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学写文学短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1.了解文学短评的含义;
2.了解古典诗歌文学短评从抒情形象、言语形式、表现手法和诗歌感情等角度选择评论点的方法和从“小”处切入,善于聚焦的选点要求;
3.掌握文学短评叙议结合的写作方式。
学习目标
教材任务
《学写文学短评》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活动一:学习文学短评的理论知识
阅读教材第69-70页《学写文学短评》,
了解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想一想:文学短评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具体作品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评论,文体属于议论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会写文学短评。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
范例
探究:读后感与文学短评有何不同?
比较项目 读后感 文学短评
表达方式
写作角度
“我”与现实生活
范例
研习思考,识别特征
读后感与文学短评的不同:
比较项目 读后感 文学短评
表达方式
写作角度
“我”与现实生活
叙多议少,可抒情
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忌抒情
主观感受
客观评价
涉及
不涉及
写作前提 理解诗文的文体特点、内容主旨、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
写作流程 聚焦一个评论点(字词、手法、形象、思想情感、艺术特点等)
寻找若干相关例子(诗文中的相关例子,其他诗文中的相关 例子)
形成一个总论点(对例子分析概括,围绕评论点形成文章观点)
确立几个展开层(从几个角度并列展开,或几个层次递进展开)
写作思路 总分总结构,叙述结合,以议为主
选准角度。一般而言,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角度有:
答题角度 具体阐释
形象 一是通过这个人物揭示出怎样的社会现象,即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是评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艺术手法 其内容很多,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意境的创设等。
评论的思路主要看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等。
构思 ①写作思路如何,如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等。
②线索是什么,有何效果。
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③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④行文布局,如欲扬先抑、曲折有致、伏笔铺垫等。
答题角度 具体阐释
语言 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答题角度 具体阐释
主题 一是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是这个主题表现得怎么样,正不正确,深不深刻,给人的启示大不大。常用的观点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含蓄蕴藉、深化主题、以小见大等。
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也可以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作者的创作思想 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特别注意 上面每个角度都可以细分出许多小角度。评论时切不可面面俱到,只选自己感悟最深的点深入分析下去即可。
规律总结
活动二 文学短评常见误区
1.重“感”
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情感色彩鲜明,倾向读后感。
2.无评
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3.错评
曲解作品,对作品内容理解有误。
4.散评
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都只是泛泛而谈,全文观点不够鲜明。
5.浅评
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
错误示例1
幽幽山林里,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陶渊明的欢歌悠扬在《归园田居》,这可能是陶渊明躬耕陇亩欢歌中最典型的一首。一百个字带我们游了一遍丘山,赏了一片桃李,尝了一次樊笼里的痛苦,享受了一次鱼回故洲、鸟归旧林的自由。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一百来字,字字精妙。
——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错误示例2
一首《归园田居》让我思绪万千,依稀看到-位老者踏着田陌缓缓而归,衣袂飞扬,两鬓繁霜,在官场沉浮蹉跎了半生,终于顺从了本性归问内心所向的草木丘山。开荒南野,方宅十亩,草屋八九,生活简朴清贫,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陶渊明就是那个人命危浅的时代里一只暮月的倦鸟,一尾孤独的游鱼,一棵高傲的青松,他勇敢地归于田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而我们呢 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浮华喧嚣的时代里,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快节奏都市中,我们在其中挣扎着流浪,又到何处寻得灵魂的归宿呢
——本文“重感”,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
错误示例3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写出了大江的气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结构)
错误示例3
词作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上片写景运用虚实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多处运用衬托手法,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手法)
词中塑造的形象是豪迈的。词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形象)
——散评。篇幅过长,重点不突出,表意不鲜明。
错误示例4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浅评。言之无物,用词宽泛,没有叙议结合。
活动三 方法指津
1.集中笔力,定点鉴赏
2.观点鲜明,开门见山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优秀的短评一定要:
评价优秀点评,总结规律
典例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特别是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也为使用"词"这种体例来表达重大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之效。
评价:
该短评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短评,层次分明;叙议结合,对作品的语体,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影响作用都进行了准确且优美的评价。
评价优秀点评,总结规律
典例2: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诗人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树鸡鸣等景物融为一体,把普通田村生活情景描绘得如此美,从而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寥寥数语,把一个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隐田园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评价:
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该评论一是揭示了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了人/物主要的特征。且清晰的呈现了诗人描绘的氛围和想传达的情感,观点清晰。
方法指津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
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读作品—找角度—写评议”三个步骤。
其中,“阅读”须细,“角度”要全,“评论”贵透。
文学短评的常见角度:
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主要情感
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定题要小而巧
挖题要深而新
结构要精而美
文学短评·写作要领

总结
写作方法总结:
1、切口小。可从修辞效果、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炼字炼句、思想主题等角度切入。
2、格式必须规范:观点+叙述+分析。
一句话总结:读懂作品后,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地有逻辑地写出你独特的见解。
成果展示
教材任务
《学写文学短评》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范文展示
贤才难得 时光易逝
——《短歌行》文学短评
《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曹操所作的一首乐府诗,以其深沉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传唱不衰。在这首诗中,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其表达的对人才的渴望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便以一种几乎是哲理式的提问,引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这不仅仅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更是一种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深刻认识。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生命体验远比一般人复杂多变,这种对时间的紧迫感也反映了他对事业未竟的焦虑。
范文展示
进一步深入诗歌,可以看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句子,这里借用了《诗经》中的典故,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在乱世之中,曹操深知只有广纳英才,方能图谋大业。他的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也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在群雄割据、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透露出曹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体认。他在权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却也深知这条路上的孤独与辛酸。曹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使得这首《短歌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浅说曹操《短歌行》中的三处用典
曹操的《短歌行》属宴席上的即兴之作,抒发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渴慕延纳人才共襄大业的情怀。诗中三处用典,层层递进,富有条理地展露作者延纳人才的情怀由“殷切”到“热切”,再到“迫切”的变化、上升过程。
第一处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典出《诗经·郑风·子衿》。把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专注、专一、殷切的情感,以女孩子恋慕情人为喻。生动、贴切地表达自己在招贤纳士一事上的全神贯注、始终如一。
第二处用典紧承第一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典出《诗经·小雅·鹿鸣》,借原作设宴待客的热闹景象,表达自己延纳人才的热切之情。作者把要延纳的人才称作“嘉宾”,要“鼓瑟吹笙”款待他们,显示出作者的坦诚和热情,愿意和“嘉宾”们肝胆相照。
第三处用典出现在全诗的结尾,处于作者情感表达的高潮阶段。“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作者其时正“挟天子以令诸侯”,地位与周公相仿,周公当年“一沭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的迫切求贤之情,正是此时此地曹操的内心所想。第三处用典,表达的正是曹操处用人之际“唯才是举”的迫切心情。
《短歌行》篇幅不长,三处用典精心布置,以少总多,经济而细密地表达出作者延纳人才的“殷切”、“热切”、“迫切”之情,丰富而又层次分明。
范文展示
最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曹操表达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决心。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在这里,曹操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信心。
曹操的《短歌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蕴含了深邃的历史哲思,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时世的深刻洞察。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曹操作为一个人的真情实感,还能看到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也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然后就其诗的"善用白描"这一特点,写一则文学短评,300字左右。【优秀范文】
陶渊明善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并注意意象的整体把握和构图的和谐统一,因而能够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高远意境。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是写景,前四句写近景,后四句写远景:近景用"桃李"略加点染,便使整个景色跃然纸上,灵动起来;远景乃一幅静态画面,用"狗吠""鸡鸣"点缀,使整个画面充溢勃勃生机。而从全诗看,田园景象如此幽静而美好,与"尘网"般的世俗、"樊笼"般的官场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的喜悦。
梁启超说:《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这个评论可谓一语中的。陶诗的许多写景名篇都具有类似特点,表现了诗人的非凡功力。
从 角度评《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诗人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树鸡鸣等景物融为一体,把普通田村生活情景描绘得如此美,从而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寥寥数语,把一个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隐田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形象
范文展示
《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其语言表达被称为“田家语”。而这种“田家语”不仅体现在表达的平铺直叙、内容的通俗易懂上,也体现在他别致的用词上。
在对于田园生活的描写上,作者的语言风格轻松质朴、平淡舒缓,恰恰与这首山水田园诗的内容与中心相匹配,他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平淡地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场景却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从 角度评《归园田居》
语言
范文展示
从 角度评《归园田居》
这首园田诗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题目中的“归”。“归”即是“归来”“返回”,既然有“返回”也就是说明之前并不是在这里或这种状态中的。代入到这首诗,作者说“归园田居”也就是描写回到田园过上的隐逸生活,那么在此之前,作者并没有在田园中,他在哪儿呢?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开始对官场感到厌恶而疲倦,个性使然,他如“羁鸟”和“池鱼”,开始思念起并向往着能让自己获得自由与快乐的“旧林”和“故渊”,其中,“羁鸟”与“池鱼”再一次表现出了他对于自己被官场束缚的无奈与苦闷。接下来,从“守拙归园田”开始,作者展示了他“不争名利”的本心。抒发出作者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情感主旨
范文展示
从 角度评《声声慢》
《声声慢》最大的成功,在于叠字的巧用。篇首三句十四个字,连用叠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韵味十足。“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侧重写状态,是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的心态描写。“凄凄惨惨戚戚”着重描绘内心感觉,是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叠字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含意,突出强调词人的悲愁。
艺术手法
范文展示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熟悉的人物,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遥远年代……
“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 他,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身在乱世,谁堪风流?江仍是长江,壁仍是赤壁,人却不再风流;人生真是一场梦,匆匆来、匆匆去,谁又知人生几何 让这东坡,醉在似梦的人生里。也让我,醉在这东坡赤壁吧!
范文展示
【明确】读后感——重“感”(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感发的色彩较鲜明。)
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范文展示
真题回顾
真题回顾
[2023年新高考I卷]《给儿子》((陈村)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真题回顾
2023年北京卷微写作:
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10分)
写作示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在《梅花》诗里硬是把梅花写得峭拔挺立、风骨凛然。僻处“墙角”,远离尘嚣和追捧;“凌寒”傲雪,俨然无畏的斗士;“独自”花开,独自凋谢,宁可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我读此诗,如见梅花,顿觉清香满纸。那墙角的梅分明是傲岸不屈的人,清音成绝响,王荆公伟甚!
真题回顾
(2023年全国甲卷)(第21题)
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
就指定语段,指定人物等做出评价
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规律总结
通过这些题目,你能看出高考文学短评命题有哪些特点吗?你能预测未来命题会有什么变化吗?
写作练习:
学了本单元,你最欣赏哪位诗人?结合你最喜欢的作品,试做简要评述。
1、评价内容:在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中任选一首写作文学短评。
2、体现文学短评的特点,深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独立思考。不要无评、错评、浅评、散评。
3、字数要求:300-400字。
敬 请 指 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