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答题卡
选择题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非选择题 (共40分)
(1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2)
(3)
(13分)
(1)
(2)
(7分)钟表与民族工业
(1)
(2)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卷(2024.12)
高一历史
选择题 (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右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据《左传》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种制度
A.取消了贵族凭血缘获得的特权 B.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维护了大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此话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右图所示青铜器是我国进入青铜铸造繁荣时期的代表。这一时期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耒耕耜耕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的农具是
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和都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意”,其代表作是
A.《步辇图》 B.《游春图》 C.《洛神赋图》 D.《清明上河图》
某课题小组研究“古代城市”,搜集了如下素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该小组研究的城市是
A.东汉洛阳 B.唐都长安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这则史料说明松江地区
A. 是全国棉纺织业最发达地区 B. 棉纺织业成为当地重要税源
C. 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成为棉纺织业对外贸易中心
下面的时间轴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在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 开始出现成熟的青瓷 B.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 越窑秘色瓷极为名贵 D. 彩瓷、珐琅彩制作技术高超
北宋前期,在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飞钱 B. 瓦子 C. 交子 D.票号
下列属于辽、西夏和金统治措施共同点的是
A.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B.向宋王朝称臣纳贡
C.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D.学习中原王朝制度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包括
①结束民族政权并立,实现统一 ②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③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促进交融 ④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 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19世纪70年代,率军击溃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的爱国官员是
A.林则徐 B. 左宗棠 C. 冯子材 D. 邓世昌
下列对《马关条约》影响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引发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26.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A.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 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中的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权
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权、民生
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杂志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百日维新 B.武昌起义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如果班级举行历史知识竞赛,给你三个提示: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你选择的相关历史事件应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井冈山起义
如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国民大革命的发动
《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 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A.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 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学校如果组织游学活动参观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应去
①上海 ②浙江嘉兴 ③井冈山 ④延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下列关于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放松侵略 B.革命统一战线推动
C.军阀势力极为软弱 D.红军战士英勇斗争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对新道路描述准确
A.发动城市暴动,建立工农政权 B.服从共产国际,开展工人运动
C.放手发动群众,建立联合政府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南昌起义的爆发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秋收起义 B. 二万五千里长征 C. 开辟敌后战场 D. 千里跃进大别山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因为
A.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C.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D.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中国工人运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表呈现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状态,其主要是由于
1921年11月 陇海铁路大罢工
1922年8月 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9月 粤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10月 山海关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12月 正太铁路工人运动
1923年2月 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2月 胶济铁路工人罢工
1926年10月 南浔铁路工人运动
A.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 B.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执行“扶助农工”政策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主张 体现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 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企业,建成新式海军 说明中国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C 光绪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除旧布新的举措 表明清政府实施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D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是清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40分)
(1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请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3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9分)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侧,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刚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组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4分)
(7分)钟表与民族工业
宝时造钟厂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钟表工业的序幕。同学们将其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 分阶段制作了如下三张资料卡片:
依据材料,分别指出这家企业民国时期各阶段的发展概况。(3分)
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该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