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诫子书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作者简介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背景简介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背景简介自由朗读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操行,行为必须,一定要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疏通文意夫 君子 之 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 时 驰, 意与 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 复 何及!又年纪季节,时光意志哪里来得及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疏通文意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研读探究请你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静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静是治学之基,静是修身之本,静是明志之根,静躁对比鲜明。静是孔明活法,也是孔明教子之法。研读探究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用宁静来修身就是他的活法;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实现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诸葛亮是用行动来诠释志向,这又是他的另一种活法。研读探究链接材料深入探究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深入探究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深入探究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研读探究立志: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互相联系,缺一不可曾国藩家训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向。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研读探究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出山以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也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研读探究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诸葛瞻: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研读探究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毛宗岗(清初文学批评家):“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研读探究链接材料延伸拓展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诸葛亮的鹅毛扇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延伸拓展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南宋思想家)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生、死、穷、达不易其志。 ——苏轼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明成祖)朱棣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诸葛亮《诫外甥书》延伸拓展关于立志的名言警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