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水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纬度分布示意图,认识不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及特殊海域(红海、波罗的海)海水性质的空间差异,建立 “纬度位置→下垫面特征→海水性质” 的区域关联认知。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曲线、红海盐度影响因素分析图),从 “热量收支”“水盐平衡”“密度影响因素” 等角度,综合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联,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探究红海盐度高与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等课堂活动,提升地理图表解读、数据提取与问题解决能力;结合海水淡化、海水养殖等案例,学会运用海水性质知识解释实际生产生活现象。人地协调观:认识海水性质对海洋生物、航运、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如 “海中断崖” 对潜艇安全的威胁、盐度变化对养殖鱼虾的影响),理解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如新加坡滨海水库 “御咸蓄淡”)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温度:表层 “低纬→高纬递减”“夏季>冬季”,垂直方向 “1000 米内快速递减,深层稳定”。盐度:表层 “副热带最高,向赤道、两极递减”,近岸受径流影响(河流注入处盐度低),封闭海域(红海高、波罗的海低)差异显著。密度:表层 “低纬→高纬递增”,垂直方向 “中低纬 1000 米内快速递增,高纬平缓”。海水性质的影响因素:温度:太阳辐射(主导)、海水运动(如暖流增温)、海陆分布(沿海温差小)。盐度:蒸发与降水的对比(主导)、入海径流(稀释作用)、海域封闭性(盐分交换难易)。密度:温度(负相关,主导表层)、盐度(正相关)、压力(正相关,主导深层)。海水性质的实际影响:温度: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如鳕鱼中高纬、石斑鱼低纬)、航运(高纬结冰期长)。盐度:影响海水利用(晒盐、淡化)、养殖(盐度骤变致鱼虾死亡)。密度:影响潜艇航行(“海中断崖” 致浮力骤降)。(二)教学难点海水盐度分布的特殊性与多因素综合分析:学生易忽略 “副热带盐度最高” 的原因(蒸发>降水),且难以综合 “纬度、径流、封闭性” 分析红海(高盐)与波罗的海(低盐)的差异,需拆解各因素的主导作用。海水密度垂直分布与 “海中断崖” 的成因:理解 “中低纬海域密度跃层” 的形成(上层温高盐低→密度小,下层温低盐高→密度大),以及 “海中断崖”(密度随深度递减)导致潜艇浮力骤降的物理机制,需结合密度与浮力的关系推导。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关联性:三者在空间分布上相互影响(如低纬温度高→密度低,副热带盐度高→部分抵消温度对密度的降低作用),学生易孤立分析单一要素,需通过综合曲线图建立三者的关联认知。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核心概念、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梳理 “影响因素→分布特征→实际意义” 的逻辑链,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如盐度 “副热带最高” 的成因:副高控制→降水少、蒸发强→蒸发>降水)。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如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曲线、红海与波罗的海位置图)、动画(如 “海中断崖” 时潜艇下沉的动态模拟)、实物模型(如海水密度分层实验装置),将抽象的海水性质分布与变化过程具象化。小组讨论法:围绕 “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葫芦岛、厦门、西沙适宜游泳的时间差异”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区域特征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 “长尾鲨” 号核潜艇失事(密度与潜艇安全)、新加坡滨海水库(盐度与淡水利用)、黄海 “海中断崖”(密度垂直变化)为案例,分析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综合曲线图”,标注关键纬度(赤道、副热带、极地)的数值特征,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三者空间关联的记忆。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 “长尾鲨” 号核潜艇失事的案例:“1963 年,‘长尾鲨’号在 2300 米深海失事,猜测原因之一是遭遇‘海中断崖’。大家知道‘海中断崖’是什么现象吗?它与海水的哪种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自由猜想(如海水密度变化),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密度)。(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海水的温度(10 分钟)概念与热量收支:提问:“海水温度反映什么?海洋的热量从哪里来,又如何散失?”结合课件讲解:海水温度反映冷热状况,太阳辐射是主要热源,海水蒸发是主要热量支出。分布规律:水平分布:展示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讲解:纬度差异: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赤道附近 25℃以上,极地低于 0℃),因低纬太阳高度角大,获得辐射多。季节差异:同一海域夏季>冬季(如我国天津附近海域,8 月水温 27℃+,2 月 2℃+)。海陆差异:沿海海域水温季节变化比内陆小(海水比热容大,调节气温)。垂直分布:展示 “太平洋西经 170° 水温垂直变化曲线”,讲解:表层(0-1000 米):水温随深度快速递减(1000 米处约 4℃),因太阳辐射仅能到达表层。深层(1000 米以下):水温稳定在 2-4℃,因深层海水不受太阳辐射影响,热量交换缓慢。地理意义:海洋生物:表层水温高→生物多(如低纬珊瑚礁),不同纬度生物差异(石斑鱼低纬、鳕鱼中高纬);水温季节变化→生物季节性洄游(如鱼类追逐适宜温度)。海洋运输:高纬海域冬季结冰→通航时间短(如北冰洋需破冰船,“雪龙” 号极地科考船)。2. 海水的盐度(12 分钟)概念与平均盐度:结合课件讲解:盐度是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千分比),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35‰(1000 克海水含 35 克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咸)和氯化镁(苦)。分布规律:表层水平分布:展示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讲解:全球规律: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约 36‰),向赤道(约 34‰)和两极(约 32‰以下)递减。原因:副高控制→降水少、蒸发强→蒸发>降水;赤道降水多→稀释盐度;两极气温低→蒸发弱,且有结冰(盐分保留)或融冰(淡水稀释)影响。近岸差异:有河流注入的海域(如长江口)盐度低(淡水稀释)。封闭海域:红海(40‰以上,世界最高)、波罗的海(不足 10‰,世界最低),因与外海交换少,受局部气候与径流影响显著。影响因素与实际应用:影响因素:蒸发与降水(主导)、入海径流(稀释)、海域封闭性(盐分交换)。实际应用:海水利用:日照足、降水少的沿海(如我国长芦盐场)适宜晒盐;沿海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通过海水淡化缓解缺水。海水养殖:盐度骤变(如暴雨)会导致鱼虾死亡,需稳定养殖环境盐度。课堂活动: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5 分钟):展示课件中红海与波罗的海的气候、河流、海域封闭性资料,布置小组任务:归纳两海域的气候特征(红海: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波罗的海: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分析河流对盐度的影响(红海周边河流少,波罗的海周边河流多→淡水注入多)。说明海域封闭性的作用(两海域均封闭,红海盐分难排出,波罗的海外海盐分难进入)。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红海高盐:高温→蒸发强;少雨→降水少;无大河注入;封闭→盐分积累。波罗的海低盐:低温→蒸发弱;多雨→降水多;多河流注入→稀释;封闭→盐分难补充。3. 海水的密度(13 分钟)概念与影响因素:结合课件讲解:海水密度是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负相关,表层主导)、盐度(正相关)、压力(正相关,深层主导)—— 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盐度越高、压力越大,密度越大。分布规律:表层水平分布:展示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图”,讲解:由低纬向高纬递增(低纬温度高→密度小,高纬温度低→密度大),同纬度密度大致相同。垂直分布:展示 “海水密度垂直变化曲线”,讲解:中低纬海域:0-1000 米深度,密度随深度快速递增(上层温高盐低→密度小,下层温低盐高→密度大),形成 “密度跃层”(浮力大,利于潜艇隐蔽);1000 米以下,密度变化平缓(压力主导,密度稳定)。高纬海域:表层水温低→密度大,与深层差异小,垂直分布平缓,无明显密度跃层。特殊现象与实际影响:海中断崖:结合课件 “长尾鲨” 号案例,讲解:当密度跃层中出现 “密度随深度递减” 的异常情况(如上层盐度骤降),海水浮力突然变小,潜艇会快速下沉至安全深度以下,引发事故。潜艇航行:正常密度跃层(密度随深度递增)浮力大,潜艇可 “坐沉” 隐蔽;遭遇 “海中断崖” 需紧急排水增加浮力,避免失事。自学窗:新加坡 “御咸蓄淡”(2 分钟):简要介绍:新加坡降水丰沛但淡水短缺,通过建设滨海堤坝隔绝外海,蓄积雨水替换海水,形成淡水水库,每年供水占全国 10%,体现人类利用海水盐度差异开发淡水资源的智慧。(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综合曲线图”,带领学生回顾三者的分布规律与关联:低纬:温度高→盐度中等(降水多)→密度小。副热带:温度较高→盐度最高(蒸发>降水)→密度中等(盐度高抵消部分温度影响)。高纬:温度低→盐度低(蒸发弱)→密度大。强调: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相互影响,共同决定海洋环境特征,且均对人类活动(生物、运输、航行、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需遵循海洋规律,合理利用与保护海洋。(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海水温度(游泳适宜时间)、盐度(等盐度线分析)、密度(潜艇吃水深度)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 “海中断崖” 成因、盐度与径流的关系)。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我国东部海域等盐度线):7 月甲海域离陆地远→水温低、盐度高→密度大;大潮低潮时,丙海域潮位低→径流稀释强→盐度最低。第 3-4 题(大西洋表层曲线):①为密度(低纬小、高纬大),④为盐度(副热带高);吃水深度与密度负相关→由 60°S→60°N,密度先小后大→吃水先深后浅。第 5-6 题(世界局部等盐度线):甲(加利福尼亚寒流)、丙(秘鲁寒流)均受寒流影响盐度低;乙海域(副热带)表层温度高,1000 米内快速降温→曲线①符合。第 7-8 题(黄海密度跃层):夏季上层升温快、淡水多(降水 + 径流)→密度小,下层稳定→跃层明显;密度跃层阻碍海水上下流动→热量与物质交换受限。(五)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 “全球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三维曲线图”,标注关键纬度(0°、30°N/S、60°N/S)的数值范围,并简要说明三者在该纬度的关联原因。结合家乡(如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利用现状(如晒盐、养殖、旅游),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分析海水性质(温度或盐度)对当地海洋产业的影响。预习 “海水的运动” 内容,思考 “洋流会如何改变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分布”。五、板书设计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概念:反映海水冷热状况,热量来源(太阳辐射)、支出(蒸发)分布规律:水平:低纬→高纬递减;夏季>冬季;沿海温差小垂直:0-1000 米快速递减,1000 米以下稳定(2-4℃)影响因素:太阳辐射(主导)、海水运动、海陆分布地理意义: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洄游)、海洋运输(结冰期)二、海水的盐度概念:盐类物质质量分数,平均 35‰(NaCl、MgCl 为主)分布规律:表层:副热带最高→向赤道、两极递减近岸:河流注入处盐度低封闭海域:红海(40‰+)高、波罗的海(10‰-)低影响因素:蒸发 - 降水(主导)、入海径流、海域封闭性地理意义:海水利用(晒盐、淡化)、海水养殖(盐度稳定)三、海水的密度概念:单位体积质量,影响因素(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关、压力正相关)分布规律:水平:低纬→高纬递增垂直:中低纬 0-1000 米快速递增(密度跃层),高纬平缓特殊现象:海中断崖(密度随深度递减→浮力骤降)地理意义:影响潜艇航行(跃层隐蔽、断崖危险)四、课堂活动:红海 vs 波罗的海盐度对比五、作业:绘图 + 家乡海洋产业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