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八年级期末学情分析题历史(参考卷)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学生务必在答题卡上正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学校和编号。答题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的答案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3.非选择题须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答题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第Ⅰ卷 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下列关于新中国的成立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进行“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 ④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这一地区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正式对该地进行管辖,清朝设置机构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该地,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关于这一地区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1949年获得解放 B.解放时采用和平的方式C.以蒙古族为主的省级自治区 D.它的解放标志着祖国的完全统一4.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决定在“一五”计划中(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5.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的一大创举。“赎买政策”是( )A.政府用赊账形式购买资本家的企业 B.资本家直接捐献企业给国家C.资本家享有企业部分利润而失去所有权 D.无偿剥夺资产阶级原有生产资料6.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宪法修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钦定宪法大纲》7.以历史的题材绘制漫画,让漫画更深刻。如右图漫画意在说明( )A.人民公社“浮夸风”盛行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C.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D.“大跃进”取得伟大成就8.历史核心素养注重时间观念的培养,下图时间轴“ ”阶段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开天辟地 B.曲折前进 C.艰苦创业 D.勇闯新路9.“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B.邓小平被诬陷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C.1967年“二月逆流” D.1969年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致死10.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好战士是( )A.雷峯 B.雷烽 C.雷锋 D.雷峰11.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某初二同学整理的一张表格,你认为这个表格中事件与意义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事件 意义A: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B:1971年,重返联合国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A.A B.B C.C D.D12.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分田包干到户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3.照片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下列照片可以考证( )A.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B.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C.对内改革程度的深化 D.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4.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创办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创办开放城市 D.创办经济开放区15.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割香港鸟给英国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1842年 1945年 1997年 1999年 2015年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 D.民族团结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指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C.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D.以改革开放为中心17.以下是小王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由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时间 会议 内容1997年 中共十五大 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民主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8.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说:“在这里,我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 )A.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D.实现港澳回归祖国19.在十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比例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1.5%,而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8.89%。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20.自1978年宪法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1993年宪法修正案从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等方面作了巨大的调整。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新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 )A.使依法治国成为世界第一 B.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D.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艰难历程21.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这反映出( )20世纪70年代末 “三转一响” 20世纪80年代 “四大件 20世纪90年代 “三全” 2000—2010年 “一动不动”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更新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22.“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党的政策支持。”下列作品创作的共同的时代背景是( )作品一:《青春之歌》;作品二:《茶馆》;作品三:《东方红》;作品四:《林则徐》。A.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C.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3.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③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④“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4.据统计,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新中国( )A.教育领域成效显著 B.教育水平赶超美国C.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D.人才问题根本解决25.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表决刚结束,会议大厅一片沸腾,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用不同的语言欢呼:“我们胜利了!”这项决议是(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C.加入世贸组织WTO D.成立亚太经合组织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0分,共计50分26.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8分)材料一: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1953—1956年我国粮食产量(单位:亿吨)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6 26.4棉花(万担) 3280 2124 35.2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材料四: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期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数据,分析导致农业生产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从中要吸取哪些教训 (6分)(4)据材料四,概括1977年中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后来国家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政策 (4分)27.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22分)(1)依据所给信息完成下列任务(10分)时间 外交成就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955年20世纪70年代 1971年1972年1979年(2)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破冰的原。材料一:年份 事件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聂文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后的对外宣示与国际反响材料二: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70余人,装甲车两辆,卡车和指挥车各一辆,侵入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人;我国守岛巡逻队被迫自卫反击,激战一小时,打击了入侵者。……中国外交部三次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这一边境武装冲突事件,一度使中苏两国走到战争的边缘。随后,在新疆铁列克钦地区,中苏两国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此后,苏联军方一度制订了对中国实施核攻击的计划。……10月20日,中苏边境谈判在北京举行后,中苏边境冲突开始和缓。——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至1973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这场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的一场代理人战争,更是一场改变美国社会、政治和全球格局的冲突。……越南战争的失败使美国意识到军事干预的局限性,促使尼克松政府推行“缓和政策”,与苏联和中国改善关系。材料四: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发了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严重削弱了美国经济实力,使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霸权地位因此受到影响而呈现衰落的趋势。另一方面,苏联经济却得到较大发展,想要在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赶超美国,争霸世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一改以往对中国敌视的政策,转而谋取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鲁宸伊《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演变因素研究》(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28.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图表),按要求完成任务。(10分)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 1397 1341990年 7662.1 6862000年 24915.8 22822010年 67763.1 62722020年 137782.2 171312023年 158507.2 21691图表4:农业农村变化表请你从上面图片中任选2幅或2幅以上图片,依据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历史联系,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5:DBDAC 6-10:BCBDC 11-15:CCABC 16-20:ACBAB 21-25:BACAA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26.(1)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的成立)。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增长趋势: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教训:要了解国情、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4)农村贫穷落后,粮食短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7.(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2)中国方面: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需要改善中美关系,以便抗衡苏联,防止苏联入侵。中国的两弹一星发射成功,提高了国际威信,能以平等的姿态和西方国家交往。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美国方面: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需要中国从中斡旋。美国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出现了“滞胀”,国力衰退,需要中国这个市场。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防御态势,需要拉拢中国牵制苏联。(3)主要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形势的变化等。28.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观点应从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面提取。论证只要有2-3个与观点有关的史实即可。示例一:图片一和图片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动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直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可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示例二:图片三与其他图片美丽乡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巨变的时代缩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农民开始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反映出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变,彻底摆脱了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