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往事依依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开启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这些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的成长往事吧!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作品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教你学作文》《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学海探珠》等。走近作者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修改。背景资料读准划横线的字音: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骚人(sāo) 素娥(é)婵娟(chán) 雕镂(lòu)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 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正音释词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身历:亲身经历。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绚丽:灿烂美丽。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依稀:模模糊糊。凝注:凝聚,凝结。“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为什么“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运用对比修辞,突出这几件事在“我”心中的分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水浒传》时作者是什么感受?犹如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作者运用的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引人遐想。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画中之景进行联想的呢?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作者将《水浒传》中的图景与家乡焦山一带进行联想,使自己如临其境。“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第5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词典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二者表达的情感及程度不同。“雕镂”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之深,让“我”永不忘记;“镌刻”则指“我”对诗歌的深刻印象。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不同点 相同点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欣赏诵读两首诗,感受其中的情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归 田汉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明确: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第5段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 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在追溯少年时代的往事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缕缕情思。你能体会这种感情吗?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A:体会情感:①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②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③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④听国文老师上课:写聆听朗诵、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B:作者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文章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点题呼应开头的“记忆犹新”,简短有力收束全文,点明文章中心。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句子写得精彩?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本文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2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4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5段)等。品味语言运用鲜明的对比,将“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设置悬念。“搜索枯肠”用得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的这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渺”用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将读书带给“我”的收获比作“广阔的天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书使“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生活乐趣。“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课文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谈读书收获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强调回忆往事的激励作用。文章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用词准确,生动传神。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2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4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5段)等等。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芦.苇(lú) 狼惫.(bèi) 凝.视(nínɡ) 记忆犹.新(yōu)B. 逃窜.(cuān) 广阔.(kuò) 吟颂.(sònɡ) 津.津有味(jīn)C. 沉浸.(jìn) 绚.丽(xuán) 镌.刻(juān) 身厉.其境(lì)D. 模.糊(mó) 教.导(jiào) 慷慨.(kǎi) 滚瓜烂熟.(shú)D点拨:A. “狼惫”应写作“狼狈”,“犹”应读作yóu;B. “窜”应读作cuàn,“吟颂”应写作“吟诵”;C. “绚”应读作xuàn,“身厉其境”应写作“身历其境”。随堂练习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 山水之间、烟波 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 ,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DA. 彷徨 巍峨 除非 搜索枯肠B. 徜徉 巍峨 然而 呕心沥血C. 彷徨 浩渺 除非 呕心沥血D. 徜徉 浩渺 然而 搜索枯肠3.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点拨: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