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望海潮——柳永扬州慢——姜夔赏东南风光 叹升平离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到底有多美?词按字数分为小令 ——(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长调 ——(91字以上)按段可分为单调 —— 一片(阕)双调 —— 两片(阕)三叠 —— 三片四叠 —— 四片词的基本常识任务一:知人论世柳永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如鱼水·帝里疏散》仕途坎坷的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参加科举,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仕途坎坷的柳永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仕途坎坷的柳永柳永最终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吊柳七”或“吊柳会”。仕途坎坷的柳永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首创词牌100多个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慢词之祖,婉约之宗北宋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苏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柳永婉约派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情长”—— 柳 永“别恨”—— 晏 殊“愁宗”—— 李 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 作 背 景为了与正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相见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文化名城杭州临安、钱塘、武林、杭城,以“东南名郡”著称于世。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扬州风光二十四桥明月夜姜夔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柳永写作背景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解文题“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别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邗(hán)、南兖(yǎn)州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扬 州 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 夔任务二:诵读感知,品味情感初读——感知城市特点。感情基调是什么?从词中找出直接点明情感的词语。整体感知:《望海潮》与《扬州慢》繁华初读:《望海潮》与 《扬州慢》杭州扬州萧条愉悦悲叹沉痛夸废细读:《望海潮》繁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共赏钱塘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细读:《望海潮》繁华体现在哪些方面?《望海潮》杭州叹繁(喜)华自然景观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政治清明手法:铺叙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1、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扬州慢》总结小序写作时间所见所闻作者感受写作缘由他人评价淳熙丙申至日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何谓“黍离之悲”?黍、稷:两种农作物;离离:禾苗成行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的样子;摇摇:形容心神不安。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的是什么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迈,谓我心忧;不知我迈,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迈,谓我心忧;不知我迈,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迈,谓我心忧;不知我迈,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何谓“黍离之悲”?《黍离》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诗作写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黍离之悲”:指家国残破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和今昔之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本词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围绕“空城”作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红药"意象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望海潮》杭州叹繁(喜)华自然景观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政治清明手法:铺叙今:一片衰颓《扬州慢》扬州昔:繁华富足感今(悲)昔手法:对比、引用、用典品读主题差异赞叹杭州盛世繁华 希望得到友人孙何的举荐 悲叹今曰荒凉,追忆昔曰繁华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望海潮》杭州《扬州慢》扬州任务三:重点手法赏析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点染”艺术《望海潮》“点染”艺术“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点染”艺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染点染合作探究:分析《扬州慢》中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用典典 故出 处作 用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①表达对杜牧的崇拜之情;②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③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寄寓其山河破碎的哀思。对比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句写昔日的繁华,后句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一盛一衰,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昔人比今人,以历史上杜牧的风流俊赏对比想象中杜牧重游的诧异和无奈;表达作者的沉痛悲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昔盛今衰对比鲜明,悲慨之情溢于言表。拟人(移情于物)①“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通感①“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吹寒,用触觉写听觉,表现角声的悲凄。“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却借通感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渲染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悲怆之情、“黍离”之悲。情景交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情景交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虽无声,但人事已非,作者借月景,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情景交融)“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以景结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虚:①神仙鬼怪世界与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已逝之境。(回顾过往)③想象未来之境。(遥想未来)实:眼前所见所闻。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虚写扬州昔日的繁华,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想象即使风流俊赏的杜牧重游此时的扬州定是诧异和无奈,恐怕也不会再有兴致去抒写儿女情长了,再也无法写出这种情意绵绵的佳句了,同时又借助对现实情景的抒写,也有力地承载了词人“黍离之悲”的沉痛悲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虚写杜牧诗句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实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慨叹昔盛今衰。任务四:思辨探究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盛世的赞美与歌颂。《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祸的黍离之悲。“情感表达”与“城市记忆”《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 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你怎么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