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水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世界洋流分布图、海浪与潮汐的区域差异(如钱塘江大潮、荷兰风暴潮),认识不同海域(沿海、大洋、寒暖流交汇区)海水运动的空间特征,建立 “区域位置→下垫面条件→海水运动形式” 的关联认知。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寒暖流交汇渔场示意图、风暴潮灾害案例),从 “成因→分布→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海浪、潮汐、洋流的形成机制及对地理环境的多重影响(如洋流对气候、生物、航运的综合作用),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讨论潮汐规律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判读洋流与等温线关系” 等课堂活动,提升地理图表解读、数据提取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结合海浪预报、潮汐发电等案例,学会运用海水运动知识指导生活与生产实践。人地协调观:认识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如海浪提供冲浪资源但引发风暴潮灾害,洋流利于航运但携带冰山威胁安全),理解人类合理利用(如潮汐发电、渔场开发)与防御(如修建海堤、发布海浪预警)海水运动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海洋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三种形式的核心特征:海浪:风浪、海啸、风暴潮的成因与差异,海浪灾害的防御措施(如修建海堤、种植防护林)。潮汐:大潮与小潮的形成规律(月相影响),潮汐在航运(船舶进出港口时机)、发电(浙江江厦潮汐电站)中的应用。洋流:暖流与寒流的判断(等温线判读),世界主要洋流分布(太平洋、大西洋环流),洋流对渔场(寒暖流交汇)、航运(顺流加速)的影响。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积极影响:海浪提供冲浪资源,潮汐提供能源,洋流利于航运与渔场开发。消极影响:海浪引发风暴潮与海啸灾害,潮汐影响滩涂作业安全,洋流携带冰山与污染。(二)教学难点海啸与风暴潮的成因差异及防御逻辑:学生易混淆两者的触发因素(海啸由海底地质灾害引发,风暴潮由强风引发),且难以理解 “风暴潮与潮汐叠加会加剧灾害”(如荷兰 1953 年风暴潮),需结合案例拆解灾害链。寒暖流交汇对渔场形成的作用机制:理解 “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下层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聚集” 的逻辑链,学生易忽略 “营养盐类与浮游生物的关联”,需通过示意图与渔场案例(如北海道渔场)具象化。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判读:掌握 “暖高寒低”(暖流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凸向低纬)和 “凸向即流向” 的规律,学生易因忽略南北半球温度分布差异(北半球北冷南暖,南半球南冷北暖)导致判读错误,需通过南北半球对比练习突破。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海浪、潮汐、洋流的核心概念、成因与规律,梳理 “成因→分布→影响→应用” 的逻辑链(如洋流 “盛行风驱动→大洋环流→影响气候与生物”),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海浪要素图、潮汐成因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动画(如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动画、潮汐涨落动态模拟)、实物模型(如海浪形成实验装置),将抽象的海水运动过程具象化。小组讨论法:围绕 “诺曼底登陆日期选择的原因”“潮汐在赶海与航运中的应用”“洋流对核污染水扩散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荷兰 1953 年风暴潮(海浪灾害)、钱塘江大潮(潮汐奇观)、纽芬兰渔场(洋流与生物)、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洋流与污染)为案例,分析海水运动的实际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世界洋流分布简图”(标注主要暖流与寒流)、“潮汐规律与人类活动关联表”,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海水运动时空规律与应用场景的记忆。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诺曼底登陆案例:“1944 年盟军计划登陆诺曼底,海军需水位最低时破障,陆军需水位最高时登陆,空降部队需明亮月光。最终选择 6 月 6 日(农历闰四月十六),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一天能满足多兵种需求?这与海水的哪种运动形式有关?”引导学生猜想(与潮汐、月相有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海水的运动(海浪、潮汐、洋流)。(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海浪(10 分钟)概念与常见类型:结合课件 “海浪要素示意图”,讲解:海浪是海里的波浪,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描述,风力是最常见的成因,浪高越高能量越大。区分特殊海浪类型: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引发,形成巨浪(如 2004 年印度洋海啸),能量巨大且传播速度快。风暴潮:由强风(如台风、寒潮)引发,近岸水位急剧升降,若与潮汐叠加(如涨潮时)灾害加剧(如荷兰 1953 年风暴潮)。海浪的影响与防御:积极影响:为冲浪运动提供资源,塑造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沙滩)。消极影响:海啸与风暴潮摧毁房屋、淹没土地,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如荷兰 1953 年风暴潮致 1800 余人丧生)。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海堤、挡潮闸)、生物措施(种植海岸防护林)、非工程措施(发布海浪预警、制定应急预案)。案例:1953 年荷兰风暴潮:简要介绍:荷兰地势低平(1/4 土地低于海平面),1953 年强风引发风暴潮,叠加涨潮导致水位暴涨,海防堤坝溃决,灾后荷兰修建多层挡潮闸防御风暴潮,为全球提供借鉴。2. 潮汐(10 分钟)概念与成因:结合课件讲解: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两次涨落(白天为潮,夜晚为汐)。大潮与小潮:农历初一(新月)、十五(满月),月球与太阳引力叠加→大潮(潮位最高、最低);农历初七、八(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引力相互抵消→小潮(潮位差小)。潮汐的实际应用:赶海:选择大潮时段,涨潮前与退潮后滩涂出露,便于采集贝类(如福建霞浦潮间带养殖)。航运:船舶进出港口选涨潮时,水位高利于大型船只靠岸(呼应诺曼底登陆海军需求)。发电:利用潮汐水位差发电,涨潮与落潮均可发电(如浙江江厦潮汐电站,我国最大潮汐电站)。案例:钱塘江大潮:结合课件分析成因:杭州湾 “外宽内窄”(口大肚小),涨潮时海水涌入狭窄河道→水体堆积、后浪叠前浪;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大且东南风盛行→风助潮涌,形成 “壮观天下无” 的大潮。3. 洋流(15 分钟)概念与分类:结合课件讲解:洋流是海洋中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流动的大规模海水,按温度分为暖流(低纬→高纬,水温高于流经海域)和寒流(高纬→低纬,水温低于流经海域)。展示 “世界洋流分布图”,识记主要洋流:太平洋(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洋流的判读方法:结合课件 “洋流与等温线关系图”,讲解规律:“暖高寒低”:暖流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凸向低纬(如北半球暖流等温线向北凸,寒流向南凸)。“凸向即流向”:等温线凸出方向即为洋流流向(如等温线向北凸,洋流向北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生物(渔场):寒暖流交汇(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 + 千岛寒流)→海水扰动→下层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聚集,形成大型渔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同样带来营养盐类,形成秘鲁渔场。对航运:顺洋流航行(如我国货轮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至北美)→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流携带极地冰山(如拉布拉多寒流)→威胁航运安全;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降低能见度,影响航行。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如日本暖流使日本南部降水增多),寒流降温减湿(如秘鲁寒流使南美洲西海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对污染:洋流携带污染物→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污染范围(如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洋流会将污染物扩散至太平洋多地)。案例:纽芬兰渔场的兴衰:简要介绍:纽芬兰渔场因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曾因鳕鱼资源丰富被誉为 “大西洋金矿”,但 20 世纪 50 年代过度捕捞导致鱼群锐减,1992 年加拿大禁止捕捞,体现人类开发渔场需兼顾可持续性。(三)课堂活动(5 分钟)组织 “讨论潮汐规律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活动:展示课件中的活动问题:任务 1:讨论赶海、游泳、观潮、船舶进出港口应如何利用潮汐规律。任务 2:选择一项活动,思考除潮汐外还需了解哪些海水信息(如游泳需了解水温、海底状况)。学生小组讨论(3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任务 1:赶海(大潮时段,涨潮前 / 退潮后)、游泳(避开涨潮 / 退潮,减少水流冲击)、观潮(大潮时段,涨潮时)、船舶进出港(涨潮时,水位高)。任务 2:如观潮需了解海浪大小(避免风暴潮),船舶进出港需了解洋流方向(顺流省时)。(四)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形式→成因→规律→影响→应用”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海浪:风力 / 地质灾害引发,分风浪、海啸、风暴潮,影响海岸地貌与人类活动,需防御灾害、开发资源。潮汐:日月引力引发,大潮(初一、十五)与小潮(初七、八等),应用于赶海、航运、发电。洋流:盛行风等驱动,分暖流与寒流,影响气候、生物、航运、污染,需合理利用(渔场开发)与应对风险(冰山、海雾)。强调:海水运动是海洋环境的重要特征,三者相互关联(如洋流影响海浪强度,潮汐与风暴潮叠加加剧灾害),人类活动需遵循其规律,实现与海洋的和谐共处。(五)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海浪类型判断、潮汐规律应用、洋流性质与影响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洋流与等温线判读、海啸与风暴潮差异)。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日本核污染水排海):④处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D 正确);核污染水危害海洋生物(D 正确)。第 3-4 题(海浪与洋流判读):风速与海浪大小正相关(C 正确);南半球寒流向北流→降温减湿(A 正确)。第 5-6 题(海水运动基本概念):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D 正确);潮汐由日月引力引发(C 正确)。第 7-8 题(洋流分布与影响):大洋环流主要动力是盛行风(D 正确);洋流对沿岸气候一定有影响(D 正确)。(六)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 “世界主要洋流分布简图”(标注太平洋、大西洋的暖流与寒流,如日本暖流、秘鲁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并在图旁简要说明某一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结合家乡实际(如沿海地区),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描述当地常见的海水运动形式(如海浪、潮汐)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如赶海、渔业)。预习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内容,思考 “海水运动与淡水资源的获取(如海水淡化)是否有关联”。五、板书设计海水的运动一、海浪概念:海里的波浪,由风力、海底地震等引发类型:风浪:风力主导,最常见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等引发,能量大风暴潮:强风引发,与潮汐叠加加剧灾害影响:积极:塑造海岸地貌、提供冲浪资源消极:引发灾害(如荷兰 1953 年风暴潮)防御:修建海堤、种植防护林、发布预警二、潮汐概念:海水周期性涨落(白天潮、夜晚汐)成因: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规律:大潮:农历初一、十五(引力叠加)小潮:农历初七、八及二十二、二十三(引力抵消)应用:赶海(大潮时段)、航运(涨潮进出港)、发电(江厦潮汐电站)案例:钱塘江大潮(外宽内窄地形 + 东南风 + 中秋水量)三、洋流概念:常年稳定流动的大规模海水分类:暖流:低纬→高纬(水温高→低)寒流:高纬→低纬(水温低→高)判读:等温线 “暖高寒低、凸向即流向”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生物:寒暖流交汇→渔场(北海道渔场)航运:顺流加速,寒流携冰山、海雾威胁安全污染:加快净化,扩大范围案例:纽芬兰渔场(兴衰与过度捕捞)四、课堂活动:潮汐规律与人类活动五、作业:洋流分布图 + 家乡海水运动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