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振兴
③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逐步实现人民温饱小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这里的“换了人间”指的是( )
①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②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新中国的诞生犹如磅礴的日出,一扫旧中国的阴霾黑暗,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
下图为1952年年底与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构成情况:
根据图表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1956年,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②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化
③1952年,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取得巨大成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至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
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说明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第一大国的大转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
1953年,全国各地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就已经有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此举旨在( )
①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让农民获得土地
②走集体化的道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③依托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团结协作程度
④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我国国营、公私合营和合作社营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6.3%。在国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额中,有52.8%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在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益于( )
①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工人阶级积极性的提高
③在国营和私营企业中普遍开展了民主改革
④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 )
①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③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
1956年2月14日至4月24日,毛泽东分别听取国务院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提出,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表明( )
①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独创性成果
③党独立思考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再借鉴别国经验
④党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从建党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党始终能成功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的顺势而为表现在( )
①把握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突破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的制约
③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以实现伟大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1952年至1956年,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使农业走上集体化、手工业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70年代末对内改革推行以来,农村集体劳动被个体私人承包打破,私人资本开始活跃,出现了“改革即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的说法。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④社会主义改革打破了农村集体劳动,推动私人资本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1956年底,我国领导人在探讨经济发展道路时,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可以发展国营经济,同时也可以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在某些领域,我们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形式来发展生产。陈云同志指出,只要对人民有利,能够增加社会财富,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这些观点的提出( )
①为科学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旨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③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经济建设
④有利于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从此中国革命事业便不断走向胜利。下列对毛泽东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被资本主义列强直接统治( )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持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5.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对这一过渡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②在过渡时期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③过渡时期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依然处于私有制阶段
④在过渡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经济制度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下列史料是我国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据此,对我国主要矛盾认识正确的是( )
1939年12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提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2年6月 毛泽东在中央统战部《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稿)》中批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6年9月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①中国自近代以来才开始具有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的解决能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
③主要矛盾规定着我国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
④生产力发展直接推动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上述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改革开放( )
A.指明了具体方向和路径 B.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答案 D.提供了物质财力保障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6年,新中国在历经多年奋斗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将确立。但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依旧落后,经济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例如原有社会管理体系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暴露出不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适时召开。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及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间,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党以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形式,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对手工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全国99%的私营工业企业、85%的私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指山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上述变化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①③: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实现国家富强振兴、逐步实现人民温饱小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答案: C
解析: ②④:这里的“换了人间”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翻身当家作主;这也可极大鼓舞和推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②④符合题意。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未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①表述错误。③:这里的“换了人间”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排除。故本题选C。
3.答案: C
解析: ①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①④正确。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没有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②错误。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错误。故本题选C。
4.答案: A
5.答案: A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后续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①正确。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这些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保障,②符合题意。当时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③说法错误。“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我国尚未成为工业强国,更未成为“工业第一强国”,④错误。
6.答案: C
7.答案: C
解析: ①④不符合题意,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我国国营、公私合营和合作社营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6.3%。在国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额中,有52.8%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根据材料信息“到1952年底结束”可知,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尚未建立,中共八大也尚未召开;
②③符合题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益于工人阶级积极性的提高,在国营和私营企业中普遍开展了民主改革。故选:C.
8.答案: C
解析:
①: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①排除。
②③: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③正确。
④: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④排除。
故本题选B。
9.答案: A
解析:
①②: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提出,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表明党充分发挥积极性,在理论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理论创新并取得独创性成果,①②正确。
③:党独立思考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并不是完全不再借鉴别国优先经验,③错误。
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时正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第二次结合,④排除。
10.答案: D
解析: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与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前后不对应。应该是把握建国后的基本国情,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①排除。②:社会历史发展基本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不能突破其制约,②排除。③④: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以实现伟大变革,这些都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顺势而为,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11.答案: A
解析: ①:社会主义改造(在前)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在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①正确。②:社会主义改造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②正确。③: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尚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初步探索,③错误。④:设问指向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该选项未阐明二者的关系,④排除。故本题选A。
12.答案: C
13.答案: C
解析: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集合,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①不选。
②④: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④正确。
③: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③不选。
故本题选C。
14.答案: B
解析: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即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③④正确,②错误。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被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①错误。
15.答案: B
解析: ①: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①错误。
②③:这一过渡期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时期,我国还未完成私有制的改造,②③正确。
④:过渡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制尚未成为经济制度的基础,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6.答案: C
解析: ②③:材料呈现的是我国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着我国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主要矛盾的解决也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②③正确。
①:中国一直存在主要矛盾,自近代以来才开始具有主要矛盾的说法与事实不符,①错误。
④:材料呈现的是我国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未体现生产力发展直接推动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7.答案: B
18.答案:
①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答案:
(1)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解析:
(1)本题为简答题,根据课本知识作答即可,解析略。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可联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角度,说明个体农业无法适应工业化建设新形势;
关键词②: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可联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关键词③: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可联系国家环境角度,说明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0.答案: 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所有制结构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