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课标解读:1.主要概念内力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体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是来自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海洋作用等。总的来说,外力作用不断地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被破坏了的碎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可见,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只不过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不同。2.解读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基础上侧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塑造。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从本条要求来看,教师重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形成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具体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要求“结合实例”,例如,结合某大型山脉的形成,分析内力作用对山脉形成的影响;结合某河流地貌的形成,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在分析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不是讲授各种地貌类型,因此不要求教师面面俱到地讲授地貌类型,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作为“实例”进一步分析,使这些关干地貌的内容有较好的衔接。“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重点在“关系”。从地与人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地表形态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人类的活动,例如,在山区和平原地区,交通的通达度、商业网点的布局就大不相同。从人与地的关系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拦河筑坝、修筑梯田等,都说明人类改造原地貌的能力越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实例”,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3.课程资源东营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具研究价值的地貌单元,也是学生认识河口地貌发育机制的天然课堂。黄河河口三角洲在海陆相互作用下不断演变,承载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其独特的形成过程与演化规律,为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典型范例。黄河河口地貌的独特特征:黄河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与海洋侵蚀长期博弈的产物。黄河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在治理前的年均携带约 16 亿吨,巨量泥沙在河口处因水流速度骤减而沉积,不断向海洋推进陆地边界,塑造出三角洲地貌。与此同时,渤海的潮汐、波浪等海洋动力持续对陆地边缘进行侵蚀,在海岸带形成海蚀崖、潮滩等侵蚀地貌。这种河流堆积与海洋侵蚀的动态平衡,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日生夜长” 的独特生长现象,使其成为世界上陆地面积增长最快的三角洲之一。此外,特殊的地貌环境孕育出复杂的微地貌单元,如河口沙坝、分流河道、湿地滩涂等,构成了层次分明的地貌景观体系。面临的地貌演变问题:①泥沙淤积与河道变迁:黄河泥沙的持续淤积导致河口河道频繁改道,历史上黄河在三角洲地区多次改道,重塑了区域地貌格局,同时也引发了洪水泛滥等灾害风险。②海岸侵蚀加剧: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海洋侵蚀作用逐渐增强,部分区域海岸线出现后退现象,侵蚀速度可达每年数米至数十米,威胁着沿海基础设施与生态安全。③地貌稳定性下降:人类对油气资源开发、围垦造陆等活动改变了原本地貌的物质循环与动力条件,导致部分区域土壤盐渍化加剧,湿地退化,影响地貌的稳定性与生态功能。黄河三角洲的保护与治理:中游黄土高原治理: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为中游的黄土高原,为从源头上减少入河泥沙量,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种草固沙等生物措施,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被防护体系,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同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修筑梯田、鱼鳞坑、淤地坝等工程设施,拦截泥沙、涵养水源,提升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能力。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例,自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部分区域已由 “黄” 转 “绿”,入河泥沙量逐年下降,为黄河三角洲河口地貌的稳定发育减轻了泥沙压力。下游治理与调蓄:①科学调控水沙关系:在黄河下游,为应对泥沙淤积导致的河床抬高、洪水隐患等问题,采取筑堤束河的策略,通过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约束河道,防止洪水泛滥;同时,依托小浪底、三门峡等多级水库,建立联合人工调蓄水量机制。在汛期前,通过水库泄洪腾出库容,迎接洪水;非汛期时,科学调配水量,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求,并结合调水调沙,利用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减少河床淤积,维持河道通畅,间接保障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的水沙平衡,促进地貌稳定。此外,下游河道还通过河道疏浚、河道整治工程,优化河道形态,提升行洪能力,减少对河口地貌的不利影响。②海岸防护工程建设:采用生态护坡、防波堤、人工养滩等工程措施,减缓海洋侵蚀对海岸的破坏,保护现有地貌形态。③生态修复与地貌保育: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通过植被种植、水系连通等手段,恢复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增强地貌的生态韧性。④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建立河口地貌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地貌演变趋势,为科学规划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河口地貌形成、演变及保护的系统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机制,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地位地表形态的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在知识体系构建、学科素养培育和现实应用指导方面均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地理认知的深化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在知识体系层面,该内容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要衔接纽带。学生在前期学习了地球圈层结构、大气环流、水循环等自然地理基础内容后,通过对外力作用(如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塑造地表形态过程的学习,能够将各自然要素的运动规律与地貌形成相结合,构建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网络。同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部分,将人文地理要素引入地貌研究范畴,如人类通过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生态治理等活动改变地貌形态,使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相互渗透,为后续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学生从单一要素分析转向多要素综合分析的重要转折点 。从学科素养培养角度来看,这部分内容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探究不同外力作用如何塑造出多样的地表形态,能够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其学会从空间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外力作用的动态过程及人类活动与地貌演变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现象;而在研究人类如何合理利用与改造地貌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时,如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对三角洲地貌的保护,能够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此外,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研究地貌变化,还能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现实意义方面,这部分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解释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意识;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作用,能够让学生明白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开挖运河)、农业活动(如梯田开垦)等行为的地理原理,以及不合理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同时,在资源开发、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实际问题中,该内容的知识应用能够引导学生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不仅是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内容本节授课内容对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和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以“东营河口三角洲”为案例进行设计。教材中第二节谈到“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在河口地区出现三角洲。”,并且说明了流水沉积作用的沉积过程。第三节谈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中以元阳梯田为例,说明了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会不断塑造新的地表形态。本节选择 “东营河口三角洲” 作为教学案例,可通过观察三角洲分层地貌、沙坝形态等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沉积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同时,人类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的油气开采、湿地保护、全流域综合治理等活动,涵盖资源开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多元领域,可以更全面展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此外,以黄河三角洲为案例,可引导学生从全流域视角分析问题,理解中游黄土高原治理、下游河道整治与河口地貌保护的内在联系,强化综合思维;通过探讨三角洲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平衡策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真正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三、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角度来看,学生已学过地貌类型相关知识,对常见的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形态及成因有了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地理术语基础和区域认知能力,这为理解黄河三角洲河口地貌的演化提供了知识铺垫。但现阶段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尚未深入掌握地貌形成的内在机制,对于如黄河三角洲 “构造沉降区沉积”“流水沉积颗粒分选” 等复杂理论,可能存在理解障碍;在分析人类活动对河口地貌的影响时,难以全面关联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等多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在学习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对动态变化的地理现象兴趣浓厚,黄河三角洲 的演变特征容易激发其探究欲望。然而,学生的逻辑思维尚不够严密,在分析河口地貌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因果关系混淆、要素分析不全等问题;在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貌的相互影响时,难以构建系统的思维框架,无法从全流域视角综合考虑中游黄土高原治理、下游河道整治与河口地貌保护的内在联系。此外,学生在面对实际案例时,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较弱,缺乏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通过直观案例、动态模拟等方式,将抽象的地貌演化机制具象化,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其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结合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等现实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人地协调观,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四、课时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 能够通过地图判读和文献分析,精准定位黄河三角洲的地理区位,系统阐述其海陆过渡带自然环境特征,识别典型地貌类型;结合历史资料梳理黄河改道脉络,建立其与三角洲地貌演变的动态联系,实现区域认知迁移。(区域认知)2. 能够综合分析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成演变机制,剖析要素间相互作用与动态平衡;以全流域视角整合人类活动案例,构建自然人文相互影响分析框架,探讨人类活动对河口地貌的多元影响,并迁移解决同类问题。(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3.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虚拟考察等活动,掌握地理信息采集分析方法,用专业术语描述地貌演变;针对三角洲生态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等进行分析,提出科学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4. 能够结合黄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矛盾案例,辩证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理解人地协调发展意义;通过案例剖析树立尊重自然理念,形成科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河口地貌形成、演变及保护的系统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机制,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五、评价任务水平一① 针对黄河三角洲石油开采与湿地保护的矛盾案例,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河口地貌及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方式,认识到过度开发的危害;理解个人在减少污染、参与环保宣传等方面的责任,树立保护河口生态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② 结合教材资料,能够说明黄河改道、泥沙沉积等因素对三角洲地貌形成的单一作用;针对河口湿地退化问题,能够提出退耕还湿、控制污染等基础治理途径。(综合思维)③ 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能够准确指出黄河三角洲在黄河流域和渤海湾的地理位置,描述其地形、气候等基本自然特征;运用区域比较方法,对比其他河口三角洲,说出黄河三角洲在地貌形态上的异同点。(区域认知)④ 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观察黄河三角洲地貌图片、视频,提取地貌演变的关键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如沙盘等)模拟河口泥沙沉积过程;通过查阅基础文献资料,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提出初步建议。(地理实践力)水平二① 结合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复杂现实情境,从人地关系角度,深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如泥沙沉积、海岸侵蚀)对人类活动(城市建设、港口规划)的制约与促进作用;系统归纳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遵循的自然规律,提出河口地区人地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人地协调观)② 在掌握三角洲地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从全流域视角,综合分析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河道整治与河口生态保护之间的系统联系;针对河口地区面临的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能够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潜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综合思维)③ 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如咸淡水交汇、地质构造)与环境演变历史,为区域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收集国内外类似河口三角洲的相关信息,分析其成因、发展模式差异,提出优化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创新性建议。(区域认知)④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 GIS、遥感影像等)分析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湿地面积演变等地理现象;设计河口生态环境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计划;结合多源资料,对现有黄河三角洲治理措施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优化建议,展现较强的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地理实践力)本课时中的评价,包括:师评与互评(课堂过程性评价)、自评(课堂总结性评价)、课后作业相互配合,形成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的连贯体系。1.互评(课堂过程性评价)时间:贯穿整节课的学生活动中;形式:在学生发言之后,其他学生互相评价、订正。2.师评(课堂过程性评价)时间:贯穿整节课的学生活动中;形式:在学生互评之后,授课教师及时评价。3. 自评(课堂总结性评价)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给出习主席考察东营黄河入海口的照片和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思考:唐朝时,黄河也 是从东营入海的吗? 给出黄河历史上改道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分析。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黄河的入海口位于利津 附近。利津这个地名唐代时不存在,是在黄河三 角洲向渤海中推移了相当远以后才出现的。 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 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入海口 黄河以“ 善淤,善决,善徙”闻名。 思考问题:唐 朝时,黄河也 是从东营入海 的吗? 对黄河河道变 迁有初步感性 思考。 通过古今对 比,激发学生 探索兴趣,为 后续探究黄 河改道做铺 垫。探究 一: 黄河 改道 的秘 密 提出问题:黄河为何“善淤、善决、善徙”? 回顾黄河流经地区,分析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思考问题并分 析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原因。 情境导入后, 通过问题引 发学生思考, 得出黄河含 沙量高、下游 淤积严重的 结论。给出思维导图:黄土土质疏松,加之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使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而泥沙汇入黄河后则会在中下游地势低平处沉积,从而使河床抬高、河流决溢、改道。 播放视频,感性认知东营黄河入海口的变迁。 给出 1855-1976 年的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图,让学生结合图片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变化。 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 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每 年自然增加约25-30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 学生结合黄河 流域图和黄土 分布图,分析 原因。 进行知识建 构,建立沉积 地貌之间各要 素的相互关 系。 为后续学习 奠定基础。 理解沉积地 貌所需条件, 为后面研究 冲淤平衡奠 定基础。小结: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以 2-3 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每年自然增加约 25-30 平方千米的陆地面 积【合作探究】黄河三角洲的淤进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总结沉积地貌的形成条件。【探索思辨】黄河未来可能填平渤海吗?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小组讨论等,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表明依据。 【探索思辨】未来黄河有可能填平渤海吗? 【材料一】渤海面积约7.7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18 米。研究发现,与两千多年前秦朝相比,渤 海面积缩小了1/3,泥沙主要来自黄河,而科学家推测,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渤海海平面将 在未来 30 年内上升 70—180 mm。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冷暖无常,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占全年降 水量的 60%-70%,且台风袭击较为频繁;秋冬季天气较为干旱,降水量稀少,多大风。研究表明, 1996 年以来,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材料三】1953-2000 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在沉积物重力压实作用、构造运动、人工抽取地下水和 石油开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黄河三角洲存在速度在 5.3 - 25.2 毫米/年的地面沉降 。 对材料进行分 析,结合区域 认知和内外力 相关知识,表 明观点。 结合具体案 例,加深对收 支平衡思想 和冲淤原理 的理解【思维建构】给出冲淤原理的基本框架和关键词,让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 结合关键词, 完善思维导图 内容,并说明 理由。 加深学生对 冲淤原理的 深入理解,在 具体案例的 基础上进行 总结提升,培 养学生的综 合思维能力 和逻辑推理探究 三: 保卫 黄河 护家 图片呈现黄河三角洲 1995-2020 年陆地面积变化图,并让学生据此分析可能给东营带来的影响。 据图分析三角 洲面积变化特 点及面积变化 对东营的影 响,并结合材 料思考三角洲 萎缩的可能原 因。 培养学生的 区域认知和 综合思维能 力,加深学生 对黄河流域 不同河段水 沙关系的理 解。【回溯历史】黄河三角洲为何萎缩?给出上个世纪黄河的相关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从中总结黄河三角洲萎缩的可能原因。小结:黄河三角洲萎缩的原因。 少水:1997 年,黄河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无水入海,下游几乎断流。 高含沙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道泥沙易淤积,河床不断抬高,甚至形成地上悬河。【共议河策】选择一个黄河流经的省份,作为该省的政府代表,指出黄河在本省造成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诉求。 通过小组讨 论,结合区域 特点,从多个 角度就黄河在 本省造成的问 题及希望如何 治理表达自已 的观点和看 法。 设置开放性 问题,充分调 动学生积极 性,培养学生 地理实践力 和语言表达 能力。小结:如何保卫黄河? (1)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2)筑堤束河 (3)修建系列水利工程…… 多水库联合,发挥汛期防洪作用;适时制造人造洪峰,减轻水库淤积,冲刷下游河道泥沙,下游主河槽没有继续抬升,而是向下冲刷了 3.1 米,缓解黄河下游地上河问题;更多的泥沙被冲刷至入海口处,减缓了三角洲的萎缩。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曾形容黄河水 害隐患“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 通过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治理 黄河成为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总结 黄河携万斛泥沙,历经岁月奔涌,在渤海之畔雕琢出东 营这片新生沃土。黄河三角洲既是生态的摇篮,亦是东 营发展的基石。 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守护自然馈赠,用智慧与行动平衡开 发与保护,让黄河之韵在东营永续流淌,续写人水共生 的时代新篇。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黄河三角洲对东营的重要性,并且对三角洲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有了更为系统、深刻的了解,并对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知。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增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八、作业设计 (一)项目式任务 任务 1:探寻黄河三角洲的奥秘 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代表性动植物等资料。整理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任务 2:我为家乡生态出份力 —— 黄河三角洲保护小规划 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身边居民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认知和看法,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环保行为。结合调研结果,针对黄河三角洲面临的生态问题(如土壤盐碱化、湿地减少),设计一项简单可行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方案,如社区环保宣传活动、校园湿地植物种植活动等。方案需包含活动目的、活动流程、预期效果等内容,并制作成 PPT 进行展示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