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庐山(内力抬升)、新西兰库克山(冰川作用)、墨尔本海蚀柱(海浪侵蚀)等不同区域的地表形态,认识内力与外力作用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差异表现(如干旱区风力作用显著、湿润区流水作用突出),建立 “区域环境→主导作用力→地表形态” 的关联认知,理解地域差异对地表塑造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地壳运动示意图、外力作用流程图),从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地表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如何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如内力抬升与外力侵蚀形成山地平台),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岩石风化实验”(温差、水冻融对岩石的破坏)、“绘制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示意图”,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图表绘制能力;学会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如校园附近的岩石风化、河流堆积),判断其形成的主导作用力,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修建水库改变流水堆积、采矿引发地表塌陷),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 “尊重地质规律、合理改造地表”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如工程建设需规避内力活跃区(断层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地表影响:
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 / 垂直)与实例(庐山断裂抬升、青藏高原抬升),能区分褶皱(水平挤压)与断层(水平 / 垂直断裂)对地表的影响。
岩浆活动的两种形式(侵入 / 喷出),理解火山喷发对地表的直接塑造(如火山锥、熔岩流地貌)。
外力作用的过程与区域差异: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的连锁过程(风化提供物质→侵蚀破坏→搬运转移→堆积成新地貌),能举例说明各环节的表现(如岩石风化→流水侵蚀→泥沙搬运→河口堆积)。
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湿润区流水、干旱区风力、高纬冰川、沿海海浪),理解环境对作用力的影响(如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广布)。
内力与外力的相互关系:明确两者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内力抬升与外力侵蚀形成山地,内力下沉与外力堆积形成平原),如庐山的形成是 “内力断裂抬升” 与 “外力侵蚀” 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教学难点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与地表形态的关联:学生易混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影响(如认为山脉仅由垂直抬升形成),需通过动画演示(岩层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山、断裂抬升形成断块山)与案例(喜马拉雅山水平挤压、庐山垂直断裂)突破,明确两者常同时存在(如水平运动伴随垂直升降)。
外力作用各环节的连锁逻辑:理解 “风化是基础,侵蚀为搬运提供物质,堆积是搬运的结果” 的链条关系,学生易孤立看待各环节(如忽略风化对侵蚀的铺垫作用),需通过 “岩石风化→流水侵蚀→河流堆积” 的完整案例分步拆解。
内力与外力的动态平衡:认识 “内力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使地表趋于平缓” 的动态过程,学生易片面强调某一种作用力(如认为山地仅由内力形成),需通过庐山 “抬升与侵蚀”“墨尔本海蚀柱‘侵蚀与倒塌’” 的案例,说明两者的持续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内力与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地表影响,梳理 “能量→作用→形态” 的逻辑框架(如地球内能→地壳运动→山脉形成;太阳辐射→流水作用→河谷形成),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地壳运动动画(褶皱与断层形成)、外力作用景观图(风蚀蘑菇、三角洲)、实验视频(岩石冻融风化),结合模型(褶皱山、断块山模型),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岩浆活动与火山地貌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围绕 “庐山山顶平台的形成过程”“墨尔本海蚀柱为何会倒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塑造”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庐山(内力断裂抬升 + 外力侵蚀)、夏威夷火山(岩浆喷发)、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力作用)、墨尔本海蚀柱(海浪侵蚀)为典型案例,分析内力与外力在不同场景的作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模拟岩石风化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岩石后骤冷,或用水浸泡岩石后冷冻)、“绘制内力与外力作用关联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庐山的图片与资料:“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山体陡立却有海拔 1100 米的平坦平台。是什么力量让庐山‘抬升’于平原之上?山顶的平台又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猜想(与地壳运动、侵蚀有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内力作用(15 分钟)
内力作用的能量与表现形式:
能量来源:结合课件讲解,内力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由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是地表形态塑造的 “动力源头”。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定义:岩石圈因内力发生变位或变形,是塑造地表的最主要形式,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案例分析:展示庐山地质构造图,讲解庐山的形成 —— 岩层受水平挤压断裂,局部地块垂直抬升,形成断块山;山顶平台是抬升后,长期外力侵蚀(流水、风化)形成的平缓区域。
补充案例:青藏高原每年抬升约 1cm(缓慢垂直运动)、大西洋扩张(水平运动),说明地壳运动 “缓慢但显著” 的特点。
岩浆活动:
定义:岩石圈破裂时,岩浆沿断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喷出地表(火山喷发,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
影响:喷出时直接塑造地表(如夏威夷火山喷发使岛屿面积扩大),侵入岩需经外力侵蚀后出露(如黄山花岗岩峰林)。
变质作用:
定义:岩石在温度、压力作用下成分、结构改变(如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多发生于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总体趋势:奠定地表形态基本格局,使地表 “高低不平”(形成山脉、盆地、火山锥等),为外力作用提供 “粗毛坯”。
活动:识别内力作用痕迹(5 分钟):
展示三段材料:
朱熹记载 “高山有螺蚌壳”(古代海洋地壳抬升);
意大利塞拉比斯神庙石柱有海生贝壳蛀蚀痕迹(地壳先降后升);
墨西哥农民田间突然隆起锥体(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小组任务:
判断各现象的内力作用类型(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推测 a、b 现象的过程(a:古海洋→地壳抬升→高山;b:地壳下降→沉入海底→抬升出露);
比较形成时间(a、b 缓慢,c 快速),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 “快与慢”。
教师总结:内力作用或剧烈(火山、地震)或缓慢(地壳抬升),均会深刻改变地表,需结合痕迹推测过程。
2. 外力作用(15 分钟)
外力作用的能量与过程: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驱动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活动,为外力作用提供动力。
基本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环节连锁进行,如岩石风化→流水侵蚀→泥沙搬运→河口堆积。
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风化作用:
类型:物理风化(温差导致岩石崩解、水冻融胀裂)、化学风化(岩石与水 / 大气发生化学反应分解)、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破坏、动物挖掘)。
意义:将坚硬岩石转化为松散物质,为后续侵蚀、搬运提供物质基础,如山区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碎石层。
侵蚀作用:
类型与分布:
流水侵蚀:湿润 / 半湿润区(如峡谷、喀斯特溶洞),可溶性岩石区(石灰岩)易发生溶蚀。
风力侵蚀:干旱 / 半干旱区(如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通过吹蚀、磨蚀破坏地表。
冰川侵蚀:高纬 / 高山地区(如角峰、U 形谷、峡湾),冰川移动时拔起岩石、磨蚀地表。
海浪侵蚀:沿海岩质海岸(如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墨尔本海蚀柱即海浪长期侵蚀的结果。
搬运作用:
动力:流水、风力、冰川、海浪,搬运能力与速度正相关(如洪水期流水搬运大颗粒泥沙)。
特点:搬运过程中对物质进行分选(如风力搬运时,细沙比粗沙运得更远)。
堆积作用:
条件:外力减弱(如流速降低、风力减小、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
地貌:流水堆积(三角洲、冲积扇)、风力堆积(沙丘、黄土高原)、冰川堆积(冰碛地貌)、海浪堆积(沙滩)。
外力作用的区域差异与总体趋势:
区域差异:展示课件 “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示意图”,讲解:湿润区流水为主、干旱区风力为主、高纬冰川为主、沿海海浪为主,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以风力地貌为主,长江流域以流水地貌为主。
总体趋势: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 “趋于平缓”,如内力抬升的山地被侵蚀成平台,凹陷盆地被堆积成平原。
活动:分析墨尔本海蚀柱的演变(5 分钟):
展示墨尔本海蚀柱图片(12 根仅剩 7 根),小组讨论:
海蚀柱的形成过程(石灰岩悬崖→海浪侵蚀形成洞穴→洞穴扩大成海蚀拱桥→拱桥倒塌→海蚀柱);
海蚀柱倒塌的原因(海浪持续侵蚀柱体根基,导致不稳定);
未来演变趋势(海蚀柱继续倒塌,海浪侵蚀海岸后退,可能形成新海蚀柱)。
教师总结:海浪侵蚀是沿海岩质海岸的主要外力,其作用持续进行,塑造并改变地表形态。
3. 内力与外力的相互关系(5 分钟)
辩证关系:展示课件 “内力与外力作用对比表”,总结:
内力是 “塑造者”:奠定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是 “修饰者”:细化形态,使地表趋于平缓。
共同作用:任何地表形态都是两者长期作用的结果,如庐山(内力抬升 + 外力侵蚀)、青藏高原(内力抬升 + 外力侵蚀切割)。
现实意义:人类活动需兼顾两者规律,如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内力活跃区),合理利用外力(如修建水库引导流水堆积)。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作用力类型→能量→表现→地表影响”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奠定格局,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修饰形态,趋于平缓。
相互关系:共同作用,内力为基础,外力为细化,塑造多样地表。
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内力与外力的相互作用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体现,人类应尊重这一规律,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表资源。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10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内力作用类型、外力作用分布、内外力相互关系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地壳运动类型判断、外力作用环节连锁)。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3 题(区域地质剖面):山地为地壳运动形成(C 正确),平原为地堑谷(A 正确),黄土源于风力与流水搬运(A 正确)。
第 4-6 题(“海枯石烂”):“海枯” 为地壳运动(内力,A 正确),“石烂” 为风化作用(C 正确),能量源于太阳辐射(B 正确)。
第 7-8 题(河谷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导致河道淤积增强(D 正确),甲增强侵蚀、乙减弱侵蚀(B 正确)。
第 9-10 题(沙丘景观):近河道沙丘丰富度低因冬季风力沉积、夏季流水侵蚀(D 正确),和田河区域降水更少,风力作用更显著(B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观察家乡附近的一处地表形态(如山脉、河流、岩石裸露区),撰写 200 字左右的观察报告,分析其形成的主导内力 / 外力作用及过程(如 “家乡的小山,岩层倾斜,推测为地壳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后期流水侵蚀使山坡平缓”)。
设计 “模拟风力搬运与堆积实验”:用吹风机吹起不同颗粒的沙土(细沙、粗沙),观察堆积规律,记录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如细沙堆积更远,因风力搬运能力与颗粒大小负相关)。
预习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思考 “内力与外力作用如何推动岩石圈物质的转化”。
五、板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放射性元素衰变)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最主要):
水平运动:大陆漂移、岩层褶皱(如喜马拉雅山)
垂直运动:地面抬升 / 沉降(如庐山断裂抬升)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 / 喷出(火山喷发扩大岛屿)
变质作用:地壳深处岩石变质,不直接塑造地表
地表影响:奠定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
活动:识别高山螺蚌壳、神庙石柱等内力痕迹
二、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基本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连锁进行)
具体表现:
风化:物理(温差)、化学(分解)、生物(根系),提供松散物质
侵蚀:流水(湿润区,峡谷)、风力(干旱区,风蚀蘑菇)、冰川(高纬,角峰)、海浪(沿海,海蚀柱)
搬运:流水 / 风力 / 冰川搬运,分选物质
堆积:外力减弱时沉积(三角洲、沙丘)
区域差异:湿润区流水、干旱区风力、高纬冰川、沿海海浪
地表影响: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
活动:分析墨尔本海蚀柱的形成与演变
三、内力与外力的相互关系
辩证关系:内力定格局(粗毛坯),外力细修饰(精加工)
共同作用:任何地表形态都是两者长期作用的结果(如庐山)
人地协调:工程建设需尊重地质规律,合理改造地表
四、作业:地表形态观察报告 + 风力堆积实验 + 预习岩石圈循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