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动量定理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粤教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动量定理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粤教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1.2 《动量定理》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动量守恒定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动量概念,进而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Ft=Δp,并结合碰撞、缓冲装置等实际情境说明其应用价值。内容逻辑清晰,由现象到规律,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物理思想,为后续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和解决复杂力学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矢量运算能力和实验探究经验。但对过程量(如冲量)的理解较为薄弱,容易将“力的作用效果”仅归结为改变速度而非动量变化。此外,学生在处理变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时思维受限。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直观实验和类比迁移,帮助学生建立“力的时间累积效应”这一关键认知,突破传统动力学框架的局限。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及其矢量性,能准确写出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Ft = mv' - mv。
2. 能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推导出动量定理,理解其反映的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导致物体动量变化的本质。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牛顿第二定律与动量定理的应用场景,发展模型建构与科学推理能力,学会在不同条件下选择合适的规律解决问题。
2. 运用极限思想分析变力作用下的冲量计算,初步形成微元法的思想意识。
科学探究
1. 设计并参与“气垫导轨+光电门”实验,测量滑块受恒力作用前后的速度,验证动量定理的成立。
2. 分析安全带、跳远沙坑、包装泡沫等生活实例,提出基于动量定理的优化建议,提升实践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动量定理在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工程防护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增强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2. 在实验操作中养成严谨求实、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规律的普适性与简洁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动量、冲量的概念理解及动量定理的表达式Ft = Δp。
2. 能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缓冲现象并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
1. 冲量作为矢量的理解及其方向判断。
2. 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过程理解,特别是变力情况下的积分思想渗透。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验证法
教具准备
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数字计时器、悬挂砝码组、细线、缓冲材料展示包(安全帽、气囊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鸡蛋落地之谜
【5分钟】 一、创设真实冲突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一)、演示“高空落蛋”实验:
教师手持两个相同的生鸡蛋,分别从1.5米高度释放:一个落在硬质地面上,立即破碎;另一个落在厚海绵垫上,完好无损。随即提问:“同样的鸡蛋,同样的高度,为何结果截然不同?是不是违背了能量守恒?”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差异。
紧接着追问:“如果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两个鸡蛋下落过程中加速度相同,落地瞬间受力是否也相同?为什么一个碎了,一个没碎?”引发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大小有关,是否还与作用时间相关。
(二)、播放交通事故慢镜头视频片段:
展示一辆汽车撞击护栏的高速摄影画面,重点回放车头逐渐形变、气囊弹出的过程。同步讲解:“现代汽车设计中,工程师故意让车头在碰撞时发生塑性变形,延长撞击时间。这是为了增大还是减小乘客受到的冲击力?背后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全新的物理规律——动量定理,它将帮助我们揭开这些现象背后的秘密,理解‘以柔克刚’的科学智慧。”板书课题《1.2 动量定理》。 1. 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差异。
2. 思考并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原因。
3. 提出疑问:力的作用时间是否影响效果?
4. 明确学习目标,进入探究状态。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提出:☆☆☆
兴趣激发:☆☆☆
设计意图 通过强烈视觉冲击的实验和贴近生活的交通事故案例,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力大则效果强”的直觉思维,引导其关注力的作用时间因素,自然引出动量定理的学习需求,体现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概念建构:从速度到动量
【8分钟】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概念。 (一)、复习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局限: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并提问:“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多少,应该看哪个物理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速度变化Δv”。进一步追问:“那么,一个质量很大的卡车和一个质量很小的自行车,即使它们的速度变化相同,带来的实际影响一样吗?”
举例说明:一辆静止的卡车加速到1m/s需要极大的力,而自行车很容易就能做到。这说明仅仅用Δv不能完全描述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或‘效果’。由此引出需要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更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征——这就是动量。
二、定义动量,强调矢量性。 (二)、正式给出动量定义:
教师板书:动量(p)= 质量(m)× 速度(v),即 p = mv。强调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举例说明: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一个向东运动,一个向西运动,速度大小相等,则它们的动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总动量为零。
组织学生完成一个小练习:计算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以2m/s向东行走时的动量大小和方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并指明方向。随后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教师点评纠正。
(三)、引入冲量概念:
继续设问:“要改变一个物体的动量,就必须施加外力。那么,力作用一段时间后,会对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类比位移是速度对时间的累积,引出冲量概念——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
板书冲量定义:I = Ft(适用于恒力),单位N·s,并指出冲量也是矢量,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举例:用10N的水平力推箱子5秒,冲量为50N·s,方向水平向前。 1. 回忆F=ma,思考其适用范围。
2. 参与讨论,认识Δv的局限性。
3. 理解动量定义,完成动量计算练习。
4. 接受冲量概念,明确其矢量性。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矢量判断:☆☆☆
单位掌握:☆☆☆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牛顿第二定律在描述“整体改变量”方面的不足,顺理成章地引入动量这一更本质的状态量。通过具体计算强化对动量矢量性的理解,并利用类比法自然过渡到冲量概念,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
规律推导:从F=ma到Ft=Δp
【10分钟】 一、理论推导,揭示本质联系。 (一)、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进行数学推导: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完整推导过程:由F = ma,且a = (v' - v)/t(匀变速直线运动),代入得F = m(v' - v)/t。两边同乘时间t,得到Ft = m(v' - v) = mv' - mv。指出右边正是末动量与初动量之差,即动量的变化量Δp。因此得出Ft = Δp,这就是动量定理。
详细解释每一步的物理意义:Ft代表合外力的冲量,Δp代表物体动量的变化。强调该公式适用于单个物体或可视为质点的系统,且F为合外力。
二、拓展至变力情形,渗透微元思想。 (二)、讨论变力作用下的冲量:
提出问题:“如果力不是恒定的,比如汽车碰撞时力随时间剧烈变化,还能用Ft表示冲量吗?”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张典型的“碰撞力-时间”图像,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力F。讲解:“此时我们不能再简单相乘,而要用‘面积法’来求冲量——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就等于这段时间内的总冲量。”
进一步说明:“这其实是一种微积分的思想——把整个过程分成无数个极短的时间段Δt,在每个小段内近似认为力是恒定的,则每一小段的冲量为FΔt,最后将所有小冲量累加起来,就是总的冲量。这就是∫Fdt的意义。”
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积分运算,但通过图像和语言描述,让学生初步感知“累积”和“无限细分”的科学方法,为将来学习埋下伏笔。 1. 跟随教师推导,记录关键步骤。
2. 理解Ft=Δp的物理含义。
3. 观察F-t图像,理解面积代表冲量。
4. 初步感受微元法的思想。
评价任务 推导能力:☆☆☆
图像理解:☆☆☆
思想渗透:☆☆☆
设计意图 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使学生认识到动量定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牛顿第二定律在时间维度上的积分形式,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利用F-t图像直观展示变力冲量的计算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巧妙渗透高等物理思想,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层次。
实验验证:气垫导轨测动量变化
【12分钟】 一、布置实验任务,明确操作流程。 (一)、介绍实验装置与原理:
教师展示气垫导轨实验装置,逐一介绍各部件:导轨、滑块、光电门A和B、数字计时器、悬挂砝码通过细线牵引滑块。讲解工作原理:通气后滑块漂浮于导轨上,摩擦力极小,可近似认为只受绳子拉力作用。
说明实验目的:测量滑块在恒定拉力作用下通过两光电门的速度,计算其动量变化Δp,并与理论冲量Ft进行比较,验证动量定理Ft ≈ Δp是否成立。
二、分组实验,采集数据。 (二)、分配小组,指导操作:
将全班分为6个实验小组,每组一套设备。发放实验记录表,包含以下栏目:滑块质量m、砝码重力mg(即拉力F)、两光电门间距s、通过A门时间Δt 、通过B门时间Δt 、计算得v 、v 、Δp、Ft、相对误差等。
教师巡视各组,重点指导:
1. 如何调节导轨水平,确保滑块匀速通过光电门(无拉力时测试);
2. 光电门位置固定后不得移动;
3. 每次释放滑块前确保起始位置一致;
4.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三、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三)、组织数据汇总与讨论:
待各组完成实验后,请每组派代表汇报Δp与Ft的数值及相对误差。教师将数据汇总投影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Δp与Ft并不完全相等?可能有哪些误差来源?”预设回答:空气阻力未完全消除、滑块与导轨仍有微小摩擦、计时误差、拉力不完全是水平方向等。
总结:“尽管存在误差,但Δp与Ft数量级一致且趋势吻合,说明动量定理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成立,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推导。” 1. 听取实验说明,明确任务。
2. 分组操作仪器,测量并记录数据。
3. 计算速度、动量变化和冲量。
4. 汇报结果,参与误差分析。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准确:☆☆☆
结论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亲手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证意识。在真实数据面前学会分析误差来源,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实验的成功不仅巩固了知识,更增强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信任感和探索欲。
应用深化:生活中的动量定理
【7分钟】 一、解析经典案例,强化理解。 (一)、分析跳远沙坑的设计原理:
教师展示运动员跳远落入沙坑的照片,提问:“为什么跳远要落在松软的沙坑里而不是水泥地上?”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
师生共同分析:人在空中落下时具有一定的动量,落地时动量变为零,Δp一定。根据Ft = Δp,当Δp固定时,延长作用时间t可以显著减小平均冲击力F。沙坑的柔软特性使其在受压时发生形变,延长了人与地面接触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对人体的伤害。
二、开展小组讨论,拓展思维。 (二)、探讨其他应用场景:
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如何保护乘客的?
2. 包装易碎物品时为什么要用泡沫塑料或气泡膜?
3. 武术中的“卸力”动作体现了什么物理原理?
4. 为什么拳击手戴手套比赛?
每组任选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限时3分钟。之后随机抽取两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和点评。
(三)、反向思考:增大冲击力的应用。
提出反例:“有没有需要缩短作用时间来增大冲击力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钉钉子时要用铁锤而不是橡皮锤;切菜时刀刃要锋利以减少接触时间提高压强;打桩机重锤快速下落撞击桩体等。说明动量定理的应用具有双向性,取决于实际需求。 1. 分析沙坑作用,理解缓冲原理。
2. 小组讨论生活应用实例。
3. 代表发言,交流观点。
4. 思考反向应用场景。
评价任务 案例解释:☆☆☆
迁移应用:☆☆☆
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生活实例的深度剖析,使抽象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可感。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与语言表达,反向提问激发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全面认识动量定理的双向应用价值,真正实现知识的生活化与社会化。
课堂总结:动量之光,照亮现实
【3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核心内容。 (一)、系统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站在讲台中央,缓缓说道:“今天我们穿越了一场关于‘改变’的物理之旅。我们不再只盯着瞬时的加速度,而是学会了用‘动量’来衡量物体运动的惯性大小,用‘冲量’来度量力的时间积累效应。最终,我们得到了动量定理——Ft = Δp,这不仅是数学公式的变换,更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新视角。”
二、升华情感,寄予期望。 (二)、引用名言,激励成长: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用物理的眼光去审视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无论是汽车的安全设计,还是运动员的完美落地,都是人类智慧与自然规律对话的结果。”
“希望你们今后不仅能用动量定理解题,更能用这份理性去理解世界,用科学的力量去创造更安全、更美好的生活。记住:每一个看似温柔的缓冲,背后都藏着强大的物理定律在守护生命。”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领悟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 感受科学之美。
4. 树立应用意识。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双重总结,既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又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唤起情感共鸣,将物理学习上升到科学观与价值观的层面,激励学生做有温度的科学人。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一个质量为0.5kg的足球以8m/s的速度水平飞来,运动员用脚踢回,踢出后球的速度大小为12m/s,方向相反。若脚与球接触时间为0.1s,求:(1) 足球动量的变化量;(2) 运动员对球的平均作用力。
2. 解释下列现象:
(1)搬运玻璃等易碎品时,常用泡沫塑料包裹;
(2)消防队员救火时,常使用安全气垫接住从高处跳下的人员。
二、能力提升题
3. 一枚质量为10g的子弹以800m/s的速度射入木板,历时0.002s穿出,穿出时速度为300m/s。求子弹在木板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
4. 阅读材料:我国“神舟”飞船返回舱在接近地面时会打开降落伞,并在离地约1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短暂喷气,使飞船缓慢着陆。请结合动量定理分析这两项措施的作用原理。
三、实践探究题
5. 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利用身边的器材(如书本、尺子、橡皮等)验证动量定理的基本思想。写出实验方案、所需器材、操作步骤及预期现象。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1) 取飞来方向为正,则v = +8m/s, v = -12m/s
Δp = mv - mv = 0.5×(-12) - 0.5×8 = -6 - 4 = -10 kg·m/s
(2) 由Ft = Δp 得 F = Δp / t = -10 / 0.1 = -100 N,负号表示力方向与初速度相反,大小为100N。
2. (1) 泡沫塑料延长碰撞时间,减小冲击力;(2) 气垫通过形变延长作用时间,降低人体所受平均力。
二、能力提升题
3. m = 0.01kg, v = 800m/s, v = 300m/s, t = 0.002s
Δp = m(v - v ) = 0.01×(300 - 800) = -5 kg·m/s
F = Δp / t = -5 / 0.002 = -2500 N,阻力大小为2500N。
4. 降落伞增大空气阻力,延长减速时间;反推发动机提供向上的冲量,进一步减小落地前的动量,二者均起到缓冲作用,保护航天员。
板书设计
1.2 动量定理
核心公式
Ft = Δp
(合外力冲量=动量变化)
左侧:概念区
动量 p = mv (矢量)
冲量 I = Ft (矢量,方向同F)
右侧:应用区
缓冲类:延长t → 减小F
如:安全带、沙坑、气囊
增力类:缩短t → 增大F
如:锤钉、切菜、打桩
下方:推导路径
F = ma → a = (v'-v)/t → F = mΔv/t → Ft = mΔv = Δp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实验设计有效,气垫导轨极大减小了摩擦干扰,使学生能够清晰观测到动量变化与冲量的对应关系,增强了规律的可信度。
2. 生活案例丰富且贴近学生经验,如跳远、安全带、打篮球等,成功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3. 课堂语言注重文学性与哲理性结合,结尾总结富有感染力,提升了物理课的人文温度。
不足之处
1. 对变力冲量的微元思想讲解虽有渗透,但部分学生仍感到抽象,未来可考虑加入动画模拟辅助理解。
2. 实验环节时间略显紧张,个别小组未能完成多次测量,影响数据可靠性,下次应提前演练简化流程。
3. 对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区别联系未作深入比较,可在下一节课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