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第7课
归园田居(其一)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逯钦立先生在其校注的《陶渊明集》里称,陶渊明故居有三处,其一便是园田居,在庐山南麓,也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主要居所。朱自清先生也说:“渊明始居柴桑,嗣三经移居,上京、南村、浔阳是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 “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
【课文详解】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本诗的诗眼是?
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视觉
听觉


寓情于景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思考
白描
优美宁静、恬淡自然、闲适自由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意境:
情感: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
白描
工笔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色彩变化和细节)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崔道融《溪居即事》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全文感知

紧扣诗眼,在原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官场
尘网 樊笼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比喻
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找出其中的手法
(3)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全文感知
在他辞去彭泽县令之前,他一直是一个在官场和田园间游走的举棋不定的人。
第一次: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29岁的陶渊明担任江州祭酒,因不满官场作风,数月即辞官。
第二次: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到五年(401),当时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看中了陶渊明的文才,召他为军府参军,掌管军中的文书簿籍,后因察觉桓玄篡位野心后托病归隐。
第三次: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三四月间,其时陶渊明服丧期满,于是被当时的镇军将军刘裕召为参军,东下京口(今江苏镇江)赴任,后因政治理念不合退出。
第四次: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三月,当时的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送给了他一个“参军”的虚衔,派他持表出使京城,任职不足一年即辞。
第五次:晋安帝义熙元年(405)秋八月,41岁的陶渊明应辟为彭泽县令,但很快自解印绶,归隐田园。而自此之后,他就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直到老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本诗即其中第一首。
【陶渊明五仕五隐】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的生活环境。暗示诗人在官场中如同“羁鸟”、“池鱼”一样失去自由。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全文感知
羁鸟:笼中的鸟
池鱼:池中的鱼
比喻、拟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典故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岁终,逢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弃官去职。——《文选·陶渊明传》
五斗米指县令的微薄俸禄。后世遂以为典,比喻一种骨气刚贞、不为小利而屈身事人的精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全文感知
归向“田园”
自由、安逸、喜悦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的结尾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相呼应的,使全诗有首尾呼应之妙。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全文感知
情感:
19 岁, 遭遇淝水之战
21 岁, 司马父子擅权
35 岁, 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 岁, 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 岁,刘裕杀桓玄, 弑晋安帝, 立恭帝
56岁, 刘裕逼恭帝禅位, 篡而代之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 真是“ 乱看惯了, 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 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 相机而动, 委曲求全, 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 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时代背景】
【资料链接】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资料链接】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资料链接】
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成“为人”了。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其五》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 十六》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读山海经》
“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
如果历史有“假如”......
假如陶渊明看到了曹操的“求贤令”,他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