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第三次统测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D B B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B C B D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2分)(1)变化:整体风格由艰苦、朴素、节俭风变为享乐、讲究、奢侈;饮食种类由简单变得丰富;厨房及器具由简陋变为排场;就餐礼仪由简单到复杂。(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主要原因:对外征服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行省制的实施带来了税收的增加;东西方贸易的往来丰富了食品的种类;罗马农业经济的发展;东方和希腊文化的传入。(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18.【答案】(14分)(1)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6分)
(2)变化: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2分)
原因: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6 分)
19.【答案】(12分)
论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阐述: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然和科学的奥秘,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支持。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演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国际关系也日益复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和冲突。但是,无论如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演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答案】(14分)
(1)全球治理状况: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但受到限制。(4分)
(2)角色变化:中国从全球治理的倡导者、践行者变为建设者、塑造者与引领者。(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结束。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仅加入世贸组织,还通过外交手段推动国际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进一步转变。中国加强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工作。中国主动塑造全球治理的新机制,有力建构全球治理的新体系,如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还积极搭建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边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不断完善提供新动力、新机制、新平台。(6分)
综上所述,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转变,从最初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逐渐转变为建设者、塑造者与引领者。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2025届高三第三次统测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苏美尔人国家驿站建立初期,一座驿站大约每月仅有不到十位旅客停留。到了国家鼎盛时期,驿站规模扩大,每座驿站的接待人数达到了日均十余人,并且会根据旅客的身份官职提供啤酒、面包、肉类等丰富的补给品。苏美尔驿站的发展
A.展现了国家实力的变动 B.以满足商业贸易需求为目的
C.完善了国家的服务体系 D.服务于帝国版图扩展的需要
2.罗马公民马勒奥洛因弑亲遭到弟弟的控告,出于怨恨,他在遗嘱中剥夺了弟弟的继承资格。法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决其遗嘱无效。这体现出罗马法
A.突出保护个人私有产权 B.强调程序与形式主义
C.注重维护家庭伦理关系 D.追求实用与实质正义
3. 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4.中世纪法国城市织匠行会规定:成员必须接受严格约束及会长的领导;每个成员可在家拥有三台织机,不得在家外设置织机;布匹至少有7迦尔特(长度单位)宽;行会有裁判权,对违者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这反映出行会
A.行使行业管理职责 B.破坏成员的生产和经营
C.掌握王国的司法权 D.成员平等参与行业自治
5.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断 B.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
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D.葡萄牙贸易垄断面临着挑战
6.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反映出,在当时英国
A.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
C.文学创作已转向现实主义 D.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
7.表1 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纳税货币单位:法郎)
据表1可知,当时法国
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
8.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9.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10.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A.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 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11.19世纪初,海地独立运动领导人杜桑·卢韦杜尔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能答应他们。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材料可用于说明
A.海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殖民地民主意识的觉醒
C.启蒙运动影响范围广泛 D.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2.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5月,威尔逊总统在某次演讲中说:“我们现在准备……在世界的战场上为人类自由的事业而战……在上帝的佑护下,美国将再一次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她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威尔逊言论的实质是
A.为对德国宣战制造理由 B.争取民众对战争的支持
C.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D.掩盖对外战争的侵略性
13.表2是1914—1917年俄国货币流通情况。(注:一个纸卢布的购买力只相当于战前的四分之一。)这表明俄国
表2
年份 流通中的金属货币和纸币总量(亿卢布) 纸币流通量(亿卢布) 纸币在货币流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1914 27.80 22.89 82.3
1915 50.10 47.06 93.7
1916 79.72 79.72 100.0
1917(上半年) 112.3 112.3 100.0
A.十月革命一触即发 B.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C.货币体系逐渐稳定 D.金本位制逐渐建立
14.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15.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16.一位现代埃及经济学家指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但由于边界的存在,就必定出现世界的两极分化。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这反映出他
A.积极主张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B.否定了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
C.肯定了全球化对区域化的影响 D.力图维护全球化中经济安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期大多数罗马人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伴有祭祀神的仪式。
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为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为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及其讲究,就连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及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
——摘编自田丽霞《试论共和国末年罗马人饮食文化与社会现状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饮食文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饮食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科技、经济、社会、精神几条线索交叉作用、多元互动的历史,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处于历史阶梯上不同阶段的“社会”。其中,科学技术有着特殊的能动作用,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车轮加速地转动起来。同时,科学技术自身也被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
——摘编自《文明的支点》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战为全球治理留下的主要遗产,除了联合国之外,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是1945年后数十年来最主要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发展中国家曾经积极参与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谈判,可它们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比较紧张。
——摘编自【美】迈尔斯·卡勒等《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与金融秩序》
材料二
新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倡导者及践行者。以1971年重返联合国为标志,中国逐渐融入全球治理进程,从双边到多边层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新时代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建设者、主动塑造者与有力引领者。
——摘编自陈翔《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必将引领世界前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的全球治理状况。(4分)
(2)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角色变化进行论述。(要求:说明变化的内涵,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