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课题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 1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3课,聚焦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深刻转型,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的重要节点。上承春秋时期,下启秦朝统一,是把握中国古代社会转型逻辑的关键一课。教材以“社会变革”为核心线索,从政治、经济和制度三个维度展开:通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史实展现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后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以及兼并战争;以铁器牛耕普及、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为重点,说明的生产力飞跃;以商鞅变法为典型,详述废除井田制、确立县制等措施,揭示变法对秦国富强及封建制度确立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关联各国变法,体现改革的时代潮流。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认知,往往混淆史实与艺术演绎,对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进步、变法与社会制度转型等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较弱。不过,他们对成语典故、考古实物兴趣浓厚,这为教学提供了切入点。教学中需结合地图、文物图片等可视化素材,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史实,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他们从具体现象中提炼社会变革的本质,辩证看待兼并战争与改革的双重影响。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变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及分布,知道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概况及功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商鞅不畏强权、敢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的格局、商鞅变法的内容、铁器牛耕的推广。五、教学难点 社会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变法对社会制度转型的作用。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表格法。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观察分析、研读地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一) 新课导入 出示时间轴,请学生回顾所学回答周朝尤其是东周的历史分期。“你知道战国名称的由来吗?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回答】西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 【回答】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 复习导入,强化知识衔接,顺利导入本课(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战国七雄(一)背景 【提问】两次出示历史地图,同学们,对比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的形势图,有什么变化?(生答后呈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文字材料) 【回答】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发明显。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培养学生研读地图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二)战国七雄 【引导】出示地图,结合地图回答战国七雄都是谁呢? 【引导】出示方位标记,请学生仔细观察战国七雄在地图上的位置,归纳记忆口诀。 【讲授】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回答】齐、楚、秦、燕、赵、魏、韩。 【回答】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知道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 培养空间认知能力,直观理解战国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落实时空观念。(三)著名战役 【引导】依次出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请三个小组分别用自己的话术为大家介绍著名战役,可以从时间、地点、双方、作战策略多方面进行发言。 【提问】出示史料和图表,请学生研读材料,回答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 【1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进兵魏国,庞涓赶忙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战例。 【2组】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国孙膑采用减灶计。魏国庞涓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 …… 【回答】规模大、兵力 通过分组合作激发参与感,结合具体战役案例理解 兼并战争的特征,培养史料概括能力。多、区域广、时间长;从“尊王攘夷”的称霸战争到寻求统一的兼并战争。(四)概况 【提问】出示史料和图片,阅读史料,结合教材,你如何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过渡】如果你是诸侯国的统治者,面对如此频繁的兼并战争,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消灭? 【回答】消极:战争带来重大人员伤亡,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积极:推动社会政治改革,促进民族交融,驱动走向全国统一。 【回答】变法…… 培养辩证思维,理解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作用。环节二:商鞅变法背景 【引导】出示战国形势图,左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问】变法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回答】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 【回答】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结合战国兼并战争的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变法的时代必然性。表现 【提问】出示地图,各国变法的表现都有哪些呢?请大家踊跃交流发言。 【回答】①魏国李悝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②楚国吴起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发展经济,增强军力。③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 通过横向对比,为理解商鞅变法作铺垫,认识变法运动的广泛性。商鞅变法 【提问】出示历史图片,请学生结合材料,回答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 【引导】出示商鞅的图片和名片,进而引导学生介绍商鞅。 【引导】出示表格,阅读教材,完成填空,商鞅变法每条内容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哪一条内容影响最深远? 【提问】那商鞅变法哪个措施最能体现变法性质呢? 【引导】出示(周朝)井田制示意图和废井田开阡陌以及相关历史记载,引导学生结合经济上的变化分析这场改革的性质。 【回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先后两次进行改革 【回答】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生于卫国,别名公孙鞅、卫鞅,“少好刑名之学” 完成表格内容,知道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是地方行政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回答】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回答】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以表格梳理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将抽象内容条理化。 通过性质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商鞅变法的意义 【回答】变法使秦国的 通过史【引导】出示图表材料,请学生回答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提问】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同学们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给我们哪些启示?请大家合作探究,并给出提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莫定了基础。 【回答】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料实证理解改革的长远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原因、启示 【提问】“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启示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 【回答】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②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③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回答】①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创新精神;②改革的道路是曲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历史事件中提炼普遍规律,实现以史为鉴的教育价值,渗透家国情怀。环节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农业发展的表现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和表格,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归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将表格补充完整。 通过表格系统化梳理经济领域的变革。(二)都江堰 【引导】出示视频,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岷江上修建都江堰。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36,指出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及其功能。 【提问】出示都江堰图片和文字材料,材料分析,都江堰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回答】①鱼嘴将泯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②飞沙堰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③宝瓶口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回答】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 结合水利工程实例,认识古代科技成就,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强化家国情怀。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展开,回顾了战国七雄的形成格局,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理解了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 双重影响。重点学习了商鞅变法,同时了解了李悝、吴起等各国变法的共性。还掌握了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经济发展表现,认识到生产力进步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梳理政治格局演变、变法运动开展、经济生产力进步的历史逻辑,理解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关键阶段,感悟改革精神与古代人民智慧。 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为下节课做好铺垫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十、 板书设计十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多形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战国社会变革。但“华夏认同”阐释不足,时间分配紧,对学生回答引导欠精准。后续需补充相关案例,精简内容,优化问题设计,提升探究深度,更好落实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