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理解制度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和文献,探究隋唐制度变革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3.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制度变革,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制。认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白居易》。白居易27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不畏权贵,直言上书论事,后来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后又外放苏州刺史,回京后任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白居易的一生,宦海沉浮,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今天我们读白居易的诗,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探究新知一、慈恩题名——选官制度的进步【情境导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句》白居易在27岁时参加科举,考中之后与其他同僚一起到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内题写的诗,表现了作者当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心情。1.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问题:假如白居易出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凭借他的才华,能否走上官场,一展人生抱负?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制度?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后回答:2.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1)背景老师出示文字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创立:(3)发展完善:创新表现:老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教材,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5)影响:老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了哪些影响?材料一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积极:消极:(6)总结: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趋势时间 夏商周 战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制度 世袭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标准方式特点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 提升军事实力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分科考试演变趋势 ①趋势: ②选官方式: ③选官权力:二、宦海沉浮——政治制度的创新分析三省六部制“新”在何处?有什么作用?材料: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忧国忧民——赋税制度的变革1.魏晋时期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魏晋时期国家的赋税制度是什么?如何收取?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材料:均田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隋到唐初:学生阅读课文,总结隋到唐初的赋税制度及内容隋到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征收对象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税内容:缴纳租(粮食)、调(绢/布)。男子不去服役的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材料:国朝著令,赋役这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陆贽(唐)《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3.唐朝后期——两税法:(1)背景、目的:老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目的。材料: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白寿彝《中国通史》(2)内容: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3)影响:材料1: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陆贽:《陆宣公奏议》材料2: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依据材料和两税法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两税法的影响。积极:消极:(4)创新: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哪些变化与创新?反映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教学反思魏晋制度 隋唐制度 影响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中央官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赋税制度 租调制 均田令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转变,国 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当堂检测1.魏晋时期,官员荐举之责由中正官负责,州郡县的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而重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这表明( )A.社会阶层流动已被禁绝 B.中正官大多数徇私舞弊C.察举制度不再适应需求 D.门阀政治影响官员选拔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3.政事堂初设于唐代贞观年间,凡是国家大政方针均在政事堂商议。至唐玄宗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而且有了独立的印信——“中书门下之印”。这反映出当时( )A.中枢机构运行方式有调整 B.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C.政事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4.唐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参与起草国家政令文书;至唐肃宗时,翰林学士们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目的是( )A. 提高中央政府的执行效率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进一步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D. 强化宰相集体参政议政职能5.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6.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 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 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