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案

资源简介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全球板块分布图(如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与我国典型构造地貌(华山、渭河平原)的空间分布,认识不同板块边界(消亡 / 生长边界)与地质构造(褶皱 / 断层)对应的地貌差异,建立 “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表形态” 的区域关联,理解构造地貌的空间分异规律。
综合思维:结合岩层受力模拟实验与板块运动动画,从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挤压 / 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地貌表现(山地、谷地)”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 “地形倒置” 现象,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褶皱与断层示意图”“设计山区公路选线方案”,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观察身边的构造地貌(如校园附近的岩层弯曲、山地公路走向),判断其形成的地质构造与主导内力作用,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背斜建隧道、向斜找水)与山区交通建设的生态保护,认识人类活动需顺应地质规律,理解 “合理利用构造地貌、平衡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 的重要性,如断层带避开大型工程、山区公路选线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褶皱与断层的形成及地貌表现:
褶皱:背斜与向斜的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及地貌差异(含地形倒置),能结合实例(如四川盆地向斜山)说明判断方法。
断层:垂直位移形成的断块山(华山)与谷地(渭河平原),水平位移的地貌错断(圣安德列斯断层),明确断层的判断标准(显著位移)。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的关系: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大洋板块俯冲(海沟 + 海岸山脉)的地貌类型与实例。
生长边界:大陆张裂(东非大裂谷)、大洋张裂(海岭)的地貌特征,理解红海扩张的板块运动背景。
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质构造应用:背斜、向斜、断层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如背斜储油气的原理。
山区交通布局:线路选线原则(缓坡、避开灾害区)、交通方式选择(优先公路),能设计简单的选线方案并论证合理性。
(二)教学难点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 “地形倒置” 成因:学生易仅依据岩层弯曲形态判断地貌,忽略外力侵蚀的长期作用,需通过 “岩层受力分析 + 侵蚀过程动画”,明确背斜顶部张力与向斜槽部压力的差异,及外力如何加剧地貌倒置,突破 “构造形态与地貌表现不一致” 的困惑。
板块运动的空间关系与地貌形成机制:理解 “大洋板块俯冲大陆板块” 的过程(如太平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形成日本岛弧),学生易混淆 “板块类型(大陆 / 大洋)” 与 “地貌组合(海沟 + 岛弧)”,需通过三维动画演示俯冲过程,结合板块分布图标注实例,具象化抽象的空间关系。
山区公路选线的综合考量:学生易仅关注地形坡度,忽略地质安全(如断层)、生态保护(耕地、林地)与人文需求(连接居民点),需通过 “等高线图 + 区域资料”,引导从 “自然(地形、地质)+ 人文(人口、经济)+ 生态” 多维度分析,培养综合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质构造(褶皱、断层)与板块运动的核心知识,梳理 “内力作用→地质构造→地貌→人类活动” 的逻辑框架(如板块挤压→褶皱→山地→交通选线),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岩层受力动画(褶皱形成)、板块运动三维模型(俯冲 / 张裂)、地形倒置示意图,结合橡皮泥模拟实验(挤压橡皮泥模拟褶皱、断裂模拟断层),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背斜顶部张力)。
小组讨论法:围绕 “背斜为何成谷”“红海是否会成为新大洋”“山区公路如何避开滑坡区”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华山(断块山)、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公路(交通选线)为典型案例,分析构造地貌的形成与人类适应,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绘制褶皱与断层示意图(标注岩层新老关系)”“设计山区公路选线方案(结合等高线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青藏高原高山栎树叶化石资料:“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 5900 米处发现 200 万年前的阔叶树化石,而此类树木现生长上限仅 3000 米,说明青藏高原曾大幅度抬升。青藏高原的抬升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有何关联?是什么力量驱动这一过程?”
引导学生猜想(与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有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山地交通)。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地质构造与地貌(15 分钟)
褶皱的形成与地貌:
形成过程:展示 “岩层挤压动画”,讲解:地壳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连续的波状弯曲,即褶皱,核心是 “岩层未断裂,仅弯曲”。
基本形态与判断:
地质构造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未侵蚀地貌 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山地 谷地(顶部受张力易侵蚀)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谷地 山地(槽部受挤压抗侵蚀)
案例分析:展示四川盆地向斜山图片,讲解:向斜槽部岩石致密,经长期侵蚀后,周围岩层被剥蚀,槽部相对凸起形成山地,体现 “地形倒置” 的典型特征。
断层的形成与地貌:
形成过程:展示 “岩层断裂动画”,讲解:岩层受压力 / 张力超出承受限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 “显著位移”(区别于仅断裂无位移的 “节理”),分为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
地貌表现:
水平位移:岩层在水平方向错断,如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西北 — 东南走向,两侧地壳相对平移,长度超 1200 千米),导致地表景观(如河流、山脉)错位。
垂直位移:
上升岩块:经风化侵蚀形成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山体陡峭,有明显断层崖。
下降岩块: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常成为农业发达区。
特殊地貌: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沟谷、河流,如我国横断山区的断层谷。
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资源勘探:背斜储油气(岩层拱形封闭,油气不易泄漏)、向斜找地下水(槽部易汇集地下水)、断层沿线找泉(地下水沿断裂面出露)。
工程建设:背斜建隧道(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向斜建水库(岩石致密,渗漏少)、断层带避开大型工程(如大坝、高层建筑,易诱发地震或渗漏)。
2. 板块运动与地貌(12 分钟)
板块构造学说基础:
核心观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板块),漂浮于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消亡 / 生长)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边界:板块相向运动(碰撞 / 俯冲),地壳挤压隆起或俯冲消亡。
生长边界:板块相离运动(张裂),地壳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消亡边界地貌:
大陆板块 + 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 + 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 + 非洲板块)。
大洋板块 +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密度大)俯冲到大陆板块(密度小)下方,形成海沟(俯冲边界,如马里亚纳海沟)、海岸山脉(大陆板块边缘,如美洲西岸落基山脉)或岛弧(如亚洲东部日本群岛)。
生长边界地貌:
大陆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发展为海洋)。
大洋板块张裂:形成海岭(海底山脉,如大西洋海岭),岩浆从裂谷喷出冷却,推动板块扩张。
案例:红海的形成与扩张:
展示 “红海扩张示意图”,讲解:2000 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相连,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裂谷持续扩大,成为红海;目前红海仍以每年 1-2 厘米的速度扩张,预测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大洋。
3.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8 分钟)
山地交通的自然挑战:
地形限制:山体高大、坡度陡,建设成本高(需开山、架桥),线路弯曲度大。
地质风险: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滑坡),暴雨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威胁线路安全。
山区交通布局原则:
交通方式选择:优先建设公路(成本低、灵活性强,适应复杂地形),铁路次之(成本高、对地形要求高)。
线路选线:
地形适配:选在山麓、山间盆地、河谷等缓坡地带,减少坡度;翻越山岭时呈 “之” 形迂回(如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公路)。
安全与生态: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减少对耕地、林地的占用,保护生态环境(如采用桥隧结合减少地表开挖)。
人文需求:尽量连接居民点(如山间盆地的村落),方便人们出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活动:设计山区公路选线方案(5 分钟):
展示某山区等高线图(含河谷、陡坡、居民点),小组任务:
选择从山脚甲村到山顶乙村的公路线路,说明选线理由(如沿河谷缓坡,避开陡坡与居民点耕地)。
分析方案中需注意的问题(如跨河建桥、避开断层符号区域)。
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选线需兼顾 “地形平缓、安全可控、生态保护、连接聚落” 四大原则,体现人地协调。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内力作用→地质构造 / 板块运动→地貌→人类活动”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 / 向斜)→山地 / 谷地,断层→断块山 / 谷地,需关注地形倒置与实践应用。
板块运动:消亡边界→褶皱山 / 海沟 / 岛弧,生长边界→裂谷 / 海岭,如红海扩张、喜马拉雅山抬升。
山地交通:优先公路,选线缓坡 + 避灾害 + 保生态,桥隧结合提升通行效率。
强调:构造地貌是内力作用长期塑造的结果,人类活动需尊重地质规律,在利用地貌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地和谐。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地质构造判断、板块地貌成因、山区交通选线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地形倒置判断、板块边界类型)。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2 题(地质构造简图):乙地向斜成山(A 正确),甲地背斜成谷因侵蚀作用(B 正确)。
第 3-4 题(黑山寨地质平面图):花岗岩形成于 C1 岩层之后(B 正确),区域 C2 后有两次上升隆起(C 正确)。
第 5-6 题(地中海与里海演化):大高加索山脉为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B 正确),黑海有向内陆湖泊演化的趋势(A 正确)。
第 7-8 题(回归线地质剖面图):丙处山地形成与背斜拱起无关(B 正确),海沟位于板块消亡边界(A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观察家乡的构造地貌(如山地、河谷),拍摄照片并撰写 200 字左右的分析报告,说明其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 / 断层)与板块运动背景(如华北平原周边的断块山)。
完善课堂设计的山区公路选线方案,补充 “工程成本估算” 与 “生态保护措施”(如设置护坡防止滑坡、预留动物通道),用文字或示意图呈现。
预习 “河流地貌的发育”,思考 “构造地貌如何影响河流的流向与形态(如断层谷对河流的约束)”。
五、板书设计
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褶皱:
形成:岩层水平挤压→塑性弯曲
类型:
背斜:岩层上拱,中间老两翼新→未侵蚀成山,侵蚀后成谷
向斜:岩层下弯,中间新两翼老→未侵蚀成谷,侵蚀后成山
判断:优先岩层新老关系,再看形态
断层:
形成:岩层断裂 + 显著位移
地貌:
水平位移:岩层错断(圣安德列斯断层)
垂直位移:上升→断块山(华山),下降→谷地(渭河平原)
应用:找泉(断层沿线),避工程(断层带)
实践应用:背斜储油气 / 建隧道,向斜找水 / 建水库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漂浮于软流层,边界活跃
板块运动与地貌:
消亡边界(相向):
大陆 + 大陆→褶皱山(喜马拉雅山)
大洋 + 大陆→海沟 + 海岸山脉 / 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生长边界(相离):
大陆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
大洋张裂→海岭(大西洋海岭)
案例:红海扩张(非洲 + 印度洋板块张裂)
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挑战:地形陡、成本高、地质风险大
布局原则:
方式:优先公路
选线:缓坡(山麓 / 河谷)、避灾害、连聚落、保生态
技术:桥隧结合(降低坡度)
活动:山区公路选线设计
四、作业:家乡构造地貌报告 + 公路方案完善 + 预习河流地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