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河段(上游 V 形谷、中游曲流、下游冲积平原)的地貌差异,认识河流地貌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如上游侵蚀为主、下游堆积为主),结合长江镇江段、黄河曲流等案例,建立 “河段位置→水流特征→地貌类型” 的区域关联,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特征。综合思维:结合河谷演变示意图与冲积平原形成过程,从 “水流动力(流速、流量)→侵蚀 / 堆积作用→地貌形态”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河流侵蚀(溯源、下蚀、侧蚀)与堆积的协同作用,及地形、气候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山区落差大导致下蚀强),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河谷演变实验”(用沙土模拟河流侵蚀与堆积)、“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标注 V 形谷、曲流、三角洲),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如校园附近的河道凹岸与凸岸),判断其形成的主导作用(侵蚀或堆积),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如冲积平原利于城市发展)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改造(如修建淤地坝),认识人类与河流地貌的相互关系,理解 “合理利用河流资源、保护河流生态” 的重要性,如聚落选址避开洪水威胁区,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河道淤积。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侵蚀类型:溯源、下蚀、侧蚀的作用方向与地貌影响(如溯源侵蚀延长河谷、侧蚀形成曲流)。堆积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分布位置与形成过程(如三角洲形成于河口)。河谷演变与曲流发育:河谷从 V 形→U 形→槽形的演变逻辑(初期下蚀→中期侧蚀→后期侧蚀为主)。曲流的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如长江镇江段南岸凸岸堆积导致岸线北移),及 “截弯取直” 现象(黄河曲流的自然改道)。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冲积平原对聚落的吸引(水源、耕地、交通),及聚落选址的安全原则(避开洪水与地质灾害)。不同区域聚落规模的差异(如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的聚落大小对比)。(二)教学难点三种侵蚀作用的协同与差异:学生易混淆溯源侵蚀与下蚀的作用方向(如认为两者均使河谷加深),需通过 “河谷延长” 与 “河床加深” 的对比,结合山区沟谷案例(溯源侵蚀使沟谷变长)与上游 V 形谷(下蚀使谷加深),明确三者的功能差异。曲流凹岸与凸岸的判断及影响:理解 “凹岸侵蚀(水深,建码头)、凸岸堆积(水浅,建聚落)” 的逻辑,学生易因 “弯曲方向” 误判,需通过 “水流惯性导致凹岸流速快” 的动画演示,结合长江镇江段案例(南岸凸岸堆积成陆)突破。冲积平原三种类型的形成差异:区分山前冲积扇(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的分布与成因,学生易忽略 “搬运距离与颗粒分选” 的关系(如山前颗粒粗、河口颗粒细),需通过堆积物颗粒对比图具象化。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河谷演变及聚落影响,梳理 “水流作用→地貌形态→人类活动” 的逻辑框架(如侧蚀→曲流→聚落分布),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河谷演变动画、曲流凹岸凸岸示意图、冲积平原形成过程图,结合沙土模拟实验(演示下蚀形成 V 形谷、侧蚀形成曲流),将抽象的地貌形成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溯源侵蚀)。小组讨论法:围绕 “长江镇江段岸线北移的原因”“黄河曲流截弯取直的过程”“山区聚落选址的安全因素”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长江镇江段(凸岸堆积)、黄河中游曲流(截弯取直)、尼罗河三角洲(聚落密集)为典型案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与人类适应,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景观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模拟河谷演变实验”(用沙土堆出山地与平原,用水模拟河流侵蚀堆积)、“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长江镇江段西津渡的变迁资料:“唐代西津渡是镇江通往江北的重要渡口,如今因长江岸线持续北移,渡口沉埋地下,成为商业街。为什么长江镇江段岸线会向北推移?”引导学生猜想(与河流的侵蚀或堆积有关),结合上节课 “外力作用” 知识,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河流地貌的发育(侵蚀、堆积及对聚落的影响)。(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河谷的演变(15 分钟)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展示 “河流侵蚀类型对比表”,结合示意图讲解:侵蚀类型 作用方向 对河谷的影响 典型河段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 河谷延长,沟谷向源头延伸 上游山区沟谷下蚀 垂直于地面 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发展 上游 V 形谷侧蚀 垂直于河岸 谷底加宽,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游曲流案例补充:黄土高原的沟谷因溯源侵蚀不断延长,最终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表;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因下蚀强烈,形成深达数千米的 V 形谷。河谷的演变过程:初期(上游):环境特征:山区地形,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地貌表现: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 “V” 形,谷底仅有狭窄的河床(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期(中游):环境特征:地势趋于平缓,落差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地貌表现:河道弯曲,形成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流惯性导致凹岸流速快、侵蚀强,凸岸流速慢、堆积强);河谷逐渐加宽,出现河漫滩(如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案例分析:长江镇江段南岸为凸岸,泥沙持续堆积导致岸线北移,西津渡从渡口变为陆地,印证 “凸岸堆积” 的规律。后期(下游):环境特征:地势平坦,落差小,流速慢,侧蚀为主,堆积作用增强。地貌表现:河谷宽而浅,横剖面呈 “槽形”,谷底开阔,河漫滩广泛发育(如长江下游南京段)。凹岸与凸岸的实践应用:凹岸:侵蚀为主,水深流急,适合建设深水码头、加固堤坝(如上海港建在长江凹岸)。凸岸:堆积为主,水浅,泥沙淤积形成平坦陆地,适合发展聚落、农业(如镇江西津渡所在的凸岸形成商业街)。2. 冲积平原的形成(12 分钟)冲积平原的组成与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形成过程:展示 “冲积扇示意图”,讲解:山区洪水期流速快,挟带大量砾石泥沙;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地势平缓、河道开阔,流速骤减,砾石、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扇状的冲积扇;多个冲积扇相互连接,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如太行山山麓的华北平原北部)。特征:堆积物颗粒从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扇顶多砾石,扇缘多黏土),土壤肥沃,是农业发达区。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河流中下游曲流发育,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枯水期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期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若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如法国卢瓦尔河沿岸平原)。特征:沿河呈带状分布,是冲积平原的主体,土壤深厚,适合种植农作物。三角洲平原:形成过程:展示 “三角洲形成示意图”,讲解: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流速减慢,河流挟带的泥沙(尤其是黏土、粉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三角洲;随着泥沙持续沉积,三角洲向海洋扩展,形成三角洲平原(如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条件:河流含沙量大、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海水顶托作用弱(利于泥沙沉积)。活动:探究黄河曲流变化规律(5 分钟):展示黄河中游 1990-2016 年曲流遥感影像,小组任务:对比影像,描述河道形状变化(从弯曲变为较平直)。分析变化过程:凹岸持续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弯加剧,洪水期 “截弯取直” 形成新河道,老河道废弃为牛轭湖。推测未来变化:新河道会再次逐渐弯曲,重复 “弯曲→截直” 的循环。教师总结:曲流变化体现了河流侧蚀与堆积的动态平衡,是河流地貌发育的典型过程。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8 分钟)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吸引作用:水源:河流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如西安、洛阳依托黄河支流发展)。交通:河流是古代重要的运输通道,利于聚落对外联系(如长江沿岸的武汉、重庆)。农业: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耕作,提供丰富农副产品(如华北平原的村落密集)。聚落规模的区域差异: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农业生产规模大,聚落(尤其是乡村)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多呈条带状(沿河道分布)。聚落选址的安全原则:平原地区:避开洪水威胁区,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河漫滩或阶地(如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多建在高于洪水位的阶地上)。山区河谷:为防御洪水与地质灾害,聚落选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高于洪水位,避开滑坡、泥石流),如西南山区的村落多分布在河谷阶地。自学窗:河流的生命史:简要介绍:美国学者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将河流发育分为幼年期(V 形谷、流速快)、壮年期(曲流、冲积平原)、老年期(宽谷、湖泊沼泽);人类可通过工程(如黄土高原淤地坝)调控河流发育,降低侵蚀强度,实现生态保护。(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河流作用→地貌类型→人类影响”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侵蚀地貌:溯源 / 下蚀 / 侧蚀→V 形谷 / 曲流 / 槽形谷→影响聚落选址(避开侵蚀岸)。堆积地貌:山前冲积扇 / 河漫滩 / 三角洲→冲积平原→利于聚落集中分布。核心逻辑:水流动力决定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态影响人类活动,人类需顺应河流规律。强调:河流地貌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依托,保护河流生态、合理利用河流资源,是实现人地和谐的关键。(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河流侵蚀类型、冲积平原形成、聚落分布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凹岸凸岸判断、三角洲形成条件)。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宝胜村聚落):优化聚落布局的核心是提高生活品质(C 正确),影响生态和谐的关键是植被与河流(B 正确)。第 3-4 题(汉江袭夺):V 形峡谷嵌套宽浅河谷的形成是 “地壳稳定→侧蚀→流量增加→下蚀”(A 正确),袭夺后下游阶地增加(C 正确)。第 5-6 题(嘉陵江曲流):深切曲流形成过程为 “侧蚀→地壳抬升→下蚀”(D 正确),曲水镇到青居镇可顺水往返(D 正确)。第 7-9 题(疏勒河流域):河西走廊聚落制约因素是水源(D 正确),甲城市位于冲积扇(C 正确),流域内有大量人口迁入(B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观察家乡附近的河流(如小区周边的河道、城市河流),拍摄凹岸与凸岸、河漫滩等地貌照片,撰写 200 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说明其形成的主导作用(侵蚀或堆积)及对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凸岸是否有农田或村落)。绘制 “某河流从上游到下游的地貌示意图”,标注 V 形谷、曲流、冲积扇、三角洲等地貌类型,并简要说明各段的水流特征(流速、侵蚀 / 堆积类型)。预习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思考 “除了河流地貌,其他地形(如山地、高原)如何影响人类聚落与交通布局”。五、板书设计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谷的演变河流侵蚀类型:溯源侵蚀:向源头,河谷延长下蚀:垂直地面,河床加深(上游 V 形谷)侧蚀:垂直河岸,谷底加宽(中游曲流)河谷演变过程:初期(上游):落差大→下蚀 + 溯源侵蚀→V 形谷中期(中游):落差减小→侧蚀为主→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期(下游):落差小→侧蚀为主→槽形谷案例:长江镇江段(南岸凸岸堆积→岸线北移)二、冲积平原的形成组成与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山区出山口→流速减→冲积扇联合(太行山山麓)河漫滩平原:中下游曲流→凸岸堆积→废弃河漫滩连接(卢瓦尔河)三角洲平原:河口→流速减→泥沙沉积→三角洲扩展(长江三角洲)活动:黄河曲流变化(弯曲→截弯取直→新弯曲)三、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有利条件: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冲积平原多城市)聚落规模:华北平原大(耕地连片)、江南水乡小(河网密)选址原则:避开洪水与地质灾害(平原选阶地、山区选过渡带)自学窗:河流生命史(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人类调控如淤地坝)四、作业:河流地貌观察报告 + 绘制示意图 + 预习地形与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