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新版】8上第二章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教新版】8上第二章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驱动法、读图分析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目标:
1.在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对比中国的降水量分布图,结合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归纳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地图,说明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体会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6.了解河流水能开发评价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分析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2.归纳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三江并流是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千米,与大致平行的高黎贡山、怒山、云岭、雪山,共同形成举世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澜沧江与金沙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为66千米,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千米。2003年,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请说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的地形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会形成“三江并流”这一奇特的地理景观?
(展示PPT课件)
一、外流区为主
(一)我国的主要河流
自主学习:读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2.上述河流中,哪些位于外流区,哪些位于内流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都注入了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都注入了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了北冰洋,以上河流的共同点是都最终流入了海洋,我们把这些河流叫作外流河,流经的地区我们称为外流区。塔里木河最终并没有注入海洋,我们把这些河流叫作内流河,流经的地区我们称为内流区。
出示中国的内流区与外流区分布图,讲述内流区和外流区的面积比重,径流量的差距,说明我国是以外流区为主的。
过渡:那么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它们的分布又有什么特征呢?
(二)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1.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山脉
活动:出示我国山脉分布图,对比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让同学们回答。
2.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与降水量的关系
对比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与哪一条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3.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出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对比“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图,总结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外流河分布在季风区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内流河分布在非季风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三)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人们通常将河流流量、流速、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等,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1.夏季风与汛期
出示我国夏季风进退示意图,对比我国松花江、黄河、长江、西江逐月流量图,让学生分析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河流水量、水位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我国外流河的主要水源,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形成枯水期。
2.降水与流量
根据夏季风的进退,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大,北方则相反。故南方河流流量大,北方河流流量小。这一点通过阅读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图也能看出来。
3.气温与结冰期
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我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分析秦岭—淮河线两侧的河流冰期状况。
4.植被与含沙量
出示“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说出我国植被的分布,分析秦岭—淮河线两侧的河流含沙量状况。
总结:如何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
(二)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塔里木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
2.塔里木河的汛期出现在何时?为什么?
3.从地图上看,内流河的有些河段往往用虚线表示,为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流量小,冬季会出现断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二、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一)长江概况
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长江概况
活动:长江的源头及其流入的海洋分布是什么?长江流经哪些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读图寻找答案。(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经过的省区有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
2.为何称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
阅读课文,从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等方面去总结
3.长江干流各河段的名称
通过课件展示图片了解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宜宾段的位置以及分段特征。(从青海省的玉树到源头的这段被称为通天河,也就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居所。从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的长江河段称为金沙江,这也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在地。在金沙江这一段,著名的景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峡——虎跳峡。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段常被称为“川江”)
4.长江主要支流及湖泊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鄱阳湖、洞庭湖等(读图观察支流的名称、位置)
(二)分析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1.长江各段分界点
宜昌(湖北)、湖口(江西)
2.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复习:如何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修建水利工程
(以三峡水利工程为例)
中游:多支流,多湖泊,多曲流——航运,灌溉
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航运发达,黄金水道
(延伸思考:长江对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长江洪水的治理
1.自然原因: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流域内降水充沛,暴雨时,干支流同时涨水;中游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人为原因:上中游湖泊面积减小,森林草地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2.治理办法:上中游修建防护林,退耕还湖,疏通河道,裁弯取直,合理放牧,退耕还草等
三、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一)识黄河概况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结合“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任务。
(1)在描图纸上描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
(2)在图中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分界线,并标注在描图纸上。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4)结合地图册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课本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3.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二)颂黄河奉献
1.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2.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有“塞外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大屏幕上显示《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却付诸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灌溉面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三)忧黄河危害
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后,可自由发言。学生的发言可能丰富多样,有的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处理,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得出以下几大忧患。[板书]
黄河水患地上悬河饱含泥沙断流凌汛
(1)思考:黄河水灾主要发生在哪个河段上?这一河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探究下游地上悬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为什么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造成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3)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人为原因:毁林毁草,植被破坏
(4)思考:下游为什么会出现断流呢?
总结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四)治黄河忧患
拯救黄河母亲刻不容缓!圆梦计划,我们作为黄河母亲的子女,该如何解决“母亲河”的辛酸,治理好黄河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课件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呈现如下治理措施:
1.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泻。
2.在中、上游河段兴修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和减轻下游泥沙淤积。
3.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认识了长江的河流概况,重点分析了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式,总结了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并且归纳了长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针对措施。
我们从识黄河概况、颂黄河奉献、忧黄河危害、治黄河忧患四个方面学习了有关黄河的知识。历史上的黄河是一条水患严重的河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常发生决口泛滥以致改道的严重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的大规模治理,除了在上中游广泛进行水土保持外,还建成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在下游加固堤坝,对水沙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改变了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