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答谢中书书
第三单元第12课短文二篇
山水密语:
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教学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01
02
03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古籍,总能在山水墨痕间邂逅千年前的诗意中国。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朝,推开一扇文人雅趣的窗——那里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澄明之境,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生机之美,更有一位隐士与友人以山水为笺、以情志为墨的心灵对话。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袜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人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时代环境:南北朝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精神解脱,常于书信描山绘水,表自身所好并慰友人。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文学文化常识
谢中书,即谢徽,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徽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山中宰相”的来历: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直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想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今我义达,无复其行,请同求志之业。”因号“华阳隐居”,以明其志。
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1.读一读·正字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实是欲界之仙都(d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教学过程
2.读一读·明节奏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教学过程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4.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文言文节奏划分】
教学过程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四字对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领起词要短暂拖延。
【文言文节奏划分】
教学过程
3.读一读·晓文义
(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课文,不理解的圈出,重点重点面字词。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教学过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教学过程
(2)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
【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4.梳理用法,积累字词
微专题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微专题2: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副词,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欲念)
微专题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五色交辉辉:辉映
形容词作名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奇丽景色
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景物选取:紧扣“奇美”特质,奠定抒情基调
作者精选富有视觉冲击力与生机感的自然意象,构建出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使景物本身成为情感的载体
教学过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入云”极写山峰高耸险峻,以“见底”凸显溪流澄澈透明。二者一刚一柔、一静一动,既展现自然山水的磅礴气势,又暗含作者对“刚柔并济”之美的赞叹,为全文奠定雄浑而清逸的情感基调。
1.高峰与清流的刚柔相映
教学过程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中,“五色交辉”描绘石壁在光影下的绚烂多彩,“青林翠竹”以苍翠之色凸显草木常青的生机。丰富的色彩与永恒的生命力,暗喻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对生命活力的向往。
2.色彩与生机的交织碰撞
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描写手法:多维刻画景物,层层渗透情感
通过视角转换、动静结合、时空交织等手法,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中,使情与景自然交融
教学过程
从“高峰入云”的仰视,到“清流见底”的俯视,再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的平视,多角度勾勒山川全景。如同一幅立体画卷,让读者随作者视角游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其对山水的细腻观察与深切眷恋。
1.视角与层次的立体化呈现
教学过程
静态之美:“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以静态呈现,传递出山川的静谧与永恒,暗含作者对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2.动静相生的动态抒情
教学过程
动态之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晨雾消散时猿鸟的喧闹、夕阳西下时鱼儿的跃动,以动态打破静态的沉寂,赋予山水以灵动感。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既展现自然的勃勃生机,又透露出作者对生命跃动的欣喜。
2.动静相生的动态抒情
教学过程
“四时俱备”写时间的延续(四季常青),“晓”“夕”写一日的流转,景物在时空变化中始终保持生机与美感。作者借此暗示自然之美是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而自己对这份美的欣赏亦如山水般持久,暗含与古今知音共赏的自得之情。
3.时空交织的永恒情感
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情感渗透:从景物描摹到情志升华
文章结尾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景物描写升华为对自然情怀的哲思,使“借景抒情”的主题得以深化
教学过程
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作者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比,既表达对谢灵运欣赏山水之“奇”的认同,又以“独我能懂”的自信,将对景物的描写转化为对自身审美情趣的肯定。这种“知音难觅”的感慨,实则是借山水之景抒发自己超脱世俗、孤高自赏的情怀。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知音之叹
教学过程
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泉的高洁志趣。
主题思想
语文实践活动
1.活动背景
在佛道思想交融的南朝,隐士陶弘景用94字书札构建了多维山水宇宙:时空经纬交织成桃源幻境,绚烂与素雅碰撞出哲学火花,一句"欲界仙都"暗藏狂士孤傲。当沉默的笔墨遇见千年后的我们,该如何破译这份山水密语?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3.学习内容
(1)开篇立意解密
课文内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活动内容:
分组朗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重点品味“共”字的发音力度,思考这个字如何串联古今文人?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共”字暗藏三重深意:其一,揭示历代文人雅士共通的山水审美传统;其二,暗示过往谈论多停留于表象的“色相之美”;其三,埋设悬念——陶弘景明知前人已谈山川,为何仍要再写?这恰是下文突破传统的伏笔。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3.学习内容
(2)空间构图之妙
课文内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活动内容:
闭眼想象“仰观高峰,俯察清流”的画面,讨论对仗句式带来的韵律感,探究“入云”与“见底”形成的空间张力。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此句展现五重美学特质:①四字对仗的典雅节奏;②俯仰视角的立体空间感;③高山肃穆与流水灵秀的刚柔相济;④静穆山体与动态水流的时空对话;⑤“入云”的无限之境与“见底”的有限之域构成的哲学思辨,暗含道家“有界与无界”的禅机。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3)色彩美学对照
课文内容: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活动内容:
对比朗读两句,用色彩笔绘制想象中的“五色石壁”与“翠竹长卷”,探究陶弘景为何将浓烈与淡雅并置?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这对色彩组合构成美学史上的经典对照:
“五色交辉”展现“错采镂金”的绚烂:通过“交辉”二字实现光影舞蹈(阳光折射)、冷暖碰撞(青赤黑白黄)、浓淡交织的视觉盛宴。
“青林翠竹”体现“芙蓉出水”的永恒:以单一绿色系呈现四季常青的自然本真。
这种刻意并置揭示自然的两面性:瞬息万变的光色奇观vs亘古不变的生态底色,为后文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苏轼“物与我皆无尽”的哲学思考埋下伏笔。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4)时空交响乐章
课文内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活动内容:
分角色模拟“猿鸟乱鸣”与“沉鳞竞跃”的声响效果,品味“将/欲”二字如何营造时间流动感?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这两组镜头构建双重时空维度:
① 晨景蒙胧美:“将歇”制造白雾将散未散的临界感。
② “乱鸣”以声破静:听觉的“显现”弥补视觉的“隐匿”,契合庄子“大音希声”的至美境界。猿啼鸟啭构成原始天籁,唯有静心者能捕捉。
③ 暮色辩证美:“欲颓”既写落日斜坠之态,更暗喻光明将逝的萎靡感。“竞跃”的生机勃发与“颓”的衰微形成戏剧反差。游鱼的活力跳跃在暮色中点亮生命之火。
④ 时空经纬由此交织:“高峰入云”等句构建空间轴,“四时俱备”延伸年度维度,“晓雾夕日”浓缩昼夜循环,最终编织出立体的山水桃源。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5)隐逸者宣言
课文内容: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活动内容:
辩论“欲界之仙都”的悖论表述:既称“欲界”(俗世),何谓“仙都”?思考陶弘景提及谢灵运的真实意图。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这两句暗藏三重精神密码:
① 宗教隐喻:“欲界”借用佛教三界说,将山水圣境置于俗世框架,既赞自然超脱又不避人间烟火。
② 隐士宣言:通过与谢灵运的隔空对话(“康乐以来”),标举自己作为真正知音的身份。
③ 狂士风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面追怀谢公,实则自许为当世唯一懂山水之人。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6)沉默的哲学
活动内容:
对比前文绚丽的景物描写与陶弘景的“静默”姿态:当张若虚见月问天、苏轼临江悟道时,为何陶弘景只作白描?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这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笔法蕴含三重智慧:
① 道家实践:践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描述代替议论。
② 美学留白:如《芥子园画谱》“天有云霞灿然成锦”却不着色相。
③ 生命境界:面对“岩石流光”的易逝与“翠竹常青”的永恒,选择以静默包容矛盾,成就“胸中丘壑无言”的至高境界。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7)山水知音密码
活动内容:
扮演陶弘景给谢灵运写穿越时空的回信,阐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深意。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结尾句实为山水知音的认证仪式:
① 文化基因传承:从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到陶弘景“沉鳞竞跃”,共构南朝山水美学谱系。
② 精神贵族认证:“能与其奇”的标准不在官职财富,而在心灵与山水的共振频率。
③ 孤独的骄傲:贬尽天下文士的狂语背后,是对纯粹审美共同体的渴求。
正如文末诗化结论:“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憾”,当文字成为高山流水的琴弦,这篇书札便完成了跨越千年的知音召唤。
山水密语: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将本篇课文改写为一篇白话散文,要求至少用到本节课学到的一种写景技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