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1.1 夯实法治基础
课程标准 了解法治的内涵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说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分析法治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的关系。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是“民主与法治”主题的核心内容。前承“公民权利与义务”,为理解“法治对权利的保障”奠定基础;后启“建设法治中国”,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论铺垫,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新闻、生活经验对“法律”“犯罪”有初步认知(如知道拐卖儿童是违法行为),但对“法治”的系统性内涵(如良法、善治、全面依法治国)理解模糊,易将“法治”等同于“有法律”。 对社会正义问题关注度高,对拐卖儿童等恶性犯罪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易被真实案例触动。参与意识强,但缺乏将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经验,对“如何参与法治建设”缺乏清晰认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治的重要意义、法治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难点: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核心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理解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认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2. 法治观念:掌握法治的内涵、要求及重要意义,明确良法善治的标准,树立“法律至上、全民守法”的意识。 3. 公共参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问题,主动参与法治建设,培养社会责任感。
设计思路 总议题:从余华英案看法治中国的‘破与立’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明法治为何能成为“社会稳定器” 情境一:余华英案案件详情 呈现余华英案庭审时间线(6次开庭、二审发回重审、最终维持死刑)、展示图片各国的法律。 任务一:学生选择“受害者家庭”“普通市民”“政府人员”“人贩子”任一角色,设想“如果没有法律约束”,该角色的处境和行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观点,教师记录关键词(如“家庭破碎”“社会混乱”“权力滥用”等)。 任务二:思考余华英案六次开庭审理的原因、及余华英为什么也可以提起上诉。思考法治对国家的意义。知识一:法治的意义议题二:探良法善治如何“守护人间正义” 情境二:杨妞花被拐案时间线 余华英案的法律依据 数据聚焦:我国被拐妇女儿童的人数变化 任务一:请大家根据杨妞花被拐案的时间线思考分析从1993年到2025年,历经31年余华英最终能被绳之以法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二:分析刑法第240条的立法与实践,思考一部良法应该具有哪些核心标准? 任务三为什么有了良法还存在违法犯罪?思考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善治 知识二:法治的要求、什么是良法、善治、以及良法善治的关系、对比法治社会和人治社会。 议题三:寻法治中国何以“从理想照进现实”情境三:呈现材料:展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修订历程。 展示法治进程“时间轴” 情境四:材料展示:展示余华英案涉及的法治环节,立法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案件审判提供法律依据;执法中警方严格侦查收集证据;司法上法院公正审判作出判决;守法上公众积极提供线索、尊重并维护判决权威。 情境五:播放视频:法治中国,展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 任务一:通过刑法第240条的修订过程感受中国法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思考它的修订历程反映了什么?长期以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法治建设?阅读教材,找出我国法治进程的关键时间节点绘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图。 任务二: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公民”,结合案件阐述自身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如立法者要完善法律、执法者要严格执法等。 任务三:结合视频和材料思考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三:依法治国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地位 知识四: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余华英被执行死刑的新闻片段,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被拐儿童家庭的寻亲海报与余华英案判决书中“死刑”的判决结果。 从余华英被严惩和寻亲家庭的坚持中,你感受到法治的哪些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案例的情感冲击,激活学生对法治的直观感知,自然引出本课主题“夯实法治基础”,为后续议题讨论铺垫现实背景。
议题一 明法治为何是“社会稳定器
情境一: 1.播放视频:杨妞花视角演讲:这不是一个人的复仇,感受法律的价值。 梳理余华英案庭审时间线(6次开庭、二审发回重审、最终维持死刑)(这六次庭审,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法律程序,侦查、起诉、审判各个环节紧密相扣,从证据的收集、质证到法律的适用,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既保障了程序正义和被告人的权利,又实现了被害人权益的全面救济;余华英案的审理过程,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司法的严谨性和权威性,让人民群众切实的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走法治道路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审判中,走法治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展示图片各国的法律。 任务一:学生选择“受害者家庭”“普通市民”“政府人员”“人贩子”任一角色,设想“如果没有法律约束”,该角色的处境和行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观点,教师记录关键词(如“家庭破碎”“社会混乱”“权力滥用”等)。 任务二:思考余华英案六次开庭审理的原因、及余华英为什么也可以提起上诉。 通过对余华英案的不同视角,不同角色的分析总结出法治对个人、社会、国家、国际的作用。
设计意图
1. 以情感激活认知:通过杨妞花被拐31年寻亲、12个家庭破碎等细节,触发学生对拐卖犯罪的愤慨与对受害者的共情,从情感层面直观感受“法治缺位”的危害,为理解法治意义奠定心理基础。 2. 从多元视角解构意义:设置“受害者家庭、普通市民、政府人员、人贩子”四类角色模拟,引导学生从个人权利、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人性约束等多维度分析法治的作用,避免对“法治意义”的单一化、抽象化理解。 3. 实现认知升维:从具体案例(余华英案)延伸至“世界角度”(法治是现代文明标志),帮助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的立体认知框架,理解法治不仅是中国选择,更是人类文明共识。
议题二 探良法善治如何“守护人间正义”
情境二: 杨妞花被拐案时间线 余华英案的法律依据 从2000至今我国被拐妇女儿童的数量变化 任务一:请大家根据杨妞花被拐案的时间线思考分析从1993年到2025年,历经31年余华英最终能被绳之以法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二:刑法第240条的法律意义。思考良法的判断标准。 任务三:为什么有了良法还存在违法犯罪?思考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善治
设计意图
1. 破解认知误区:通过“六次开庭”“罪犯上诉权”等情境,打破学生“法治=重刑严惩”的片面认知,理解“程序正义”“司法公正”等善治内涵,明确“法治≠法的严苛,而等于法的公正与被普遍服从”。 2. 具象化“良法”标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条款内容与修订历程,让学生通过“法律如何回应社会需求”(如打击买方市场),具象化“良法需反映民意、符合规律、维护正义”的标准,避免对“良法”的空泛理解。 3. 辩证理解良法与善治的关系:以“拐卖案件数量下降”数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仅有良法不足以杜绝犯罪”,需“执法、司法、守法”协同发力,从而理解“良法是前提,善治是保障”的辩证关系,深化对法治要求的系统性认知。
议题三 寻法治中国如何“从理想照进现实”?
情境三: 1.呈现材料:展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修订历程。 2.展示法治进程“时间轴” 情境四:材料展示:展示余华英案涉及的法治环节,立法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案件审判提供法律依据;执法中警方严格侦查收集证据;司法上法院公正审判作出判决;守法上公众积极提供线索、尊重并维护判决权威。 情境五:播放视频:法治中国,展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 任务一:通过刑法第240条的修订过程感受中国法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思考它的修订历程反映了什么?长期以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法治建设? 任务二:阅读教材,找出我国法治进程的关键时间节点绘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图。 任务一: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公民”,结合案件阐述自身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如立法者要完善法律、执法者要严格执法等。 任务一:结合视频和材料思考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设计意图
1. 链接国家法治进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修订与我国法治时间线的对照,让学生看到法治建设的“历史性进步”,理解“法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持续完善的过程”,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 2. 明确多元主体责任:通过“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公民”的角色分工任务,打破学生“法治是国家的事”的认知,让其意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强化“全民守法”的责任感。 3. 落地“建设法治中国”的路径: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与科技赋能案例(如DNA数据库、团圆系统),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建设路径”转化为具体行动(如青少年参与普法、提供线索),实现从“认知法治”到“践行法治”的跨越,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真实案例激活了法治知识的现实意义,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法治是生活的保障”,还需在“案例细节挖掘”“认知支架搭建”“理论与实践衔接”等方面持续优化,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化认知,在实践中强化责任,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