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论语》十二章
一、知人论世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奴隶制 封建制
过渡
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史记》
春秋
初期 诸侯国 春秋五霸
140
十几个
饥荒 人吃野兽,野兽吃人?
礼乐崩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南宋朱熹修订合成《孟子》、《大学》、《中庸》、《论语》
二、整体感知
八佾(yì) 自省(xǐng) 如乐(yuè)何
文质彬彬(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kuì)
迩(ěr)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慎:小心,谨慎
而:表并列
正:动词,修正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勉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而:表承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抵制过分的物欲,排除外在干扰
实践锻炼
虚心请教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怎么…….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春秋末期现象
贵族阶层将祭祀典礼异化为权力展示工具,例如祭祀先祖时,将自己支脉先祖排列至最上方,以彰显自己支脉当时掌握最高权力。
诸侯聘问礼仪沦为军事博弈的伪装手段。原本交战双方派出使者约定交战时间地点,并遵守战书递交、不斩来使等规定。但末期时使者兼具间谍身份。
探索 三者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仁”
“礼”
“乐”
“仁”处于核心地位,是礼乐的基础。仁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
礼乐是外部的规章制度,是仁的外在表现。

礼乐
“礼”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
“乐”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到舒缓,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已。”(《里仁》)
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 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
孔子说:“早晨得知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道”只是指普通的道理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已。”(《里仁》)
“道”,特指人决定一生坚持的真理,用生命去捍卫的真理。
孔子坚持的是“仁义之道”。
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凸显出孔子对“仁义”的重视。
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为之贯彻一生的真理,立即去实践它,即使晚上为了”道“而死也可以。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明白,通晓,懂得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君子行事因为按自己的内心标准——义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君子”——“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 小人——“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
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内:名作状,在内心里
加强“仁”(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就有道而正焉——主动性强,目的性强
见贤思齐——日常性、随机性强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鄙、粗俗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适当配合的样子。
史:虚伪、浮夸
质胜文则野
郑国大臣子产
主持土地改革
规定每一亩地大小,限制每个人持有的田地数目,承认土地私有,对每一亩地收税
郑国百姓
取我田畴而赋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限制其土地兼并,因土地数量多,上缴高额田税
贵族(大地主)
质:先天的质朴的朴实的道德价值观
文:后天的文采礼制。
文质彬彬
郑国大臣子产
主持制定《刑书》,将法律条文铸于鼎上公之于众
保留“乡校”机构,民众在其中听取政治事件,并提出意见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郑国百姓
文胜质则史
子产执政期间,郑国外交辞令制定需经过四道流程:裨谌草创、世叔讨论、子羽修饰、子产润色 。在子羽修饰环节经常延长时间,耽误时机,甚至出现“自日中以争,至于昏”的激烈辩论 。
质:先天的质朴的朴实的道德价值观
文:后天的文采礼制。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是指什么?“文”是指什么?
质:先天的,未经培养的本性。(人天生具有的朴素价值观)
文:后天的,经过培养的,例如着装,文采谈吐等。(人后天培养的修养“礼”)
质胜文:先天本性多余后天培养,显得粗野。
文胜质:矫枉过正,显得虚伪、浮夸。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君子应该坚持“过犹不及”“中庸”思想,真正的君子应内外兼修,既要有仁德之心,又能以礼待人,言行得体。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读书人。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而:表示并列
以:把
为:作为
而:承接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
原因
任重而道远
任重
体现
仁以为己任
道远
体现
死而后已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为山:堆土造山
譬如:就好像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最后未完成的责任在自己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前进进步也是我自己选择的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 , 。”
在《论语·雍也》中,“ , ”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
《论语·泰伯》中“ ”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 。”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同“智”
者:……的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知者谨慎且善于找到最有利的行为,仁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自身背负的责任相比,其他的事不足为虑,勇者自觉守公正,斥邪恶,刚毅不屈。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言行回复至先王礼仪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取决于,依靠
目:条目,细则
敏:聪慧
事:实践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约束自己——对内
复礼——使言行恢复至先王之礼——对外
非礼勿视——看 非礼勿听——听 输入
克制自己,不被礼乐崩坏的现实同化
非礼勿言——说 非礼勿动——动 输出
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类似水纹波纹向外扩张。
去撼动水面的是“己”,通过“克己”即修身——通过自身榜样作用,制造出波纹,来带动家,国直至天下都遵守“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十一章
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恕:宽恕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对于”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忠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恕————宽恕
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对人诚恳,尽心竭力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兴:激发人的感情 怨:讽刺时政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迩: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莫:副词表示否定,不
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论语》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特殊句式
克己复礼为仁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