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八单元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011.《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1.《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韩非子》中说:“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也有过类似的劝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诗经·大雅》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意思相近。1.《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涉及骄傲自满的一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涉及堵塞蒙蔽的一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形象具体描述了魏征期望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3.《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水为喻,强调了学习应注重积累;《谏太宗十思疏》中“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水为喻,主张君王治国需厚积德义。1.《<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2.《谏太宗十思疏》中写明君王“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的原因是他们取天下时“必竭诚以待下 ”;成功之后“则纵情以傲物”。3.《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要求。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3.魏征所说的“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十思”之一,是在劝谏太宗游玩要有度;后面的句子“可以尽豫游之乐”与此句形成了照应。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简朴的话语道出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魏征提出“十思”建议,首条劝君王戒骄躁的句子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答司马谏议书》0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说。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举先王之政”,根本目的是“以兴利除弊”。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已明”,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议——授”来说明“不为侵官”的句子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3.《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1.《答司马》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而“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则表达了他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3.在《答司马》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答司马谏议书》中: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直刺对方要害。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课堂考察(一)1.《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 ,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5.《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 , 。”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6.《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 , 。”7.《韩非子》中说:“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也有过类似的劝谏“ , 。”。8.《诗经·大雅》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 , 。”意思相近。9.《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涉及骄傲自满的一句是“ ”,涉及堵塞蒙蔽的一句是“ ”。10.《谏太宗十思疏》中,“ , ”形象具体描述了魏征期望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1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 , ”,否定了“生事”之说。1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15.《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课堂考察(二)1.“ ,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 ”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议——授”来说明“不为侵官”的句子是:, ,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 , 。5.《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6.《答司马》中,从“ ,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 ”,而“ ”则表达了他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8.在《答司马》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9.《<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10.《谏太宗十思疏》中写明君王“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的原因是他们取天下时“ ”;成功之后“ ”。11.《谏太宗十思疏》中“ ”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1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 , ”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15.魏征所说的“ ”,作为“十思”之一,是在劝谏太宗游玩要有度;后面的句子“ ”与此句形成了照应。16.魏征提出“十思”建议,首条劝君王戒骄躁的句子是: 。本课结束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理解性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