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山脉纵横交织
1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齐备。我国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和盆地。
2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我国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不足。
3 中国陆地地形类型构成图
4 山脉走向
山脉走向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靠北:天山山脉和阴山山脉。 中间:昆仑山脉和秦岭。 靠南:南岭
南北走向 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部分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 (主要分布在东部) 西侧: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等。 中间:长白山脉、武夷山脉等。 东侧: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海拔3 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 (主要分布在西部)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等
弧形 喜马拉雅山脉,其平均海拔超6 000米。位于我国与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5 作为省级行政区界线的山脉
山脉 西侧省级行政区 东侧省级行政区
太行山脉 山西省(晋) 河北省(冀)
巫山 重庆市(渝) 湖北省(鄂)
武夷山 江西省(赣) 福建省(闽)
山脉 北侧省级行政区 南侧省级行政区
昆仑山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西藏自治区(藏)
祁连山脉 甘肃省(甘或陇) 青海省(青)
南岭 湖南省(湘) 广东省(粤)
6 作为重要地形区分界线的山脉
山脉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山脉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祁连山脉 内蒙古高原 柴达木盆地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秦岭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7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地形复杂多样
1 四大高原
名称 位置 特点
青藏高原 我国西部及西南部 地势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大江大河发源地;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 我国北部 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东西景观差异大,西北部沙漠、戈壁广布,中部和东部多草原
黄土高原 长城以南、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洮河及乌鞘岭以东、太行山脉以西 世界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我国西南部 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2 四大盆地
名称 位置 特点
塔里木盆地 新疆南部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 新疆北部 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盆地;西北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略多
柴达木盆地 青海省西北部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聚宝盆”
四川盆地 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西部 “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3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 特点
东北平原 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之间 黑土广布;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燕山以南、大别山以北、太行山脉以东,东临黄海和渤海 主要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形成,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我国第二大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抵海滨,东西狭长,沿长江中下游呈带状分布 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水田连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4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地势西高东低
1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 沿32°N纬线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
3 地势三级阶梯
阶梯 平均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 000以上 高原、盆地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 000~2 000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以下 丘陵、平原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 影响
对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对交通: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对河流: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1 二十四节气
(1)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
(2) ★二分二至日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称“春分”或“秋分”。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称“夏至”;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称“冬至”。
(3)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2 气温
(1)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普遍高温。
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2)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纬度因素(跨纬度广);北方临近冬季风的源地。
(3) 气温最高与最低
①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原因: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不易散热。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②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海南省,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省漠河市。
(4) 温度带
①划分依据: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
②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温度带 分布地区 活动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寒温带 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1 6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 1 600~3 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甘肃大部分地区、辽宁南部 3 400~4 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4 500~8 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甘薯、茶叶等
热带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的南部和海南 ≥8 000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等
注:积温是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 ℃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一年中≥10 ℃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作活动积温。
③★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 降水
(1) 特点
①地区差异大,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夏季风。东南沿海地区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②时间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5—9月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东北、华北等地区更集中。
(2) 降水最多与最少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降水类型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原因:火烧寮濒临海洋,受海洋影响大,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托克逊位于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形闭塞,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少。
(3) 干湿地区
①划分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各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年降水量、天然植被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干湿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年降水量(毫米) 天然植被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湿润地区 东北山地、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 800以上 森林 水田
界线:大致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湿润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黄土高原大部分等 400~800 森林草原 旱地
界线:大致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 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分、天山山地等 200~400 草原 草地
界线:大致为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干旱地区 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等 200以下 荒漠草原、荒漠 沙漠、戈壁和高寒荒漠等难以利用土地
4 气候
(1) 主要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2)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候类型 特点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原山地气候 四季低温,有的地方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全年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 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形类型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4) 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使我国农作物和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观;使我国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另一主要特征。
1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概念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
划分界限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划分依据 是否受夏季风影响
气候特征 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 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较干旱
2 影响我国的季风
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 偏北风(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偏南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影响范围 除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不受影响外,其他地区都受影响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以东地区
对气候的影响 加剧北方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异常时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活动异常年份,易发生旱涝灾害
3 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4 季风气候的影响
(1) 夏季风
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会造成旱涝灾害,雨带推进迟缓会导致“南涝北旱”,雨带推进迅速会导致“北涝南旱”。
(2) 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这得益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5 季风气候的大陆性特征
主要表现: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
6 ★中国南方是鱼米之乡,而同纬度的西亚和北非等却是热带沙漠的原因
中国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西亚和北非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少,蒸发量大。
7 1月0 ℃等温线大致吻合的有秦岭—淮河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8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
1 定义
(1) 流域:一般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域。
(2) 水系: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
(3) 外流河与外流区:河水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外流河所在的集水区域为外流区。
(4) 内流河与内流区:河水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所在的集水区域为内流区。
2 外流区与内流区
(1) 比较
流域 占比 主要河流
外流区 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4%,年径流总量占全国的95%以上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致吻合)
内流区 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6%,年径流总量不到全国的5% 塔里木河
(2) ★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我国水量最大、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长江。
3 河流的水文特征
(1) 概念:河流在河流流量、流速、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2)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影响因素:季风气候。
②水源补给:雨水补给。
③汛期:夏季风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④枯水期:冬季风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入枯水期。
⑤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示意图
    
(3)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河流对比
所在区域 秦岭—淮河线以南 秦岭—淮河线以北
主要流经区域 湿润地区 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水量 丰富 不大
汛期 长 较短
结冰期 不结冰 有结冰现象
含沙量 小 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大
(4)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
②河流流量:夏季冰雪融化,河流水量增多;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③河流属性: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4 京杭运河
(1) 概况
①修建基础:是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
②地位: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③起止: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 747千米。
④流经省级行政区: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
⑤贯通水系: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 价值
历史上曾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流;现在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仍然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通道。
5 塔里木河
(1) 概况:塔里木河全长2 137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也是世界第五长的内流河。该河流经塔里木盆地北部,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2) 价值:形成了一系列绿洲,孕育了相对发达的绿洲农业。
(3) 问题:河水渗漏、蒸发和引水灌溉,河水水量减少;过度取水导致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胡杨林大片死亡,土地沙漠化。
(4) 举措: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
(5) 现状: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6 中国的湖泊
(1) 分类: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位于内流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
(2) 分布:我国湖泊分布广泛,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相对集中。
(3) 主要湖泊: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青藏高原多咸水湖,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海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 概况
(1) 源头: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
(2) 流经省级行政区: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
(3) 注入海洋:在上海注入东海。
(4) 从长江干流的流向可以推断,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干流纵剖面示意图如下:
(5) 干流形状:“V+W”形。
(6) 主要支流(从上游到下游)
北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
南岸:乌江、湘江、赣江。
(7) 流经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
(8)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9) 水文特征:汛期长、水量和年径流量大、无结冰期。
(10) 地位:长江是中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 河段划分
河段 范围 特点
上游 源头到宜昌 流经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急流,水能资源丰富。形成了虎跳峡、三峡等峡谷,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中游 宜昌到湖口 长江出三峡后进入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锐减,众多支流汇入,形成蜿蜒曲折的河道。荆江曲流多,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水流不畅,历史上水患频发。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下游 湖口到入海口 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落差小,水流平稳,江面开阔
3 开发与利用
(1) “水能宝库”
①水能资源丰富: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40%,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②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长江流域面积广,流域内降水多,支流多,水量丰富;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③开发利用方式:修建水利枢纽。如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水利枢纽(世界发电能力最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2) “黄金水道”
长江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经过航道综合整治,三峡、葛洲坝等水利枢纽的修建,长江的通航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期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左右。
4 生态问题与治理
灾害 原因 措施
洪涝 自然原因 干、支流同时进入雨季,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 兴建水利工程、加固大堤
中游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裁弯取直
人为原因 中上游植被遭破坏,中游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退耕还湖
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保护天然林,绿化荒山,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
水污染 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工农业污水排放,人类生活污水排放 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1 概况
(1) 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
(2) 流经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
(3) 注入海洋:在山东注入渤海。
(4) 干流形状: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5) 主要支流: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
(6) 瀑布:壶口瀑布(中游)。
(7) 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省)。
(8)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9) 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形成原因
水量较小 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
有结冰期 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冬季气温低于0 ℃
含沙量大 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汛期与枯水期 夏季降水多,为汛期;冬季降水少,为枯水期;水位季节变化大
凌汛 初冬和初春,出现在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10) 地位: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
2 河段划分
河段 范围 特点
上游 源头到河口 较大的峡谷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青海龙羊峡以上,流经青藏高原,河道迂回曲折,河水清浅稳定;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出青铜峡后,流经宁夏与内蒙古,地势和缓,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中游 河口到桃花峪 穿过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剧增(进入黄河的泥沙近90%来自中游)
下游 桃花峪到入海口 流经华北平原,落差急剧减小,干流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
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气候干旱,支流汇入少,人口密集,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增加,黄河流量逐渐减少。
★黄河流域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是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3 “地上河”
(1) 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如下:
(2) 成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挟带大量泥沙,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时,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3) 危害:黄河下游决口。
(4) 治理措施:在上中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4 长江与黄河
(1) 黄河和长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省、四川省。
(2) ★长江水量比黄河更丰富的原因
长江流域面积广,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地区,降水多,支流众多。黄河流域面积相对较小,主要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支流较少。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多发
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地域差异大。
2 我国是地质灾害相对严重的国家,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沉降等。
类型 分布地区 成因 避灾措施
地震 西南、西北、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带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条件允许时,及时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不能及时撤离时,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滑坡、泥石流 中西部山区 山势陡峭、土质疏松、缺少植被保护,多暴雨或降水集中 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上跑
气象灾害频发
1 我国是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台风等。
类型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成因 影响
洪涝、 干旱 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旱涝频发 华北地区季节性干旱易发生在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季节性干旱易发生在夏季(伏旱);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长时期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寒潮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秋末、冬季、初春 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大规模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 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雨雪天气,造成农林业、畜牧业等国民经济的损失,对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沙尘暴 西北地区 春季 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大风频繁 使土壤贫瘠,农作物及各种设施遭到掩埋和损害,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 夏秋季节多发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可能引起洪水暴发,毁坏房屋,损害庄稼;颠覆船只,危及航运安全,破坏港口设施;丰富的降水能够缓解旱情
2 梅雨
(1) 定义:夏初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
(2) 主要特征: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阴云笼罩,出现绵绵阴雨或阵性降雨。
(3) 影响:来得过早,雨期过长,雨量过大,会出现洪涝和低温灾害,严重影响夏、秋农业收成;来得太晚,雨期过短,甚至“空梅”,会出现干旱,严重影响夏种和春播作物的生长。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1 定义:湖泊是地表洼地积水形成的宽广水域。
2 功能:调蓄水量、供给饮水、调节气候、灌溉、航运、养殖等。
3 洞庭湖
(1) 概况: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长期以来,洞庭湖区凭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肥沃的土壤、暖湿的气候等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2) 洞庭湖区的环境问题
泥沙淤积,湖面缩小;多次人工围垦,洪涝灾害频繁;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
(3) 治理措施
时间 阶段 措施
1949—1978年 修复阶段 兴修水利,先后完成荆江分流工程、南洞庭湖整修工程、洞庭湖堤防修复工程
1978—1999年 治理污染阶段 针对洞庭湖区工业推行污水治理,建立洞庭湖区环保机构,出台环保政策与法律,建立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等
2000年以后 全方位、系统性完善洞庭湖环境治理阶段 全面推行洞庭湖区保护与修复政策,如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渔民上岸、关闭湖区造纸企业等
2022年,湖南省统筹推进“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