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苏轼赤壁怀古念奴娇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赤壁”,因为这里发生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也引得古代诸多文人墨客在此横槊赋诗,如杜牧的《赤壁》,李白的《赤壁歌送别》,杜甫的《悠悠赤壁》等。赤壁俨然已经成为中国诗词的一个典型意象,那苏轼的这首词又借赤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与苏轼其人,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2.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把握周瑜的人物形象。3.赏析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开阔的意境。4.感受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必须有词牌。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④按创作流派,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一、宋词流派介绍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一、宋词流派介绍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一)题材上对比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为法宝。他们的作品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豪放派则不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在语言上,苏东坡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正是因为苏轼的大胆革新,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二)形式上对比婉约派写景,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委婉含蓄。豪放派豪放派写景,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直抒胸臆。(二)形式上对比豪放派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的效果。其次,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也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形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稍逊于婉约派。(三)艺术上对比“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一)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二、走近苏轼不可无一 难能有二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生卷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却又是风光霁月的。他的诗文作品暴露了他的内心,流露出他的本性,林语堂评:莫不真笃而诚恳。(一)林语堂评价苏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二)欧阳修评价苏轼主考官: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三)人生际遇因遭遇“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元年,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后死于常州。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派官员的不满。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1.“乌台诗案”1079年“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一生坎坷苏东坡2.苏轼的人生地图① 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② 1069-1085,变法中,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知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黄州。③ 1085-1093,元佑更化时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被贬杭、颍、扬、定州。④ 1093-1101,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被惩处,被贬惠州、儋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一站:黄州(1079-1084)《赤壁赋》——苏轼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二站:杭州(1089-1091)东坡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三站:惠州、儋州(1094-110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作者介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黄”“苏辛”“欧苏”“宋四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创作背景解题“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位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自从苏轼写了这首“赤壁怀古”后,人们便把这个词牌称之为“大江东去”“酹江月”,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情感。“赤壁怀古”为标题,“赤壁” 即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 “怀古”, 追怀古昔,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常用作词题、诗题。题目是“赤壁(写景)怀古(抒情)”,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赤壁怀古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解题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观眼前之景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解题鉴赏怀古诗的关键:咏史类诗歌多采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01 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02 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03 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在品读中感受豪情请同学们品读诗句,分析东坡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1.本文哪些写赤壁,哪些言怀古?整体感知上阕:描写赤壁之景下阕:抒发怀古之情描绘赤壁壮景思慕豪杰英雄赞颂周瑜功绩抒发人生感慨景人情上阙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雄浑开阔气势磅礴充满力量特点文本探究----上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立于赤壁,由眼前的大江,想到什么?滚滚东去的长江——滔滔历史长河(具象、有形)(抽象、无形)联想大江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开阔,气象恢弘“淘尽”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更饱含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融入一丝苍凉悲叹。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全词置于广阔的空间背景,笔力非凡“淘尽”二字有何妙处?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江水永恒而生命短暂的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有人说,苏轼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黄州 赤壁矶“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朱日浚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周郎”、“赤壁”分别通过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①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巨浪这些变化宏大的景象,从形象、声音、色彩三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的环境。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气势恢宏的画面。②令人想到当年赤壁战之的壮阔场面,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环境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哪些字最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写出岩石山崖的险怪,参差不齐。”穿“夸张,突出山崖陡峭,高耸入云。”拍“拟人,突出惊涛骇浪的力度之大。”卷“写出浪花汹涌的气势之大。”雪“比喻,指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面对如此壮阔的大江奇景,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上阕小结】上阙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从而为下阕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细节?一个“初”字突出周瑜年少得志,年轻有为。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本色。文本探究----下阙用美人衬托周瑜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更显得周瑜年少有为。正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柔情。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而苏轼被贬黄州之前,早已经历了丧妻之痛。两相对比,更抒发了苏轼内心的无限感慨。——侧面烘托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东汉末年乔公的两个女儿,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容。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自古美女配英雄,传闻曹操赤壁鏖兵,虎视江东,其实也为二乔。曹操发誓说:“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①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轻,才华横溢。②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瑜可用兵力仅有三万,三万抵抗八十万,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怎样凶险、血腥的战役。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呢?面对如此危局,周瑜却能用仅有的三万人马,轻而易举地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更加突出周瑜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和才华横溢。诗人从哪些方面塑造了周瑜的什么形象?小乔初嫁了年轻得志(侧面衬托)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才干出众羽扇纶巾从容娴雅 儒将风度谈笑间作战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儒将风范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苏轼年龄婚姻外貌职务际遇3447幸福美满爱妻亡故英俊儒雅早生华发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怀古伤今(对比、反衬)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借周瑜年少有为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和敬仰,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之情。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想象着英姿勃发的周瑜,苏轼此时却是早生华发。由周瑜想到自身,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借周瑜的“雄姿英发”反衬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苏轼身受迫害,被捕入狱,谪居黄州,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但即使是“风流人物”也要被历史长河“淘尽”,所以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最终在失落中得到了解脱,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贬抑之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与全词的格调是相符的。“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东坡突围》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上阕小结】本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景物描写的豪放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聘、游刃有余的描写,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周瑜形象的豪放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智慧才能卓越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生动形象。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本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诗人情感的豪放生不逢时,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咏赤壁怀周瑜感人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景抒怀江山如画豪放中略见苍凉咏史仰慕之情赏析全词课堂结语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苏轼的一生,又是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一生。身处逆境之中,仍能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态度,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正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千百年来,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精神气度影响着后人,吸引了无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仰慕。课堂结语旷达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当挫折、失败来临时,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而是对生活保持热爱。学会旷达,我们才能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课堂训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风华正茂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 ,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之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词句是:“ , ,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词句是“ , , 。”【答案】(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素材积累苏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仕途的不顺,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济世为民。但是官场的黑暗永远容不下这样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文豪。【适用话题】: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环境与成功、功名与理想、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坚持与放弃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