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德阳二中教育集团2025年春期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人民日报》曾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够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 )
A. 中国大陆获得统一 B.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D. 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 1950年12月,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在松骨峰阻击战后回忆:“战士们把枪架在战友遗体上继续射击,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三连最后只剩6个人,仍死守阵地。美军后来在战报中称这里是‘地狱火山口’。”这段战斗记录最能说明抗美援朝战争中( )
A. 中美两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B. 志愿军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
C. 现代化战争对传统战略战术的挑战
D. 艰辛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3. 1950年,一位农民分到土地后激动地说:“过去这地是地主的,现在它终于属于我了!”与此相关的正确说法是( )
A. 该事件开始标志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 该事件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 该事件之后人们立刻吃上了公社的“大锅饭”
D. 该事件使农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4. 1954年,东北《工人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其中鞍钢工人王师傅感言:“我们车间正在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轧钢厂赶制设备……苏联专家指导我们安装新式机床……听说这个项目建成后,咱们国家就能自己造铁轨了!”材料最能体现一五计划(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
B. 只围绕东北地区展开生产
C. 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苏联帮助
D. 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5. 1955年,北京老字号糕点铺“瑞芳斋”的张师傅收到一份通知:“根据国家政策,本店将纳入手工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社员需参加集体生产,接受技术培训。”这一政策证明了(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全面展开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在进行改造
C. 生产资料将从私有转变公有
D. 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初步尝试
6.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在会场采访了纺织工人代表王秀兰。她在发言中说:“我们小组讨论时最赞同少奇同志报告中说的‘现在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工人要努力生产,让国家早日实现工业化。”王秀兰代表的发言直接反映了中共八大( )
A. 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心声
D. 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方针
7. 1964年,某报刊登了一位劳动模范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的照片,配文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位模范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B. 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
C. 科教兴国的科学精神 D. 自力更生的封闭意识
8. 197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社论,其中提到“从今以后……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材料中“这个中心”是指(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9. 下表为1983~2003年中国农民收入变化情况简表。据此可知( )
年份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403 73.9 118 21.7 24 7.7
1993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1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1541 58.8 918 35 163 6.2
A. 农民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 B. 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C. 国家分配方式呈现新变化 D.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0. “1984年广东的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238%。”促成广东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B.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C. 对外开放的层层推进 D. 国有企业改革的启动
11. 1992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尉经理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说:“自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我们明显感受到变化。现在每天开户的股民是过去的三倍。前几天飞乐音响的股价一天就涨了15%,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进行试点推行 D. 上海浦东开发区的成立推动股价
12. 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社会制度 B. 主权归属 C. 经济制度 D. 社会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共36分)
13.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在过渡时期推动“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化”同步实现的战略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
材料一
图一 1952——1957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图(单位:亿元 ) 图二 1952—1957年我国工业化重图
—— 图片数据出自国家统计局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和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片出自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材料三 1956年底,国营经济占比32.2%,合作社经济占比53.4%,公私合营经济占比7.6%,私营经济仅剩0.1%。工业领域,国营工业产值占比达67.5%,私营工业几乎消失。全国96.3%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改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84)》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上海机电系统37家原私营厂被纳入汽车配件生产网络,其中8家专为(长春)一汽供应零部件,包括刹车片、轴承等55类产品。
——《上海机电工业志》
(1)根据图一指出1952~1957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并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观察图片,提取图中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历史现象的意义。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凤阳县志·民俗卷》
材料二: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建立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
——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材料三:
——图片数据出自国家统计局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开放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数据,并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15. 论述题
材料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与调整的历史。”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围绕“改革与调整”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德阳二中教育集团2025年春期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B
二、材料分析题(共36分)
【13题答案】
【答案】(1)变化:1952—1957年,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重工业占比迅速提高,农业占比相对下降,我国由农业主导转变为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影响: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增强了国防实力;带动了交通运输和农业现代化;为后续经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2)历史信息:①建设重心集中在东北、华北,东北形成长春、沈阳、鞍山等重工业集群;②新建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等,初步建成连接南北、沟通内地的铁路网;③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交通线围绕工业基地布局,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苏联援建特点。
(3)意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化同步实现,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4)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重工业技术装备提升要求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推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集中资源办大事,使重工业高速增长;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工人、农民、技术人员辛勤劳动,创造了“一五”建设奇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促成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4题答案】
【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
(2)逐步推进、点面结合开放格局;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合作的特殊基地,发挥了很强的辐射作用,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15题答案】
【答案】【答案】
观点: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改革与调整,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
论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一系列改革与调整不断完善制度。例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改革与调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结论:总之,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确实是一部不断改革与调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变化与实践经验,适时推进改革,调整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