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对鲁迅的思想影响显著。
鲁迅晚年创作的《出关》对小说主人公老子无意识地投射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从中读出了“同情”和“自况”,虽然他曾直言《出关》“其实是我对老子思想的批评”。
鲁迅在小说《起死》中刻意将庄子改写为一个道士,彻底“漫画化”,这表达了他对“养生”乃至“求仙”的道士思想的批判。道教以民众的信仰为通道,以感性“蛊惑”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早在留日时期,鲁迅觉悟到中国“国民劣根性”几乎都源于道士思想。《起死》中的庄子就成为一个被功能化、被世俗利用的形象,既非真实客观的学术形象,更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形象。
其实,真正把鲁迅的自我、生命、哲学跟庄子的思想对接起来的,并不是他对道士思想的批判,而是他对“虚无”问题的探讨。“虚无”问题之于鲁迅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表现在某个时期的彷徨与绝望,表现在他对“虚无”的深入理解与体认,更重要的是他从“虚无”的脱出————也正是这种“脱出”,区分了鲁迅与庄子。
鲁迅曾对庄子投入过较多的关注,他对自己曾经在思想上“中毒”直言不讳。在《彷徨》《野草》时期,鲁迅的思想被“虚无”充满,其行动也不能获得方向感。此时,鲁迅把庄子的“虚无”与老子的“无为”联系起来,声称“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来“求乞”,如此“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执着于思想与行动联动的鲁迅,以自己的痛苦体验和思考继续求索:是安于“虚无”还是走出“虚无”?是停于“绝望”还是反抗“绝望”?最终,他得出结论,人得“走出”,得“反抗”,得不断行动。于是,他与庄子有了区别。到他创作《起死》时,“虚无”问题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轴和基本苦恼,有思想支援的“行动”也因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联系而获得了方向。
此时鲁迅对庄子的观照,充满一种告别了“旧我”的明快和力量:他不仅成功地区隔了庄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而且以过来人的视角反观庄子的“虚无”问题。最终我们发现,连接着庄子与鲁迅的那条思想脐带已经通过其自我更新而脱落。鲁迅笔下另外出现了像禹、墨子等“中国的脊梁”,他们以“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形象,纠正着源于道家思想的那些不谴是非、不讲原则、徒作大言等方面的国民劣根性,映照着鲁迅自我的另一种昂扬面貌,从而与“出世”导向的道家思想绝然而别。
(摘编自高远东 《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
材料二:
对于庄子学说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我们不能断然否定。
彻底的出世思想和虚无主义思想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从逻辑上讲,这种绝望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两种倾向。一般认为庄子是属于消极无为的,但事实上,庄子思想的意义要复杂得多。面对现实世界一味退避这一点是消极的,但这种退避却造就了庄子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成果,即超验的“道”的精神与个体生命意义直接联结,从而造就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性独立精神。
这种个性独立学说是庄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应该站在“道”的高度上,独与天地精神(即超越人类社会局限的、更为宏大的自然法则与生命节律)往来,在现实经验世界始终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这里,“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庄子思想的人格化表述,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经验世界,不孜孜于名利、不汲汲于荣辱、不奔走于王侯之门,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绝对独立。
鲁迅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发掘并拯救了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鲁迅将这一学说同西方现代个性主义思想相结合,很自然地发展出鲁迅式的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思想。
当然,鲁迅不是封建士大夫,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不是士大夫们在封建官场上不得意而牢骚满腹时,用来暂时发泄的心理标签,不是某种权宜之计,而是关于整个人生意义的真正思维起点和最终价值目标。
鲁迅也不是庄子,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也决不是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事实上,二者之间有原则性的区别。比如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始终和无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始终追求在与外在现实经验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下消极地获取个性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倾向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严重消解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消极作用,在逻辑上也存在根本缺陷。因为个体性只有在和社会性相依存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彻底拒绝社会性从逻辑上讲也就消解了个体性本身。与庄子不同,鲁迅则主张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在对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激情参与中去获取自由。
(摘编自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出”是指脱离彷徨与绝望状态,走出“虚无”。
B.“中毒”是指鲁迅受过庄子虚无思想的影响。
C.“超验”是指超越现实经验世界。
D.“拯救”是指鲁迅根据现实需求对庄学进行恢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在小说《出关》中表达了对主人公老子的同情,并以老子的形象来自况。
B.鲁迅在《起死》中把庄子“道士化”,充分反映出他对道家思想中消极部分的态度。
C.道士思想之所以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是因为道教运用蛊惑手段影响百姓思想。
D.庄子的人格独立学说彻底拒绝社会性,造成其逻辑上的根本缺陷,从而产生消极作用。
3.下列句子,与材料二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4.请理解分析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出,面对文化遗产,要“占有”“挑选”,成为“新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鲁迅是如何践行这一主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南渡记(节选)
宗璞
九月上旬的一个清晨。玮玮推着自行车从香粟斜街三号的黑漆大门出来,纵身上车,脚随车蹬轻快地上下,迎面而来的是绿葱葱的景山,山上闪亮的亭子,街道上不多的行人。他骑着车,小燕子一般飞进学校大门。校园里已聚了不少人,大家高兴地在操场上说着话,走来走去,像往年一样等待开学典礼。
半天也不见动静。
这时,玮玮的级任老师方老师,一位四十多岁慈祥的妇女,过来招呼:“校长说我们不举行开学典礼了。希望大家好好读书,知识,任何时候都需要。要特别通知大家的是,今天虽然开学,却不能发新书,因为……因为教科书要修改。”
“干嘛修改教科书?”同学间起了轻微的骚动。大家交头接耳,但很快又安静下来。
“课程也有变动,究竟怎样变还不知道。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就是要加日语。”方老师努力说出这话,脸都紫了。①她不敢抬头看学生,两手紧张地撑在教桌上,一反平时垂手自如的神态。她不知道接着该说什么,教室里一片沉默。
……
到家后,玮玮径直回到自己房里,把书包一摔,坐在椅子上发呆。绛初闻声而至,拿着一叠崭新的牛皮纸,预备包新书。见玮玮不高兴,忙拉着他的手问究竟。“要加日语课了。”玮玮接过母亲手中的纸,“书还没发呢,说是要修改。”
绛初怔了一会儿,说:“你小孩子就管学习,别的事不用管。”
十月中旬,寒风瑟瑟,夹衣挡不住寒气,不少人都穿上薄棉衣了。若照往年,各宅每到寒露就生火取暖了。今年煤源不畅,只在老太爷上房装了火炉,别的屋子都阴森森的。正院里夏天的棚还没有拆,把院子遮了大半。②阳光只在高大的槐树上徘徊,不肯下来,越发显得微弱。
一天上午,那微弱的阳光忽然亮了,照得满宅暖融融,喜洋洋的。吕贵堂和刘凤才高兴地从大门口跑进来,各举着一封信。刘凤才递给绛初说:“老爷来信了。孟老爷也来信了。”吕贵堂跑到后面西小院,嚷嚷道:“来信了!来信了!”
碧初接过信,手颤颤地撕不开,进屋取剪子。好不容易拆开了,快速看了一遍,知道平安,又一字一字再读。信中说,学校准备再迁昆明,明春也许能安定一下。嵋和小娃依偎在碧初膝边,睁大眼睛看信纸背面。
③“爹爹很好,爹爹很好。”碧初不断地说,不时擦着眼睛。信不长,她却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绛初过来又交换着看两封信。两位先生的信都很简单,不敢多写。
玮玮伤风,几天没有上学。今天刚去,绛初觉得他去了很久似的。十二点过了,刘凤才在院里喊:“少爷回来了。”绛初便一连声叫开饭,一面拿着信到玮玮屋里。见玮玮呆坐在书桌前,桌上摆了一摞新书。
绛初藏着信,满面笑容地问:“发新书了?”玮玮不答。绛初拿起一本翻着,一面看着玮玮堆满愠怒的脸,遂问:“又怎么了?”
“您看历史书。”玮玮翻到一页递过来。
绛初看着那些粉饰“侵略”的词句,羞辱,愤怒,无可奈何……各种情绪在心中汹涌着。但她极力克制,向儿子一笑:“谁信这些!每个家庭都会告诉孩子们真相————”
玮玮打断她的话,一字一字地说:“我不想上学了!”
“那怎么行!瞧,爸爸的信!”能拿出这信,绛初真感到无比幸运。
玮玮忙读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信中要他们姊弟好好读书,说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做有用的人,又含蓄地说到要谨慎。玮玮感到父亲的关心慈爱越过万里关山支撑着自己。他不会让我受戏弄、供驱使!
玮玮把书摔在地上。“可别这样,要惹祸的!”绛初忙拾起书,说道,“好孩子,别计较,这些日子长远得很,我们总要离开北平的。”绛初安慰着。
“妈妈,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玮玮扑到母亲身上。
经过和碧初商量,又好说歹说,玮玮还是去上学了。过了半个多月,又发生一件事,使得他不得不辍学。
地安门门洞两侧,本有东西相对的两个巡警阁子,从前是一个巡警两边站,随时变换。最近增多了日本兵站岗,虎视眈眈地盯着东西南北四条街。一天,玮玮上学去,经过地安门时,看见学生正在街上鞠躬。他定睛细看,发现他们是向站岗的日本兵鞠躬。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想走上前去问,又想到母亲和三姨妈的千叮万嘱,最好离日本兵远些,便骑车冲过去。
“学生!”忽然一声大吼,吓得玮玮停住了车,又听见一阵叽里咕噜的大声责骂,半晌他才分辨出这是朝他来的。那日本兵下了圆台,几步便走到他面前。“你,你没有看见?”那兵指着圆台边贴着的一圈告示,斗大的字,写的是:“每天清晨中小学生过此岗必须鞠躬。”
玮玮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惜一切代价逃脱这种耻辱。
“看见了?”日本兵等着玮玮鞠躬。玮玮向日本兵轻蔑地微笑,猛地把自行车一转,跳上车向西猛骑。在圆台旁的几个中小学生也好像配合着他,“哗”地四散逃开。东面忽然有人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声音在空中飘荡了许久。
④好多人怔住了,竖起耳朵还想听。日本兵顾不得追玮玮,连忙往东察看,见只有几个扶杖老人,问话听不清,说话声音嘶哑,想来喊不出那洪亮的一声。再来查究那些学生:一个也不见了。
玮玮见胡同就拐,拐了几个弯,不见追兵。很快到了北海东门,他把车扔在门口,进了门。玮玮意识到一个少年逛公园会惹人注意,便不走水边大路,从濠濮涧山石中穿过。那些熟悉的大大小小的山石像是许多亲近的友人,遮蔽着他,保护着他。他在石桥上站了一会儿,加快脚步出了北海后门。见无动静,急速地跨过马路。
家,就在前面。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和我
小说常常没有做到那样完美,却也有很大影响,有时影响大到不可思议。因为小说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比起历史哲学或任何其他文字著作,小说更接近人的生活,也更能从根本处反映人生,因之能熏浸濡染,潜移默化。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一九五七年以后,有一个流行说法,即文艺是社会的晴雨表,我想文学价值也在此。如果它不是从生活里来,不反映生活中的晴雨,就没有任何力量。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出现了繁荣局面,是因为我们写了人民大众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人们在作品里倾吐自己常年压抑着的悲痛,抚一抚伤痕,是必要的。
(选自宗璞《铁箫斋文萃》,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绛初让玮玮别管学习以外的事,又劝他去学校,这源于母亲对儿子安危的担忧,也是她胆小怕事的性格使然。
B.文本一“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是玮玮对何时离开北平的反复询问,流露出他想要摆脱这种屈辱生活的迫切心情。
C.从拒绝上学到勉强去上学,玮玮在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情节发展中反映林冲思想转变的写法相似。
D.文本一以悲凄痛苦的笔调叙写玮玮一家人的日常,正是文本二中作者所说的“在作品里倾吐自己常年压抑着的悲痛”。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将方老师过去“垂手自如”和现在“不敢抬头”的细节进行对比,写出方老师担心学生闹事给自己惹来麻烦的心理。
B.句子②“徘徊”“不肯下来”用拟人手法描写冬日阳光照不进院子的情景,越发微弱的阳光既是自然之景,也影射人物的心情。
C.句子③写出碧初知道丈夫平安后的激动,不断说着“爹爹很好”既是对孩子们的诉说,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D.句子④“怔住”“竖起耳朵”“还想听”运用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表达百姓“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意愿。
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叙述特征。
9.文本二提出“文艺是社会的晴雨表”,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浩,字伯渊,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
世祖诏浩曰:“昔皇祚之兴,世隆北土,积德累仁,多历年载,泽流苍生,义闻四海。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命公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至于损益褒贬,折中润色,浩所总焉。郄标等立石铭刊《国书》,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①。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尽夷其族。
(节选自魏收《魏书》卷三十五)
材料二:
贺拔胜,字破胡,少有志操,善左右驰射。
及齐神武与孝武帝②有隙,闻齐神武已平潼关,胜还荆州,时齐神武已遣将赴之。胜败,奔梁。胜乞师北讨齐神武不果乃求还梁武帝亲饯于南苑。
既至长安,诣阙谢罪。及齐神武率众攻玉壁,胜以前军大都督从周文。见齐武旗鼓,识之,乃募敢勇三千人,配胜以犯其军。胜适与神武遇,持槊追数里,刃垂及之,神武气殆尽。会胜马为流矢所中,死。比副骑至,神武已逸去。是岁,胜诸子在东者,皆为神武所害。胜愤恨,因动气疾,大统十年,薨于位。
(节选自李延寿《北史》卷四十九)
材料三:
《宋书·柳元景传》,元景有从弟光世,留仕于魏。司徒崔浩,其姊夫也。浩密有异志,光世邀河北义士为浩应。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连坐者甚众,光世南奔得免。案《魏书》,崔浩之诛,初非别有异图也。《宋书》所云,盖光世南奔时诡托之词,南北分裂,徒以传闻为记载,故有此误耳。《南史·柳元景传》亦不言浩有异图被祸,固以《宋书》所记不足凭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
材料四:
贺拔胜自魏奔梁,又自梁归西魏,感梁武之德。玉璧之战。追逐齐神武,几获之。《北史》谓其君子人也。《魏书》则谓其好行小数,志大胆薄,周章南北,终无所成,致殁于贼中。魏收以贺拔胜仕于西魏,故肆为诋訾。当时已谓党齐毁魏,褒贬肆情,则其曲笔可知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三)
【注】①备而不典:撰写国史完备,但没有为尊者讳,不能作为典范。②齐神武:高欢,北魏权臣。孝武帝,北魏王朝末代皇帝,不甘受制于高欢,与之对抗,失败后西遁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新帝,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分别由高欢、宇文泰控制。后东魏皇帝被高欢之子替代而建立北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胜乞师A北B讨C齐神武D不果E乃求F还G梁武帝H亲饯于南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莫之二,宾语前置句,与《齐桓晋文之事》“莫之能御也”的句式不相同。
B.夷,诛灭,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的“夷”意义相同。
C.阙,音què,宫殿,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中的“阙”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D.于,介词,在,与《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中的“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祖认为史官失职,担心祖先伟业得不到记载,所以命令德行出众的崔浩总管修撰史的事务,要求真实记录。
B.玉璧之战中,贺拔胜认出了齐神武的旗鼓,率军冲击其军阵,因贺拔胜所乘之马被流箭射死,齐神武趁机逃脱。
C.贺拔胜与齐神武为敌,自己的儿子因此惨遭杀害,贺拔胜愤恨不已,从而引发了气怒之症,于大统十年在任上去世。
D.赵翼认为《宋书》关于崔浩的记载不足采信,又用时人对魏收的评价点明《魏书》存在有意掩盖真相的情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
(2)胜适与神武遇,持槊追数里,刃垂及之,神武气殆尽。
14.赵翼以崔浩和贺拔胜为例,总结了史书记载存在差异的原因,请概括这些原因,并写出给你的启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溪酒边
汪元量①
夜来饮酒醉如何,酒醒方知事转多。
赵国未衰廉蔺在,齐城将下郦韩②过。
鹊飞月树无依所,龙入风江漫作波。
忽有好诗来眼底,画溪梆板唱渔歌。
[注]①南宋末年诗人。②郦食其、韩信曾助刘邦占领齐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从“酒醉”到“酒醒”,表现他借酒消愁终无法逃避现实的痛苦。
B.颔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贤臣难再得和时局已难有为的痛惜与无奈。
C.末句以景结情,画溪渔歌触发诗人归隐决心,完成从悲痛到超脱的升华。
D.本诗叙事与抒情交织,语言平实与蕴藉兼备,与酒边即兴的写作情境契合。
16.颈联的意象表现了南宋乱世之下的民生状态与时局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秋节,王教授闲坐庭院中赏月,看到月光洒照院墙,不由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 ”两句。
(2)吴老师长于江南,任职于北大,思乡的他给家人发微信,用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 , ”两句描绘自己梦回故乡的画面。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箱贴、桌摆、小夜灯……河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形式各异,却都跟一盏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就是“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它原本属于西汉阳信侯刘揭,后转而安置于皇太后的长信宫,因此得名。
长信宫灯的造型是一位跪地持灯的汉代年轻宫女,她梳发髻,覆巾帼,身穿广袖长衫,双手持一盏带罩铜灯。美国学者李安敦曾这样描述长信宫灯的“摄人心魄之处”:她双目微垂,双唇微启,仿若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般神秘。这件李安敦眼中“最迷人的现存中国文物”藏着中国汉代环保“黑科技”。
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燃烧时烟尘较大,往往导致室内烟雾弥漫、空气污浊。 甲 ?其玄机就藏在宫女右臂宽大的袖管里。宫女左手从底部持灯,右臂在上方看似是招手。实际上是导烟管,①这一结构设计,②灯烛点燃后产生的烟,③并不会直接散发到宫闱里。④而是徐徐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⑥进入宫女袖管,⑦再沿袖管导入宫女体内。⑧进与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
如何清理长信宫灯的灯灰呢?专家介绍,这盏灯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头部、身体、袖管、弧形屏板、灯盘、灯座。每部分均可简便拆解重装,这样一来, 乙 。
古人的巧思不只于此。这盏灯的灯罩是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严丝合缝地镶嵌于灯盘的凹槽之中,其中一片可左右推动,这样,灯的光照度和照射方向就可以随意调节,宛如一盏两千年前的“智能台灯”。
如今,长信宫灯依然活跃于国际舞台,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正是来源于长信宫灯!
18.与文中的“智能台灯”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B.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成员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蒿。
C.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而印的。
D.用他们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儿女饿死的同乡。
19.对材料中第五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合拢”应改为“合龙”。
B.“这样”替换成“于是”在句意和语气上没有变化。
C.“严丝合缝”不能替换为“浑然天成”。
D.“宛如”一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长信宫灯的特点。
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任意两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仿照例句,结合文本内容续写两组连贯的话,体现长信宫灯与当下的联系。
示例:长信宫灯与文创产品的对话——冰箱贴、桌摆、小夜灯,让千年巧思化作生活里的微光。
长信宫灯与科技的对话—— 。
长信宫灯与世界的对话—— 。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②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
③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来传达和传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B 4.
①“脐带”比喻鲁迅与庄子思想之间曾存在的紧密联系及这种思想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但他通过自我反思与超越,最终摆脱了其消极面。
②“自我更新”指他批判地吸收了庄子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③“脱落”象征鲁迅彻底告别了庄子的消极虚无,确立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新思想路径。 5.
①占有:鲁迅深入研究庄子思想,承认其影响,并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
②挑选:批判消极成分:如虚无主义、无为思想,在《起死》中将其“漫画化”以揭露其危害;吸收积极成分: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独立精神与西方个性主义结合,形成现代个性观。
③成为新人:鲁迅摆脱了庄子的消极虚无,主张通过实践实现价值;塑造了“中国的脊梁”,倡导实干精神,与道家消极面决裂,实现了思想的自我更新。
④鲁迅以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现代思想资源,践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
6.B 7.A 8.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面展现玮玮、绛初、碧初等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让读者清晰了解故事的全貌和人物的状态。
②以时间顺序展开,从九月上旬的清晨,到十月中旬,再到后续事件,条理清晰地推进故事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③把修改教科书、加日语课、向日本兵鞠躬等重大历史信息,嵌入包书纸、生炉子、拆信、逛北海等日常化叙事,以小见大。
④叙述语言克制而含蓄,平实而细腻,作者极少直接控诉,把民族屈辱与反抗情绪潜藏在场景、动作与对话之中,情感深敛而愈显沉重。 9.①文本一以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为背景,通过修改教科书、加日语课、向日本兵鞠躬等情节,真实反映日本侵略者对北平的文化奴役和残酷统治,展现社会的“阴雨”面。
②玮玮拒绝学日语、不愿向日本兵鞠躬,以及民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呼喊等,都体现了民众在屈辱中的经历、感受和反抗,是社会晴雨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0.DEG 11.A 12.D 13.(1)石碑铭文显眼地立在交通要道上,来往的行人都对此议论纷纷,事情于是被揭发出来。
(2)贺拔胜正好与齐神武相遇,手持长矛追赶数里,刀刃几乎要刺到他,齐神武的力气几乎用尽。 14.原因:①史家立场不同,导致记载差异。
②南北分裂,信息传递依赖传闻,易产生错误。
③史书编撰可能受政治影响,存在曲笔。
启示:①读史需谨慎,应多方考证,不可偏信一家之言。
②历史记载受时代、立场、政治等因素影响,需结合背景批判分析。
③治史者应坚持“实录”精神,避免主观臆断和曲笔讳饰。
15.C 16.①月下惊鹊无枝可栖,以“鹊飞无依”写百姓在战乱中如惊鹊般流离失所、无处安身。暗喻南宋社会动荡、山河破碎,民众失去生存依托。
②巨龙卷入风暴肆虐的江中,掀起滔天浊浪。以“风江漫波”喻战祸肆虐,百姓如陷泥泞,饱受摧残。“龙”象征南宋政权,“风江”喻元军入侵,写朝廷在乱局中无力掌控时局,反加剧动荡。
17. 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雪衣骄马何潇洒 浪迹湖山踏径斜/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18.C 19.D 20.甲:长信宫灯如何避免烟雾污染?
乙:清理灯灰就变得十分方便。 21.① 删掉逗号,修改为“这一结构设计使”。
④ 修改为“而是随着热空气的推动徐徐上升”。
⑧ 修改为“进而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 22. 烟尘通过袖管悄然收纳,环保理念跨越两千年,点亮现代绿色智慧。 从汉代宫廷到冬奥舞台,中国智慧熠熠生辉,照亮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