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下第二单元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下第二单元知识点

资源简介

教科版科学五下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第1课 船的历史
1.船的发展历史: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轮船——潜艇。
2.世界上最早的船是独木舟。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不稳定等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增宽船体等方法使其保持稳定。
3.船在水中行驶时,会受到水的阻力。船首采用流线型(尖形),可以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
第2课 用浮的材料造船
1.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木头、竹片、塑料、橡胶、泡沫、苹果等。
2.做一个竹筏,要求:(1)先画出设计图;(2)能稳定浮在水面上;(3)牢固,不散架。
3.用螺母测试船的载重量,注意不能让水浸湿螺母。为了防止侧翻,应将螺母均匀地摆放。
4.竹筏通过加大船体,增加底面积,比独木舟更稳定、载重量更大。竹筏的不足之处:容易浸水、不牢固。
5.摇橹木船和宝船解决了容易浸水的问题,而且出现了“摇橹”“风帆”等动力系统。
6.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第3课 用沉的材料造船
1.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橡皮擦、实心橡皮泥、铝箔、回形针、铁丝等。
3.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4.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它们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5.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增加船的宽度、使船体均匀不偏沉。
6.渡船的底部特别宽阔,可以提高船的稳定性。双体船是一种带有两个平行船体的船,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船的稳定性。
第4课 增加船的载重量
1.探究铝箔船体积对船载重量的影响,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船的体积,不改变的条件是铝箔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等。
2.计算铝泊船的体积:体积=底面积 高
8 8 2=128 6 6 3=108 4 4 4=64
3.用垫圈测试载重量,逐只放入,摆放均匀,最后一个使船沉没的垫圈不算在内,测试3次,取平均值。
4.船的载重量与船只的体积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5.用弹珠模拟货物的缺点:弹珠会滚动容易沉船,测量的载重量不一定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而用垫圈模拟货物测量的载重量更准确。
6.船舱中合理放置重物(不偏沉、不滚动)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
第5课 给船装上动力
1.最早的船靠人力行驶,随着船的体积越来越大,人力已经无法满足大船航行所需要的动力了。
2.给小船装上动力:(1)风帆:用卡纸制作风帆,用风扇吹风帆模拟自然界的风。(2)风力推进装置:用电池带动扇叶转动,风力推进装置向后吹风时,小船向前运动。(3)蒸汽推进装置:点燃蜡烛加热金属管内的水,水沸腾后向后喷出蒸汽,小船向前运动。(4)给小船装动力时,要合理放置,防止小船侧翻。
3.要想使船保持动力,必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4.船可以通过船舵来控制行进的方向。
5.潜艇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可以有效减小水的阻力。潜艇通过调节自身重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潜艇常用的动力有柴油动力和核动力。
第6课 设计我们的小船
1.设计我们的小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
2.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等过程。
3.在设计小船的活动中,要建立质量和成本的意识。
第7课 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
1.制作时要分工合作,先分工,再制作;先分装,再组装。
2.制作时要按照设计图进行。
3.再制作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需要改进设计,可以及时在设计图上做调整。
4.根据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优化小船。
5.(1)现代轮船有骨架、船舱等结构设计,可以增加船的牢固程度,能更好地利用空间。船舱还可以预防沉船。
(2)船底的龙骨结构,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不但能使船更加牢固,而且使其抗御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
(3)“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4)我国已经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舰。
(5)我国船舶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