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对这一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国家夏的建立 B.从此“私天下”变成“公天下”
C.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D.启破坏禅让制导致百姓反抗
2.十九大召开期间,有网友用“厉害啊,我的国”来赞扬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中国人的家国观念起源于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3.西周前期的述作,记述了周族初期的诞生、周人先公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文王、武王建立周王朝的过程。其中所表述的主题均关涉整个周人群体的发展以及周王朝的建立等,并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这一做法( )
A.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周王权威的构建
C.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D.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落
4.《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 )
A.宗法制影响下的集群式农业本质属性 B.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
C.土地制度的集体化属性 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
5.下图为中国主要旧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可以用来说明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A.区域文化发展非常缓慢 B.先民活动不受地域限制
C.文明分布广泛并且多元 D.远古北方文化长期领先
6.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秦朝统一货币旨在( )
A.扩大统治疆域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经济发展 D.推动南北交流
7.商鞅变法中“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的措施主要符合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奴隶主阶级 ③贵族阶层 ④平民阶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重大变化的判断,最确切的是( )
A.“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发展 B.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歧视蛮夷
C.各民族一律平等 D.华夏族分布范围缩小
9.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使用木、石、骨等材质的工具 B.中央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C.学术思想大放异彩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10.易中天在《帝国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分封制 B.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1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秦朝丞相 D.秦朝太尉
12.秦统一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后,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是( )
A.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 D.防范北方民族的侵扰
13.秦统一天下后,创建了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并推广郡县制,这种金字塔状的行政体制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据此说明了
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贵族政治逐渐取代官僚政治
C.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相并行 D.世袭制度逐渐取代禅让制度
14.司马迁在《汉书·主父偃传》中写道“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他对秦始皇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15.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B.深受外来文明的影响
C.呈现家国一体形态 D.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
16.中国象棋棋盘中的分界线叫做“楚河汉界”,来源于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争夺战,双方曾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下面关于楚汉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项羽率军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B.乱局之中“张楚”政权建立
C.吴广“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D.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西汉时期
17.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的商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8.元封五年,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并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据此可知,汉代刺史制度( )
A.缘于王国叛乱日益严重 B.反映中央官僚体制调整
C.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刺史统揽地方大权
19.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
朝代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焚书坑儒
西汉初期 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消
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削弱
20.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21.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促进了( )
A.民族交融 B.疆域扩大 C.人口增长 D.互相敌视
22.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的影响有( )
A.北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南方政权更加统一稳定 D.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23.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争,也是决定南北割据局面的关键战争。这场战争( )
A.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 B.维持了南北对峙格局
C.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D.少数民族取得了胜利
24.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以“清君侧”为由,自武昌起兵。晋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晋元帝希望王敦切勿擅自行事,以免破坏“共天下”之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地方豪强的专横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外戚专权的形成 D.士族势力的强大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补不足的地方),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褥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后,秦始皇继续开疆拓土,他派兵北击匈奴、攻打岭南、打道西南夷。然后在新占领的地区设立郡、县等行政机构,知在北边设九原部,在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他还命令修筑直道驰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便利的交通,不仅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还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秦朝完成了对六国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统一后,未能成功池实现对六国旧地特别是楚、芥、赵地的文化统一。秦朝统一文化的手段是向全国推广“秦法”。由于当时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突,其中尤以秦、楚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巩固大一统帝国的措施有哪些?
(2)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教科书的观点是秦朝的暴政,但材料二中提出了怎样不同的观点?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的实践活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的增加,江南地区的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例如,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C
6.B
7.C
8.A
9.C
10.B
11.B
12.B
13.A
14.D
15.A
16.D
17.D
18.C
19.C
20.B
21.A
22.B
23.B
24.D
25.(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6.(1)措施:用武力开疆拓土;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建立全国交通网。(任答2点即可)
(2)观点: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与冲突;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
27.(1)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③确立察举制。④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四点即可)
(2)实践: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打击匈奴(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只要写出北击匈奴就可以)②设立河西四郡(具体写出两郡也可)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点即可)
28.(1)方面:婚姻;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