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年级8月份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年级8月份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年级8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面对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今河南安阳一带)商遗民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状况以及东方未臣服的夷族部落,周王室的抉择是( )
A.神权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邮驿制
2.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B.属集体耕作方式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是小农经济的发展
3.凌家滩文化中的城市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第二区域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高约一米的祭坛。这反映出该遗址中的城市建设( )
A.取决于部落的宗教信仰B.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C.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4.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需定期朝觐天子述职,否则将受贬爵、削地甚至军事讨伐;诸侯国的部分卿士由天子直接任命。这表明西周( )
A形成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B通过制度约束维护中央权威C彻底瓦解了贵族政治基础 D确立官僚选拔的客观标准
5.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4000年的山西省兴县碧村遗址发现内外双重城墙,分布着一批以大型连间房址为核心的石砌建筑群,包括中心连间房址、护墙及其他配套功能性房址。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贫富分化的产生B.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社会复杂化显现 D.国家初始形态的具备
6.某博物馆欲举办“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展”。以下展品与解说词中的考古学文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出土于浙江,保存完好的黑色碳化稻粒——大汶口文化B.发掘于内蒙古,具有“C”造型的玉龙——红山文化
C出土于陕西,绘有人面鱼纹图案的彩陶盆——龙山文化D发现于山东,造型精美、胎壁极薄的黑陶杯——仰韶文化
7.甲骨文中“城郭”的字形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中间以“□”象征城墙的围合结构,四周或两侧用缺口代表城门通道,城门旁配有“亭”形符号表示瞭望设施。这种高度抽象化的文字创造,既保留了象形特征,又具备了符号系统性。有学者推测其创制与龙山文化相关,这是因为龙山时期( )
A.国家形态基本具备B.已有疆域边界意识C.遗址多为环壕聚落 D.筑城布局成为定式
8.周王朝热衷于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但各诸侯国未能掌握铭文刻于青铜器的技术,未能创造出自己的青铜器铭文。平王东迁后,这一状况发生极大改变。这一变化反映出东周时期( )
A.王室衰微导致技术垄断体系瓦解B.铁器牛耕推广了提升手工业水平
C.分封制崩溃引发了官僚体系变革D.民族交流交融加强推动技术交流
9.《诗经·甫田》有言:“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学者对此的解读如下:
解释一 因为收获不归属自己,所以即便田地荒芜,农夫也不愿白白地劳动耕作公田
解释二 丈夫(或儿子)行远未归,妻子(或母亲)无力耕种公田,以致田地杂草丛生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推断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家庭单位的小农模式已经普及
C.井田制度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农业生产的问题反映时代转型
10.春秋时期,齐国的田氏原本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因避乱来到齐国。经过数代人的经营,田氏通过施恩百姓、收买人心等方式,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实权,最终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国国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B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C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分封制下诸侯权力不断扩大
11.战国时期,秦国某地区原本由世袭的卿大夫统治,其封地内的赋税、军事等权力皆由卿大夫自行掌控。商鞅变法后,该地区被划分为县,由秦王直接任命县令进行治理,县令需定期向秦王汇报政务,且职位不能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中设县的举措( )
A.扩大了贵族的统治范围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使地方拥有了独立的行政权D.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
12.《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酒,田啬夫,部佐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西汉文帝时实行了“禁群饮”制度,以律令形式公布:“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秦汉时期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大力推行均输平准举措C.消除诸侯王国威胁 D.提高生产力及稳定秩序
13.《史记》载,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14.秦大将蒙恬督造了一条长约700公里的直道,动用40万人力,5年才告完成。直道经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抵九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从咸阳出发,三天即可驰抵阴山脚下。秦直道的修建旨在( )
A.方便人们的出行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促进经济的发展 D.应对北方边防压力
15.秦代数学教材《数》中记载了一道例题,大夫、不更、走马、上造、公士等不同爵位“共除米一石,今以爵衰分之,各得几可(何)?”这可用于说明,秦代( )
A.数学形成完整体系B.维持学在官府的局面C.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D.爵位制深入社会生活
16.下图分别为战国和秦朝的形势图。从战国到秦朝长城的变化( )
A.成功抵御了匈奴南下B.消除了六国反叛危险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确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请考生要求作答)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县在大一统王朝形成以及中央集权政体构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一时期的县形成了多元复合的人文地理构造,成为较为完整的地域综合体。通过县域政治地理格局的塑造,将县域政治地理延伸到所有地域,保障了大一统王朝建立在完整坚实的地理空间;通过政治地理与聚落地理的嵌合,将行政构造与自然聚落构造有机结合,保障了中央集权政体自上而下直达乡村的统一性;通过社会地理与文化地理的重构,形成县域社会同构与心理文化认同,保障了不同地域民众的王朝与国家认同。秦汉时期所造就的县域人文地理构造,为大一统文明体存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马新《秦汉县域人文地理构造与大一统国家奠基》
材料二 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从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到实施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出中国人民无穷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全民族振奋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的抗战之中。
——摘编自周俊杰《伟大抗战精神是砥砺复兴的宝贵财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为大一统文明存续与发展奠基的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族群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 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已初步形成了所有儿子不论长幼嫡庶、大致平均分配家产的诸子均分制。唐宋时期,诸子均分的原则见诸法律,明清时期已形成稳定、成熟的制度。明清时期,父母在年事已高、无力劳作时主持分家,将产业授予各房子嗣。父母主导家庭财产传递,能较为平稳地实现代际传承,维系个体农庄经营的稳定与延续。父母将家庭财产平均分配,并将各房分到的财产目录开列形成契约,即为分家书。分家书产权凭证的属性得到社会与政府的认可。清律规定,“告争家财田产,但系五年之上,并虽未及五年,验有亲族写立分书已定,出卖文约是实者,断令照旧管业,不许重分再赎,告词立案不行”。
材料二 西欧各地的继承制度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性的特征,不少地区的长子继承制较为突出。英国自11世纪就开始实行长子继承制。英国普通法规定,所有的土地均源于领主的分封。庄园则是最底层和最基础的经济单位。经过层层分封形成的各庄园,凝结了不同封建主各自享有的不同权利,其中每一方的权利均受到其他占有者、使用者的制约。长子继承制下,长子可以继承庄园产权,包括庄园主的身份、庄园不动产和领主权利—庄园主所拥有的超出庄园物权之外的身份性权利,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其余子女则几乎分不到遗产。15~16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走向瓦解,长子继承制总体上走向衰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龙登高《14—19世纪家产继承制的中西比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继承制度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继承制度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C B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D D C
17.(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将行政构造与自然聚落构造结合,保障中央集权政体的统一性;重构社会地理与文化地理,形成国家认同;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促进经济文化统一;编户齐民,加强对基层管理。
(2)措施: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并实践持久战方针;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等战役。
(3)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8.(1)措施:修建道路;设置郡县;划分不同的生产生活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2)特点:道路建设与长期抗战相结合(或道路建设服务于抗战);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政府主导;打通国际国内交通线;覆盖面广,里程较长。
作用: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利于战时物资流动;便于获得国际援助;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9.(1)新变化:周边“蛮夷”族群主动向“华夏”靠近,蛮夷地区逐渐转化为“中国”。原因:①周边地区生产进步,农业发展;②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吸引周边族群认同。
(2)表现:①人口迁移:北方人口南迁,与当地居民通婚;②生产技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技术(牛耕)传入江南;③文化融合:北方语言、风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在江南传播。历史意义:①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推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②促进民族融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文化多元发展。
20.(1)不同:古代中国继承制度历史悠久,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西欧维承制度多样化、复杂性;古代中国实行诸子均分制,西欧实行以长子继承制为主的继承制度;古代中国诸子主要继承家庭财产,西欧长子除继承财产外,还包括身份性权利。
(2)原因:古代中国:个体农耕经济的长期存在;国家稳定小农经济、维系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世纪西欧:庄园产权的不可分割性;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延续家族地位、荣誉的需要;战争频繁,稳固庄园实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