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学家在研究中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隋朝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打破了以往门阀世族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这种选官制度是(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辟制 D.恩荫制
2.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设盐官、铁官垄断经营这些高利润行业。这一政策( )
A.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B.解决了私营经济弊端C.抑制了私商利润水平 D.推广了铁制农具应用
3.下表为明代财政收入表,据表可知(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辆)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编自《明实录》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民本思想遭受冲击C.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4.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中记载:有事请(请示)殴(也),必以书,毋口(口头)请,毋羁请(托人代为请示)。这表明( )
A.秦朝有系统的行政文书制度B.秦朝尊崇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C.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D.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
5.北魏云冈石窟中佛陀造像兼具外来艺术风格与中原衣冠特征,北齐《北史》载“(鲜卑)勋臣习汉礼,汉人效胡服”。这些现象( )
A.实现边疆地区全面汉化B.消除民族间的军事对抗C.推动儒家思想广泛传播 D.促进民族交融深化发展
6.《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和议后,东南税收是北方地区的十倍。同时,《蚕书·序》中记载,闽浙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成为国家经济命脉。这些现象说明( )
A.水稻种植技术广泛传播B.北方完全丧失农业生产能力C.国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全国经济总量超越汉唐盛世
7.清朝开展数次地图、地志的纂修工作,如康熙时期《皇舆全览图》,包含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叙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述域外朝贡诸国。据此可知,当时( )
A.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B“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呈现C.西方地图实测技术的先进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调整
8.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遗址中出土了一枚商周时期的牙璋,与三星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牙璋在形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
A.商、周政权对贵州地区的直接统治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C.贵州与巴蜀、黄河流域广泛的交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9.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北魏道武帝仿照晋制,在平城设置社稷。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又将社稷的设置与实封爵的封授相结合,体现受封者与皇帝的臣从关系。这反映出( )
A.门阀世族势力遭到打击 B.南北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C.北魏政权与族权相合一 D.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与内化
10.有学者对清朝进行研究,认为清朝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借鉴明代制度,设督抚,理藩院统辖蒙藏地区;完成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一,并调整国家机构;新疆、台湾建省,强化边疆治理。请推测该学者的研究视角是( )
A.边疆治理 B.官僚制度 C.国家建构 D.版图变迁
11.桑弘羊等人曾上奏汉武帝,言及西域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彩)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乏”。由此可知,桑弘羊等人的意图是( )
A.全面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强化对边境军事管控C.借中央调拨保障边地供给 D.以商贸促进边境开发
12.我国学者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提出了“古国”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描述距今6000年前后的文明形态。这更新了经典理论中关于此时期“父系社会和军事民主部落联盟”的论述。这表明( )
A.多元视角影响史学研究B.时代进步决定文明形态演变C.考古研究颠覆传统理论 D.实物实证利于拓展历史认知
13.柳宗元指出,两税法使“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才能避免此现象的出现。柳氏的这一观点( )
A.认为税法的执行方式有误B.夸大了赋役不公现实影响C.未察觉制度变革根本缘由D.代表了地主阶级根本诉求
14.明清时期,佛山镇位列四大镇之一,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当地还出现了铁器制造的若干行会,如锅行、铁灶行、炒铁行、钉行、农具杂品行等,由此可见( )
A.市镇经济滋生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时期铁器产业化趋势明显
C.佛山成为全国铁器制造中心 D.铁器制造与百姓日用息息相关
15.南朝梁武帝萧衍虽崇信佛教,仍设立五经博士,命人整理并制定《五礼》;地方官员范云,任始兴内史时“修庠序之教,劝民农桑”,并制定乡约规范百姓行为,强调“孝悌力田”。这些措施( )
A.推动三教并行局面的形成B.提高了士族门阀的地位C.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形成
16.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这体现了唐宋时代( )
A.理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礼仪教养渗透世俗生活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经济发展影响服饰仪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请考生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辨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围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材料三 后世学者传承了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 赵翼《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并分析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能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
材料二:为了巩固政权、满足国用,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丁户口比其初即位时增加了近600万口,为2500万口左右;全国的耕地则增加了近140万顷,为683万顷左右。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为好转,国库充裕,存银数和存量数一增再增。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整个国家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徐洪兴《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大清王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20.【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材料二:唐代均田制规定:“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
——《唐六典·尚书户部》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到唐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A D C B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C B C B
17.(1)背景: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民间私学兴起;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
(2)变化: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3)意义: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③提供思想启示和道德规范;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社会进步。
18.(1)理由: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弊端,如秦设丞相后迅速灭亡,汉、唐、宋虽沿用丞相制度,但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威胁君主统治;明太祖希望通过废除丞相,将权力集中于朝廷,确保统治稳定。影响:积极方面,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得到空前强化,避免了丞相专权的隐患;消极方面,皇帝政务负担加重,为后续内阁制度的形成埋下伏笔,且缺乏丞相的制衡,易导致宦官专权等问题(如明中后期宦官干政),加剧政治腐败。
(2)职能变化:军机处最初仅负责 “秉庙谟商戎略”,即商议军事策略、辅佐皇帝处理军事事务。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臣仅负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无决策权,进一步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使皇权高度集中,行政效率提升,但也导致决策过于依赖皇帝个人,缺乏制约。
19.(1)表现: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或商品种类丰富);行业众多;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任答5点)
(2)原因: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政局稳定;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封建经济繁荣(或封建经济发展);国土开发;税制改革(或“摊丁入亩”的推动、或者废除人头税);隐匿人口的公开等。(任答4点)
20.变化:从秦汉的土地私有制发展到唐代的均田制。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府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税收;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