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第4课,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下启辛亥革命前的社会变革,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通过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历程、《辛丑条约》签订三个核心板块,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内容上,既呈现义和团 “扶清灭洋” 的口号及斗争实践,揭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性与局限性;又详述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与《辛丑条约》的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理解民众抗争与民族危机的互动关系,认识不同阶层应对危机的选择,深化对近代中国屈辱与探索并存这一历史特征的把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过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及“向西方学习”有初步认知,但对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特殊性、农民阶级抗争的局限性理解不足。他们通过影视等渠道对义和团“刀枪不入”、八国联军侵华等有感性印象,却易混淆史实与演绎,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双重性、《辛丑条约》的深远危害缺乏理性分析。其抽象思维渐发展,教学中可结合《时局图》、联军暴行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从背景切入分析事件本质,避免简单化评判。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 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时空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揭露八国联军野蛮残暴、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培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扶清灭洋”口号;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五、教学难点 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双重性,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表格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分组合作、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出示时间轴(1840-1895 年),回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导入】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如何应对?1900 年,当世界迎来新世纪时,中国为何以屈辱跨入 20 世纪?引出本课主题 ——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840-1842 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时间轴梳理前序战争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连续性,从而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的兴起 【引导】出示“义和团”的大字和图片,请学生阅读课本,介绍义和团的含义和性质。 【过渡】义和团为何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回答】①由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以设坛练拳的方法组织群众,宣传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②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借助图片和课本内容,直观了解义和团的起源和组织形式,明确其性质。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提问】出示《时局图》和两则文字材料,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华北地区干旱严重。 通过材料,将抽象的历史原因具象化。
(三)斗争方式 【引导】出示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请学生仔细观察材料,概括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 【回答】贴标语、拆铁路、杀洋人、毁教堂。 知道义和团的斗争方式。
(四)口号 【提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合作探究你对此口号的评价?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义和团运动还有什么特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什么? 【回答】扶清灭洋。 【回答】扶清反映了义和团是爱国性的;但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回答】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落后性。 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全面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五)清政府的态度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概括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有什么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本质。
、‘ 环节二:抗击八国联军
(一)原因 【提问】出示地图,1900年,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八国分别是哪些国家?生答后帮助口诀记忆:“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提问】那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战争会爆发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回答】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结合地图了解八国联军的组成,通过口诀帮助记忆。区分直因和根因,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二)概况 【引导】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自主学习,为大家介绍战争概况。 【回答】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军2000多人,以“救护使臣”为名,在大沽口登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三)过程 【引导】出示地图和时间轴,发布任务:阅读教材,梳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提问】出示多张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这充分说明侵略者的什么品质? 【回答】6月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廊坊大捷,联军撤回到天津。6.17联军舰队攻陷大沽炮台。6.21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义和团和清军围攻教堂和使馆区。7月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 天津失陷。8月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回答】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利用地图和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战争过程,使复杂的历史事件条理化、清晰化。通过展示八国联军的暴行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
(四)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提问】同学们,义和团运动成功了吗? 【提问】出示材料,那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问】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那有没有意义呢? 【回答】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回答】主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回答】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及原因,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培养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环节三:签订《辛丑条约》
(一)时间、签订国 【提问】《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签订国是什么? 【讲授】出示签约图片,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享年79岁。你们知道李鸿章吗?生答后出示李鸿章图文介绍。 【回答】1901年(辛丑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11国。 【回答】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基本史实。丰富历史人物形象。
(二)内容及危害 【引导】出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分组合作,说出条约内容,探究其危害,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条约的地位是什么? 【回答】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表格法一览条约的危害和影响,加深对提条约内容和地位的认识。
(三)影响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归纳《辛丑条约》的影响。 【讲授】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到依靠清政府来挽救中国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回答】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合图文材料归纳条约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清政府的腐朽
(四)议一议环节 【引导】出示“列强侵华史”和“中华民族抗争史探索史”两条线索,合作探究,议一议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将知识以点带线,丰富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认识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内容。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组织发展而来,因帝国主义侵略、传教士猖獗等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体现反帝性与局限性,清政府对其态度由剿变抚。1900 年,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瓜分中国侵华,义和团虽抗争但失败。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警示我们弱国无外交,应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巩固课堂所学,渗透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分析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掌握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核心素养目标基本达成。但在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局限性时,学生对农民阶级认知不足,需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对比讲解。此外,对《辛丑条约》影响的深层分析不够,可补充具体案例增强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