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模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兰亭集序王羲之第 一 章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作者简介——王羲之作者简介——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王羲之轶事——袒腹东床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至信,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比佳婿邪!”访之,及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伯父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袒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王羲之轶事——袒腹东床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生性爱鹅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林逋“梅妻鹤子”《山园小梅》)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文体知识——序《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跋(bá)”相当于后记。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序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兰亭集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创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任务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会集状语后置句古代民俗都形作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都高高的急流映衬把…作为酒杯排列旁边盛大名作动 饮酒,咏诗第一段流觞曲水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和风定语后置标志自然界的万物用来使…纵展使…驰骋穷尽实在值得第二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语气词互相交往时间短暂有的人“晤”,面对依靠放纵人的躯体“取”不一样静与动欣喜一时感到自得第三段兼词,“之于”等到求得连接过去所喜欢的因引起自然到,及形作名 大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兴发感慨原因符契面对叹息哀伤明白本来数作动 把…看作一样虚妄荒诞数作动 把…看作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好像一个一个即使…的原因情趣这次集会的诗文虚妄之谈第四段古代记年方式:【月、日、时】【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用于春秋战国年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汉武帝刘彻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前天干后地支。如岁在癸丑。【年号干支兼用法】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任务二:整读品味,梳理文章脉络1.诵读全文,圈画出每一部分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兰亭之会,其情可谓( )矣;兰亭之思,其情可谓( )矣;兰亭之悟,其情可谓( )矣;乐痛悲任务三:精读赏析,探究理解内涵一、寻“乐之由”1.赏读1、2段,品兰亭之乐。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记录活动事宜 具体表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环境活动天气参与人物活动感受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四美具名士相聚之乐气候宜人之乐环境优美之乐生活美好之乐饮酒作诗之乐“乐之由”?任务三:精读赏析,探究理解内涵一、寻“乐之由”①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愉)。②兰亭之乐,乐在(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自由)。③兰亭之乐,乐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闲逸)。④兰亭之乐,乐在(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雅致)。问题思考第一二段展现了文人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因此这种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也由衷地发出感叹:信可乐也。那作者这种“乐”是不是真“乐”呢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文中的两个“足以”说明非真正快乐,“视听”可见“乐”只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瞬间的、简单的,它无法使人获得持久的、永恒的快乐。王羲之的心情实则是——痛,一种深沉的痛!任务三:精读赏析,探究理解内涵二、思“痛之因”1.赏读第3段,思作者因何而痛?结合文本,你读出了哪些人生之痛?“痛”之因?俯仰一世,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之痛世事无常之痛往事不再之痛生死难测之痛岂不痛哉!痛魏晋士人的生死观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王羲之的“痛”可以归结为“死生之痛”:痛惜生命短暂、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更痛惜人生的生和死。他写此文就是规劝人们:要积极有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种简单的快乐让人们蹉跎了岁月,故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快乐是肤浅的、容易得到的,故痛;【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这种简单的快乐让人们谈玄悟道、空谈生死而不去追求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时人追求肤浅,故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种快乐不能丰盈精神的久长,故痛。任务三:精读赏析,探究理解内涵三、悟“悲之源”1.赏读第4段,感兰亭之悲作者由最初的及时之乐到人生之痛,又感生命之悲,如此步步走向沉重,作者的悲情缘何而起?悲!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探究思考: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 应该是悲痛——不仅是王羲之的悲痛,而且是那个时代的悲痛。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把寿命长短看成一样,这是庄子的思想。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许多名人、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王羲之极不认同,所以我们看出他悲痛却不悲观,而是劝解人们珍惜光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情感变化乐1-2段兰亭盛会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痛3段写人生感慨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悲4段交代作序目的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课堂小结佳誉设计体会悲欢,珍惜生命之美;感慨得失,顺应生命之变;悟透生死,直面生命之暂;思考存亡,留下生命之痕。生命思考——人的觉醒主旨归纳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与执着。一次普通的集会,王羲之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的教诲,激励我们强健精神骨骼,迎战人生风雨。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人生;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热爱生命 汪国真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再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