B.有语病,“马上就要到了”和“已经”存在前后矛盾。“马上就要到了”表示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而“已经”表示过去已经完成的事情。二者不能同时用于同一时间点。C.没有语病。D.有语病,前后矛盾,“古今中外”通常用于描述时间或空间的广泛性,但在这里修饰“新影片”显得不太恰当。因为“新影片”本身就暗示了是近期的电影,与“古今”不太匹配。故选:C。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比喻 ②反问 ③排比 ④比喻B.①夸张 ②设问 ③排比 ④比喻C.①比喻 ②反问 ③排比 ④夸张D.①比喻 ②反问 ③夸张 ④夸张【解答】①把“摇头”的样子,比作“拨浪鼓”,是比喻句。②具有反问的语气,答案在句子中,是反问句。③“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是形式上相同,关系相近的句子,为排比句。④“把屁股摔成两半”是夸大的写法,是夸张句。故选:C。8.下列诗句中没有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解答】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郑燮的《竹石》,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此诗一开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在作者看来,橘树和松柏一样,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描绘了一种凄清、寥落的气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本句没有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故选:D。9.下列句子中,哪句话的情感表达最强烈?( )A.每个人的人生路都很漫长,我们应该记录下自己最美好的瞬间吗?B.在匆匆的小学生涯里,我们要将有意义的瞬间记录下来。C.我们制作的情感记忆手册说明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录的情感瞬间。D.如此丰富的情感记忆,我们怎么能不记录下来呢?【解答】A.这个句子使用了“漫长”和“最美好”这两个具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但整体上是一个疑问句,表达了一种温和的建议或询问的态度,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B.这个句子描述了“匆匆的小学生涯”,并强调了“有意义的瞬间”,有一定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但情感表达也不是非常强烈,主要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和建议。C.这个句子通过“情感记忆手册”和“值得记录的情感瞬间”来强调情感的重要性,但表达方式比较平实,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色彩。D选项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肯定情感,强调了记录情感记忆的重要性。故选:D。10.下列关于四大名著中人物与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的主人公都是诸葛亮。B.《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有:行者武松、智多星吴用、小旋风宋江等。C.《红楼梦》中“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D.《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解答】A、C、D正确。B.有误,宋江的绰号是“及时雨”,而不是“小旋风”。小旋风是柴进的绰号。故选:B。二、判断题11.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开国大典》《草船借箭》这两个题目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 )(2)赵孟頫的楷书作品运笔自然,具有草书的笔意。( √ )(3)《鲁滨逊漂流记》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长篇小说。( × )(4)读书时要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方法。( √ )(5)用汉语拼音拼写人名时,名在前姓在后,且名和姓要分开写。( × )【解答】(1)正确。《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题目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草船借箭》则讲述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的故事,题目同样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情节。(2)正确。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作品确实运笔自然,笔意流畅,且带有草书的灵动和飘逸,这是赵孟頫楷书的一大特点。(3)错误。《鲁滨逊漂流记》并非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作品,而是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冒险经历,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4)正确。阅读时,明确阅读目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例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欣赏文学作品,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精读的方法。(5)错误。用汉语拼音拼写人名时,应该是姓在前名在后,且大写首字母,而不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张三”应该拼写为“Zhang San”,而不是“San Zhang”。同时,名和姓之间通常用空格隔开,但不需要分开写(即不在不同的行或位置写)。在正式场合或需要严格遵循拼音规则的场合,还应遵循其他相关的拼音规则。故答案为:(1)√;(2)√;(3)×;(4)√;(5)×。三、实践运用。12.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2025年4月11日,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一刻,我们的心都为之fèi téng( 沸腾 )了。我紧盯着电视屏幕,目光不敢nuó yí( 挪移 ),wéi kǒng( 唯恐 )错过什么。我知道,来自wǔ hú sì hǎi( 五湖四海 )的航天工作者们为了共同的mù biāo( 目标 )走到了一起,他们守住清贫,耐住jì mò( 寂寞 ),无私奉献,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有志少年,我们面对学习上的“拦路虎”,也不要pái huái( 徘徊 )、退缩,要勇攀高峰。【解答】故答案为:沸腾 挪移 唯恐 五湖四海 目标 寂寞 徘徊按要求写句子。1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为转述句)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不如诸葛亮。 【解答】改为转述句,本题中“我”是周瑜的自称,改为转述句时需换成第三人称“他”(指代周瑜);“他”在原句中指代诸葛亮,转述时保持“他”(仍指代诸葛亮)。去掉引号和冒号,在“说”后加逗号。故答案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不如诸葛亮。14.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句) 鲁滨逊看到痕迹和人骨。 【解答】缩句就是把具体的长句子缩短到只保留主干。一般的方法就是把修饰语去掉,留下主要的词语。删去修饰性的词语“再一次”“野人留下的生火的”“满地的”,保留句子主干。故缩句为:鲁滨逊看到痕迹和人骨。15.我们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我们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我们既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又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解答】两个分句“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是并列关系,都在说明我们应该从不同情况中学习。因此可选用表并列的关联词“既……又……、不仅……还……”连接,使逻辑更连贯。故答案为:我们既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又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16.注意加点部分,从下面的字中选择一个,仿写句子。快: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饿 累 盼 安静 饿:我饿得肚子咕咕大叫,感觉能吞下整个宇宙,再不吃点东西,我就要被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了。 【解答】例句通过加点部分“眨眼就到了”这种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春节即将到来的紧迫感。从给定的词语中选择一个进行仿写。在仿写中,注意要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故答案为:饿:我饿得肚子咕咕大叫,感觉能吞下整个宇宙,再不吃点东西,我就要被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了。17.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2)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3)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4)豆蔻年华是指 女子十三四 岁,花甲之年是指 六十 岁。(5)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6)《伯牙鼓琴》出自 《吕氏春秋 本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的“志”的意思是 心志、志向 。人们常用 高山流水 来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解答】(1)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2)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 大学》,强调不断革新、持之以恒。(4)“豆蔻年华”和“花甲之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特定年龄的雅称,它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年龄段。“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十三岁为常见说法)。“花甲之年”则是指六十岁。(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6)《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 本味》。这篇文章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关于知音的著名典故。“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在弹琴时,心中想着的是高山。这里的“志”的意思是“心志、情志、心意”。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故答案为:(1)春城无处不飞花;(2)青春作伴好还乡;(3)苟日新 又日新;(4)女子十三四 六十;(5)子欲养而亲不待;(6)《吕氏春秋 本味》心志、志向 高山流水。四、阅读题。18.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②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③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1)片段第①自然段采用 总分 结构。(2)片段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对除夕热闹景象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初一安静光景的描述 。(3)片段第③自然段中男人们初一的活动是 拜年 ,女人们初一的活动是 接待客人 。(4)古今文人曾写下了不少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请写出一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片段第①自然段开篇以“除夕真热闹”总领全段,接着从多个方面展开描写:家家户户赶做年菜、酒肉飘香,男女老少穿上新衣,门外贴对联、屋里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外出的人赶回家吃团圆饭、祭祖,人们守岁不眠。这些内容围绕“热闹”展开,具体生动地展现了除夕的喜庆氛围。因此,第①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作用。第②自然段在文中首先承接了第①自然段对除夕热闹场景的描写,通过“除夕,街上挤满了人”与前文呼应,强调除夕的热闹氛围。同时,它又引出了初一的场景,通过“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来描绘初一的宁静与休息状态,为下文第③自然段中人们拜年、逛庙会等活动作铺垫。这种过渡自然地将除夕和初一的不同氛围联系起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内容衔接更加流畅。综上分析,片段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关键信息提取。这一内容出现在第③自然段的开头部分,通过“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和“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两个句子明确指出了男女在初一的不同活动安排。这种分工体现了传统节日习俗中男女角色的不同职责,男人们外出社交,女人们则负责接待来访的客人,展现了春节期间浓厚的人情往来和家庭团聚的氛围。综上分析,片段第③自然段中男人们初一的活动是“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初一的活动是“在家中接待客人”。(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及课外搜集与积累。完成课外有关春节的诗词、春联的积累题,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与主题相关的线索进行联想和拓展。以这篇文章为例,它主要描写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包括除夕的团圆、初一的拜年以及庙会的盛况等。这些内容都与春节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例如,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家家赶做年菜”“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贴好红红的对联”“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等细节,这些场景与春节的传统习俗紧密相连。由此可以联想到与春节相关的诗词,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爆竹声”“新桃换旧符”等元素与文章中提到的“鞭炮声”“贴对联”相呼应,生动地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氛围。示例:《除夜》宋 戴复古,全诗: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对于春联的积累,可以结合文章中提到的“红红的对联”这一关键词。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符号,通常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示例: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春;瑞雪纷飞辞旧岁,金鸡起舞贺新春。故答案为:(1)总分;(2)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对除夕热闹景象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初一安静光景的描述。(3)拜年 接待客人;(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19.课外阅读。童年读书(节选)莫言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但是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③有一次,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我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跑出家门,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把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好大,眼睛肿成了一条缝。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如醉如痴,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帮你看看!”他把书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害得我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选文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①忐忑不安: 在文中指“我”因沉迷读书忘记割草喂羊,心里十分不安,担心会被父母责骂,形容心神极为不安定。 ②如醉如痴: 指“我”读书时沉浸其中,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完全被书的内容所吸引。 (2)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中“我”童年迷恋读书的经历。为读《封神演义》, “我”为同学家拉一上午磨换来一下午的阅读权 →为读《 青春之歌 》,被蚊虫叮咬,并且忘记割草喂羊→为读《 破晓记 》,头碰到马蜂窝被蜇→为读《三家巷》, 书被二哥抢走 。(3)短文中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的乐趣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文化生活匮乏,所以看“闲书”便成为“我”最大的乐趣。 (4)短文第③自然段结尾句中的“幸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母亲没有打骂我,原谅“我”的失误,让“我”感到幸福。B.读了一个下午的书,让“我”感到快乐,感到幸福。C.看完了书让“我”满足,母亲的理解与宽容让“我”感到幸福。D.能帮助母亲做事,“我”感到幸福。(5)片段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动作 描写,你从中体会到“我” 对读书的极度渴望和痴迷,为了能看到书,小心翼翼又迫不及待的样子 。(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童年的读书经历,带给你怎么样的启示呢?请结合短文和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体会。 莫言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对读书充满热爱,想尽办法去获取书籍阅读,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令人敬佩。他的经历让我明白,无论环境如何,读书都是一件有意义且能带来快乐的事。在我的读书经历中,有时也会因为学习忙碌而想放弃阅读,但想到书中丰富的世界和能学到的知识,就会坚持下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 【解答】(1)考查词语解释。①“忐忑不安”形容心神极为不安,内心慌乱、不踏实。在第③自然段中,“我”为了读《青春之歌》,一下午都躲在草垛后,忘记去割草喂羊,导致羊饿得狂叫。此时“我”知道自己没完成该做的事,担心会被父母痛骂或痛打,内心十分慌乱,所以“忐忑不安”在这里指“我”因没割草喂羊而害怕受惩罚的不安心情。②“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多用来形容对人或事物过于沉迷、陶醉的状态。在第⑥自然段中,“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三家巷》后,一头钻进牛棚里阅读,完全沉浸在书中的内容里,连二哥悄悄摸进来都没察觉。“如醉如痴”在这里生动地表现出“我”对《三家巷》这本书的极度沉迷,阅读时全身心投入,达到了忘我的境界。(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②段明确提到“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直接体现了为读《封神演义》付出的劳动和受限的阅读条件。可以概括为“给同学家拉了一上午磨,换来一下午的阅读权,且需在他家磨道里由他监督着看。”从第③段“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疙瘩”“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可知,“被蚊虫叮咬,并且忘记割草喂羊”是在读《青春之歌》时的经历。文中第⑤段“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可知,直接点明书籍名称和所经历的事情。从第⑥段“我从同学那里好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可知,这里准确描述了《三家巷》及书被抢走的经过。可以概括为“被二哥悄悄抢走书”。(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第①段“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可知,在这样匮乏的文化环境下,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可供选择,而“闲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故事性,成为填补精神空白的重要载体。还描写“我”读“闲书”所发生的故事,这些细节都体现出,在缺乏其他文化娱乐的背景下,“闲书”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成为“我”精神世界中最强烈的乐趣来源,满足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4)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第③自然段“‘我’为了读《青春之歌》,明知羊会饿肚子却依然选择钻进草垛看书,“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可知,这种沉浸式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是“幸福”的第一层来源——“看完了书让‘我’满足”。同时,“我”因忘记割草而“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最终“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母亲的理解与宽容消解了“我”的担忧,这是“幸福”的第二层来源——“母亲的理解与宽容让‘我’感到幸福”。故选C。(5)考查描写手法、句子理解与赏析。第④自然段“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可知,“溜到他的身后”“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靠了前”是对“我”动作的描写,是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我”对读书的热爱和迷恋。(6)考查开放探究。阅读题干可知,作答时需要从莫言克服困难(拉磨、被叮咬、被蜇等)、对读书的痴迷(偷着看、被抢书仍执着)中提炼关键信息;先概括莫言经历的核心(热爱、执着、克服困难),引出启示;再用自身经历印证启示,说明这种精神在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体现;最后总结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如拓宽视野、带来力量等)。例:莫言童年为读书付出的种种努力——拉磨换书、忍叮咬、冒被蜇的风险——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热爱能让人无视外界的艰辛,执着地追求心中的光。他在匮乏的环境中,把读书当作最大乐趣,这种对知识的渴望,让所有困难都成了点缀。无论是莫言还是我们,对书籍的热爱都有着同样的力量——它让我们愿意为了片刻的精神充实而付出,也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对抗平淡、丰富内心的方式。这或许就是阅读最珍贵的启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而书籍,正是承载热爱的最佳容器。故答案为:(1)①在文中指“我”因沉迷读书忘记割草喂羊,心里十分不安,担心会被父母责骂,形容心神极为不安定。②指“我”读书时沉浸其中,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完全被书的内容所吸引。(2)“我”为同学家拉一上午磨换来一下午的阅读权 青春之歌 破晓记 书被二哥抢走;(3)因为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文化生活匮乏,所以看“闲书”便成为“我”最大的乐趣。(4)C;(5)动作 对读书的极度渴望和痴迷,为了能看到书,小心翼翼又迫不及待的样子。(6)莫言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对读书充满热爱,想尽办法去获取书籍阅读,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令人敬佩。他的经历让我明白,无论环境如何,读书都是一件有意义且能带来快乐的事。在我的读书经历中,有时也会因为学习忙碌而想放弃阅读,但想到书中丰富的世界和能学到的知识,就会坚持下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五、习作展示20.同学们,在母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里,一定有许多的最后一次让你铭记于心:最后一次运动会,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最后一堂语文课,最后一次拍集体照,最后一次升旗……请你以“铭记,这最后一次”为话题,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最后一次”写下来,写出“最后一次”的独特体验和别样感受,选择合适的内容表达真实情感。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书写端正,字数不少于500字,习作中不出现真实校名及人名。【解答】范文:铭记,这最后一次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在母校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在这最后一个学期里,有太多难忘的瞬间,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莫过于最后一次运动会。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操场上彩旗飘扬,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是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运动会,大家都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作为班级的长跑选手,我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比赛前,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班主任李老师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加油,相信你自己!”这句话仿佛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比赛开始了,我拼尽全力奔跑在赛道上。耳边呼啸的风声和同学们的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最后一圈,我已经感到体力不支,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代表班级参赛的机会。我咬紧牙关,奋力冲刺,终于在终点线前超越了对手,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我气喘吁吁地站在领奖台上,看着鲜艳的奖牌,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动。这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母校的情谊。同学们的欢呼和掌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仿佛在告诉我:“你做到了!”运动会结束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拍了最后一次集体照。大家站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不舍。尽管我们知道即将分别,但这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最后一次运动会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更是我们班级团结协作的见证。它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意义,也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再见了,亲爱的母校;再见了,敬爱的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同学。虽然这是一次告别,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带着母校的祝福,踏上新的征程,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