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1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 农业的发展原则: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
1 历史悠久: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也是多种农作的原产地。我国是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商人经“丝绸之路”将我国所产的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
2 现代我国农业的发展变化
特点 表现
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谷物、肉类、棉花、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基地;建立以出口创汇为主导的农产品基地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新型农业(设施农业、无土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农田灌溉和农业机械化逐步普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高科技手段广泛用于育种,增加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储存、保鲜技术延长储存时间,拓展了消费市场
3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左右。
主要农作物分布
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1 粮食作物:以谷类、豆类、薯类作物为主,谷类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分布特征 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玉米、豆类、薯类相对分散
重要产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商品粮基地 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作物商品化率较高的地区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2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有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饮料作物、药用作物等。特点是经济价值高、种植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
经济作物 举例
纤维作物 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居首位,麻类种植品种较多,有亚麻、黄红麻、苎麻等,亚麻以东北为多
油料作物 油菜播种面积最广,产量占全国油料作物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江流域是油菜主产区;花生种植普遍,以山东、河南相对集中
糖料作物 甘蔗性喜湿热,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广西为最大产区;甜菜性喜温凉,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饮料作物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秦岭—淮河线以南的丘陵、山地为主要产茶区
3 黑龙江现为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级行政区。原因如下:
自然条件优越,耕地资源禀赋突出:耕地面积广阔且集中连片;土壤肥沃;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越冬困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利于种植。
农业基础设置完善,生产力强: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依托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水系,建成了大量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保障灌溉;农业科技支撑有力。
畜牧业分布
中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我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其分界线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 牧区畜牧业
(1) 分布地区:我国西部、北部草原辽阔的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所在地。
(2) 地区优势:草原辽阔,牧场宽广,水草肥美,适宜放牧,畜牧业历史悠久。
(3) 我国的四大牧区及代表畜种分别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高原牦牛)、西藏牧区(娘亚牦牛)。
2 农耕区畜牧业
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牲畜约占全国总数的80%,是城乡居民肉、奶、蛋、禽的主要来源。农耕区除养鸡外,还大规模放养鸭、鹅等水禽。四川、湖南、河南是我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禽饲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由农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集中饲养转变。
3 差别
畜牧业种类 畜产品 饲养方式 饲料来源
牧区畜牧业 肉、奶、皮、毛 放牧 天然牧场
农耕区畜牧业 肉、蛋、奶、禽 喂养(饲养) 谷物、秸秆
第二节 中国的工业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 工业
(1) 工业的定义: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2) 工业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日用工业品。
(3) 工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基本条件)原材料、劳动力、动力、厂房设备、物流运输等;(其他因素)科学技术、政策、资金、管理等。
(4) 发展依据: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现有基础等来发展工业。
2 工业生产流程示意图
工业制造大国
1 中国工业的发展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从无到有,形成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工业制造大国的跨越。
2 制造业
(1) 地位: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 发展措施与方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并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中国工业的分布
1 中国工业分布的历史变迁
时间 分布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工业基础薄弱,只有煤炭、纺织、火力发电、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上海、广东等地,少数分布在沿长江的武汉、重庆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对沿海地区工业进行大规模改造,推进中西部工业建设,在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新建一系列工业基地和大型厂矿
改革开放以后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一些老工业基地继续壮大,在多个省级行政区涌现新的工业中心,逐渐形成辽中南、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现代化工业区
目前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密集,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2 中国传统工业部门的分布
工业部门 分布地区
煤炭工业 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
石油工业 黑龙江、山东、河北、陕西、新疆等地
钢铁工业 辽宁、河北、上海、湖北、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
机械工业 布局较为广泛
纺织工业
3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地位 主要工业中心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 “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沈阳、大连 有丰富的铁、煤、石油等矿产资源,海陆交通便利 污染严重,资源枯竭,技术落后
京津唐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 唐山 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 水资源紧张
长江三角洲 (沪宁杭)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海、南京、 杭州 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消费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 以轻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广州、深圳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水陆交通便利
4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早期,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因素影响力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科学技术)的重要日益突出。
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1 作用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高技术产业正在释放强劲的牵引力,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成为提升工业整体素质、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
2 发展成就
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国家统筹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化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陕西西安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4 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上海高新区为中心的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深圳高新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西安—杨凌为中心的沿亚欧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5 “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入围“灯塔工厂”需要重点考量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对环境的友好性等指标。其优点是效率高、成本低、环保。
第三节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 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生产部门。
2 交通运输业的地位:起着联结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纽带作用,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交通线路总长度、运输工具数量均大幅度增长,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地和边疆逐渐延伸;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滇藏等联系西藏的干线公路;修建了兰新、成昆、北疆、青藏等联系边远地区的铁路
近些年来 抓紧建设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城乡居民的出行方式得到明显改进
目前 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管道、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1 纵横交错的铁路网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我国铁路运输的地位尤为突出。我国铁路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
(1) 我国铁路分布特点及原因
①分布特点:东密西疏,分布不均。
②分布原因:
A. (自然条件)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多山地、盆地和高原,不利于铁路建设。
B. (人口、城市分布)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城市较少,对铁路运输的需求较小。
C. (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资金和物质基础。
(2) 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来看,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
延伸方向 铁路线 起止地点
南北向干线 京哈线 北京—哈尔滨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九线 北京—九龙
京广线 北京—广州
太焦—焦柳线 太原—焦作—柳州
宝成—成昆线 宝鸡—成都—昆明
东西向干线 滨洲—滨绥线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 连云港—兰州—阿拉山口
沪昆线 上海—昆明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如下:
(1) 我国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主要有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西安、重庆、成都等。
枢纽城市 北京 徐州 株洲 郑州
图示
枢纽城市 兰州 南昌 昆明 成都
图示
2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铁路运输 城际铁路 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 造价高、建设周期长 长距离客货运输
高速铁路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 短途客货运输
水路运输 内河运输 运载量大、投资省、运价低 速度慢,受自然条件限制 适宜运输量大、距离长、时效性不强的货物运输
海洋运输
航空运输 速度快、舒适、安全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 长途、急需、贵重或易变质物品运输
管道运输 运量大、运价低、损耗少、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长距离、大规模的气体或液体货物运输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1 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改变
(1) 变化:农业智能化、科技化、数字化。
(2)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①地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②理解:“藏粮于地”旨在通过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筑牢粮食生产的土地基础,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粮食生产提供稳定的载体。“藏粮于技”则强调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进生产技术、推广现代农业装备等,提高粮食单产和生产效率,实现有限土地资源下粮食产能的提升。
③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路径,确保在复杂环境下粮食供应的稳定与可靠。
2 科学技术对工业的改变
(1) 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智能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
(2) 工业机器人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节省人力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排放。
3 科学技术对服务业的改变,举例:网上购物、打车、无人便利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