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岩石类型(如花岗岩山脉、石灰岩溶洞、玄武岩高原)的分布区域,认识岩石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联(如岩浆岩多分布于板块交界带、沉积岩多分布于低地),建立 “区域环境→岩石类型→地表形态” 的关联认知,理解地域差异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从 “岩石类型→形成过程→转化关系”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及相互转化机制,理解内力(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外力(风化、侵蚀、沉积)在循环中的协同作用,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用模型演示岩浆冷却→岩石风化→沉积成岩)、“识别身边的岩石类型”(如校园中的花岗岩地砖、石灰岩假山),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能力;学会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掌握图表的逻辑表达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岩石资源的利用(如花岗岩作建筑材料、石灰岩用于水泥生产)及人类活动对岩石圈循环的影响(如采矿导致岩石裸露、工程建设改变沉积环境),认识人类与岩石圈的相互关系,理解 “合理开发岩石资源、保护地质环境”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征:
岩浆岩的侵入 / 喷出形成差异及代表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的特征对比。
沉积岩的层理构造与化石特征,及形成的外力过程(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岩的形成条件(高温高压)与原岩的对应关系(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核心转化关系: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浆岩;各类岩石→沉积岩 / 变质岩;各类岩石→岩浆)。
作用力分工:内力作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在循环中的角色。
岩石类型的识别与应用:能根据结构、成分等特征区分岩石类型,理解岩石资源在建筑、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如花岗岩作地砖、石灰岩制水泥)。
(二)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逻辑关系:学生易混淆岩石转化的箭头方向(如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变质岩可来自任何岩石”),需通过 “三进一出为岩浆、一进三出为岩浆岩” 的规律突破,明确循环的起点(岩浆)与转化条件。
变质作用的形成机制:理解 “已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结构改变” 的抽象过程,学生易忽略 “原岩类型对变质岩的影响”(如石灰岩只能变质为大理岩),需通过原岩与变质岩的对应案例(页岩→板岩、花岗岩→片麻岩)具象化。
内力与外力在循环中的协同作用:孤立看待内力(如岩浆活动)与外力(如沉积作用),难以理解 “岩浆岩经外力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内力变质可形成变质岩” 的连锁关系,需通过完整循环案例(岩浆→玄武岩→风化→沉积物→砂岩→变质→石英岩→重熔→岩浆)分步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征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梳理 “岩石类型→形成条件→转化关系” 的逻辑框架(如岩浆冷却→岩浆岩→风化→沉积岩),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岩石标本图(花岗岩、玄武岩、砂岩、大理岩)、岩石圈物质循环动画,结合实物标本(如花岗岩碎石、石灰岩样品),将抽象的岩石形成与转化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层理构造、片理构造)。
小组讨论法:围绕 “识别校园中的岩石类型”“分析海下石林的形成过程”“讨论人类活动对岩石圈循环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观察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天安门华表(大理岩)、海下石林(玄武岩)、喀斯特地貌(石灰岩)为典型案例,分析岩石类型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景观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模拟岩石圈物质循环”(用不同颜色橡皮泥代表不同岩石,演示转化过程)、“绘制循环示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庐山花岗岩山体与山顶石灰岩平台的图片,提问学生:“庐山的核心岩石是花岗岩,而山顶平台却有石灰岩分布,两种岩石的形成方式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转化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力与外力作用的知识,猜想岩石的形成与转化(岩浆冷却形成花岗岩,石灰岩可能经沉积形成),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征(15 分钟)
岩浆岩:
形成过程:展示 “岩浆活动示意图”,讲解: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侵入(形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 “初始岩石”。
分类与案例:
侵入岩:如花岗岩,岩浆侵入岩石圈深处缓慢冷却,矿物有充足时间结晶,颗粒粗大(肉眼可见),质地坚硬,多构成山脉核心(如黄山、华山),常用作建筑材料(校园地砖、墓碑)。
喷出岩:如玄武岩,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却,矿物结晶不充分,颗粒细小,常含气孔(岩浆中气体逸出形成),多形成高原(如云贵高原部分区域)、火山锥。
特征总结:无层理构造,不含化石,与岩浆活动直接相关。
沉积岩:
形成过程:展示 “沉积岩形成流程图”,讲解:
风化:裸露岩石在温度、水、生物作用下破碎(如花岗岩风化形成沙粒)。
侵蚀:流水、风力等破坏风化产物(如河流侵蚀带走泥沙)。
搬运:外力将碎屑物质搬运至低地(如黄河搬运泥沙至下游)。
沉积:外力减弱,物质沉积(如河口泥沙沉积)。
固结成岩:沉积物经压实、胶结形成岩石(如沙粒胶结成砂岩)。
分类与案例:
碎屑岩:按颗粒大小分为砾岩(颗粒>2mm)、砂岩(0.05-2mm)、页岩(<0.005mm),如长江三角洲的砂岩、黄土高原的页岩。
化学 / 生物沉积岩:如石灰岩(由海洋生物遗体或化学沉淀物形成),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如桂林溶洞)。
特征总结:具有层理构造(沉积物按时间分层,下层 older,上层 younger),常含有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如贝壳化石、植物叶片化石),大陆地表 75% 为沉积岩。
变质岩:
形成过程:展示 “变质作用示意图”,讲解:地壳中已有的岩浆岩、沉积岩,在地球内部高温(岩浆活动提供)、高压(地壳运动挤压)条件下,成分与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多发生于地壳深处。
分类与案例:
页岩→板岩:页岩受挤压,矿物定向排列形成板状结构,质地坚硬,可作屋顶瓦片。
石灰岩→大理岩: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碳酸钙重新结晶,形成洁白致密的大理岩,常用作建筑装饰(天安门华表、汉白玉栏杆)。
花岗岩→片麻岩:花岗岩受高温高压,矿物重新组合,形成片麻状结构。
特征总结:具有片理构造(矿物定向排列),质地致密,原岩特征被改造。
课堂小活动:识别岩石类型(5 分钟):
展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实物或高清图片,小组任务:
根据结构(颗粒大小、层理 / 片理)、成分(化石、气孔)判断岩石类型。
推测每种岩石的形成环境(如花岗岩形成于地下,砂岩形成于河流下游)。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结合岩石的 “结构、成分、形成环境” 三要素,可准确区分三大类岩石。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5 分钟)
循环的核心机制:
展示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讲解:岩石圈的物质以岩浆为核心,通过内力与外力作用,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不断转化,形成闭环循环。
关键转化环节:
转化方向 主导作用 能量来源
岩浆→岩浆岩 冷却凝固 地球内部热能
各类岩石→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太阳辐射能
各类岩石→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地球内部热能
各类岩石→岩浆 重熔再生 地球内部热能
循环的逻辑规律:
找 “岩浆”:示意图中 “三进一出” 的圈层为岩浆(只有岩浆能转化为岩浆岩,所有岩石都能转化为岩浆)。
找 “岩浆岩”:“一进三出” 的圈层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可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沉积岩与变质岩:“两进两出”,可相互转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案例分析:庐山岩石的循环:
结合导入案例,讲解:庐山的花岗岩(岩浆岩)经长期风化、侵蚀,碎屑物质沉积后形成沉积岩(如砂岩);部分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变质为片麻岩;所有岩石最终可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完成循环。
活动: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5 分钟):
布置任务:用圆圈代表岩石类型(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用箭头标注转化方向,在箭头上注明作用类型(如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学生绘制后展示点评,强调箭头方向与作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如岩浆指向岩浆岩的箭头标注 “冷却凝固”)。
3. 岩石圈循环的意义与人类活动影响(5 分钟)
循环意义:维持岩石圈物质的动态平衡,塑造多样的地表形态(如岩浆岩构成山地、沉积岩填充盆地),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岩石资源(建筑材料、矿产)。
人类活动影响:
合理利用:开发花岗岩、大理石等作为建筑材料,利用石灰岩生产水泥,推动经济发展。
潜在问题:过度采矿导致岩石裸露,加剧水土流失;工程建设破坏沉积环境,影响沉积岩形成;工业活动排放污染物,加速岩石风化。
自学窗:将今论古:
简要介绍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的地质思想:通过现代地质过程(如珊瑚生活在浅海),推断古代岩石形成环境(如岩层中珊瑚化石说明古代为浅海),如石灰岩中发现珊瑚化石,可推断其形成于温暖浅海环境。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岩石类型→形成→转化”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岩浆岩:岩浆冷却→侵入岩 / 喷出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或重熔为岩浆。
沉积岩:外力作用→层理 + 化石→可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岩或重熔为岩浆。
变质岩:高温高压→片理构造→可转化为沉积岩、岩浆岩或重熔为岩浆。
循环核心:岩浆是起点与终点,内力与外力共同推动循环。
强调: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人类活动需尊重循环规律,合理开发与保护岩石资源。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岩石类型判断、循环环节分析、实际应用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岩石转化箭头判断、变质岩原岩识别)。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2 题(区域地质剖面):石灰岩形成最早(沉积岩下层先形成,D 正确),乙为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C 正确)。
第 3-4 题(海下石林):石林为玄武岩,由岩浆活动形成(C 正确),对应循环中的岩浆岩(B 正确)。
第 5-6 题(汉白玉):大理石属于变质岩(D 正确),形成需高温高压(B 正确)。
第 7-8 题(岩石循环图):乙为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B 正确),火山岩由冷却凝固作用形成(A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观察家乡的岩石景观(如山体、建筑材料、河道岩石),识别至少 2 种岩石类型,撰写 150 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说明岩石的特征及可能的形成过程(如 “家乡河道中的鹅卵石,颗粒圆润,可能是砂岩经流水搬运磨蚀形成”)。
完善课堂绘制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补充典型岩石案例(如岩浆岩标注 “花岗岩、玄武岩”)与人类活动影响(如在 “风化” 环节标注 “采矿加速风化”)。
预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后续内容,思考 “岩石类型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演变(如石灰岩易被溶蚀形成溶洞)”。
五、板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课时)
一、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征
岩浆岩:
形成:岩浆冷却凝固(侵入 / 喷出)
分类:侵入岩(花岗岩,粗颗粒、坚硬)、喷出岩(玄武岩,细颗粒、多气孔)
特征:无层理、无化石,与岩浆活动相关
沉积岩:
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分类:碎屑岩(砾岩、砂岩、页岩)、化学 / 生物岩(石灰岩)
特征:层理构造、含化石,大陆地表占 75%
变质岩:
形成:已有岩石经高温高压变质
分类: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片麻岩
特征:片理构造,原岩特征改造
活动:识别花岗岩、砂岩、大理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核心机制:以岩浆为核心,三类岩石相互转化
关键环节:
岩浆→岩浆岩:冷却凝固(内力)
各类岩石→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
各类岩石→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内力)
各类岩石→岩浆:重熔再生(内力)
规律:
三进一出→岩浆;一进三出→岩浆岩;两进两出→沉积岩 / 变质岩
活动:绘制循环示意图(标注岩石类型、作用)
三、循环意义与人类活动
意义:维持物质平衡,塑造地表,提供资源
人类影响:
合理:开发岩石资源(花岗岩建筑、石灰岩制水泥)
问题:过度采矿、工程破坏沉积环境
自学窗:将今论古(用现代过程推断古代环境)
四、作业:岩石观察报告 + 完善循环图 + 预习地表形态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