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学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中国五大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四种来自国外,五大油料作物中的花生、芝麻、向日葵三种来自国外,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也来自国外。这说明A.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B. 外来作物的引种改变了中国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劳作方式C. 外来作物取代本土作物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 外来作物传入后引发过度的垦荒造由,导致了水土流失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从中可知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初衷是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抑制富商大贾势力③整顿吏治惩处腐败 ④有助解决国家急难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人物品题,也称之为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曰,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A.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B.控制选举的话语权C.提升社会理学水平 D.抨击专制强调自由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对这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有A. 是科举制发展过程中的改革 B. 激化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矛盾C. 被后世借鉴并不断发展完善 D. 体现了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认为辽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则是女真人出于既顾及北方根木本,又而向中原地区的战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则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这一论述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A. 少数民族不断逐步 B. 区域经济迅速发展C. 边疆开发条件成熟 D. 政治制度浙趋严密1990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从这段话可以看出A.多极化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 B.“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形成C.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提升 D.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牢不可破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颁布说明了我国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C.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 D. 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对这次发言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为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创造条件③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④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在古代社会,两河流域政权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希腊和罗马则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总体而言,上述历史现象说明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大河是古代文明的摇篮C.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 D.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巴黎公社的特点有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 ②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③有成熟的政党领导 ④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德国通史》写道,德国法西斯产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这种挫折逆反成为一种民族复仇主义。而纳粹分子又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因此,不仅要求恢复本民族“原有地位”,还要把“生存空间”作“无限的扩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德国法西斯上台的条件是A.自由主义思潮的膨胀 B.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 D.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1948年,美、英、法、比、荷、卢6国外长通过“伦敦建议”。其主要内容是:美、英、法共同管制其在德国占领区的对外贸易;在西占区制定宪法,建立统一的政府。不久,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内发行统一的新货币。这些举措A.形成欧洲各国间的关税壁垒 B.导致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C.直接造成了东、西德的分立 D.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 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有①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②改善全球生态环境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1921年6月,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苏维埃俄国。经过与列宁的一番商谈,哈默获得了一个石棉矿的开采经营许可。除了日常贸易外,哈默还得到了福特汽车等多家美国大型企业在苏俄的独家经销权。关于哈默的所作所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保障了前线红军的供应 B. 利于苏俄恢复国民经济C. 帮助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D. 促成了美苏关系正常化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小题,共55分。(11分)黄帝传说材料一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孔子曰:“黄帝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大戴礼记 五帝徳》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庄子 大宗师篇》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商君书 画策》(1) 阅读材料一,比较诸子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7分)材料二汉武帝初年,汾阴巫锦掘地获一古鼎,群臣以“太帝兴神鼎一”、“黄帝作宝鼎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相贺。公孙卿认定武帝所获之鼎即黄帝之鼎, 视该鼎为天子“受命而帝”的天降祥瑞。武帝遂供鼎于帝廷。元封元年,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太初元年,汉武帝采纳臣僚建议,认为黄帝主土德,位居中央,“五行莫贵于土”,“五行莫贵于黄”,定汉以“土德”受命, “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摘编自邓乐群《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张茂泽《黄帝与黄帝祭祀》等(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崇黄帝的目的。(4分)(12分)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相关内容简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 第一个历史决议近2.8万字,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第三、四、五部分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着重阐述了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全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六部分讲明了对待党内历史问题的科学原则和态度;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二个历史决议约3.4万字,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第三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四部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六部分“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三个历史决议3.6万余字,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分七个部分。前四部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1) 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前两个决议的异同点。(6分)(2) 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6分)(12分)“伟大觉醒”文物史料展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厅。展厅名称 展出文物(部分) 文物简介第一展厅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① 《宋渔父被刺记》 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的书籍② 《南北大战报》 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③ 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 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④ 《青年杂志》创刊号 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⑤ 《日警擅捕留学生纪略》 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第二展厅 “反帝爱国之大风雷” ⑥ 《五七》日刊 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⑦ 《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 1919年6月4日发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⑧ 《上海罢市实录》 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的书籍⑨ 《卖国贼之二曹汝霖》 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的反面人物传记⑩ 《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 1919年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第三展厅 “开天辟地之大事变” 《曙光》《新人》 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的刊物 《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 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 《共产党》月刊 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创办的半公开性理论刊物(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2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展览。(4分)(3)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6分)(10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和建设材料一1928年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使反动统治阶级发生分裂和战争。红色政权能够利用这种矛盾长期坚持下来。此外,红色根据地还能使红军获得便利于作战的地势和足够的给养。“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王明等人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特点,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低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低估了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他们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主张在湘鄂赣各省“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进而推进与争取全国范围内的胜利”。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作出的,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使敌军疲于奔命,红军取得主动权。(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6分)材料二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好比展翅高飞的大鸟,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为两翼。因此,总路线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但在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大工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而且私营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不可能担当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只能主要依靠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并依据需要和可能改建、扩建这些工业,还要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的大型工业骨干企业。为此,国家有必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摘编自中共 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国情,说明三大改造对于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4分)(10分)社会治理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 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材料二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4分)(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6分)(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