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六周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单选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贵州高原上迄今尚未发现可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遗存更多属于山地洞穴类型,使用陶器甚少,延续或保留了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石制品,保持着采集、渔猎的广泛性及旧石器时代生活的惯性。这表明贵州石器时代( )A.与周边地区联系较少B.具有丰富的生存资料C.出现稳固的定居生活 D.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2.《礼记·礼运》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大夫置侧,士有贰宗,皆有等秩。”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主要是( )①内外服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西周中后期,周厉王因推行“专利”政策、压制舆论,引发国人暴动被驱逐。随后,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国政,维持了十余年的稳定统治,史称“共和行政”。这一事例可以佐证西周( )A.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B.政治蕴含原始民主传统C.分封制促进地方自治 D.宗法等级秩序完全崩溃4.据考证,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姓氏可考者65位。图1和图2是商代和西周同、异姓公卿比例图, 由此可知( )A.商周时期存在原始的民主传统 B.西周政治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西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 D.军功爵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官制5.考古发现,北京人遗址中仅见少量粗糙的打制石器,且多与动物骨骼共存;而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玉器及陶器,还发现了规整的窖穴和村落遗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生产工具的种类日益丰富 B.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C.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减弱 D.社会组织形式实现根本变革6.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年)出土的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年)发现的玉鹰、玉人,其造型与纹饰均被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礼器继承;陶寺遗址发掘出的玉器融合了红山玉器与良渚玉琮元素。这些可用于说明( )A.早期王朝审美标准趋同B.军事征服带动文化传播C.原始宗教影响范围广泛 D.礼制符号实现接续传承7.西周时期,某诸侯接到周天子的命令:“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汝当遵先王之制,定期朝觐,贡献方物,率师随王出征。”这一情境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应履行的义务是( )A.世袭统治封地,拥有独立主权 B.拥戴周王为天下共主,服从王室调遣C.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分配政治权力 D.在自己的封国内建立完备的官僚体系8.《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史记·夏本纪》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据此可推断( )A.禹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 B.启的贤能远超于益的贤能C.世袭制利于国家社会稳定 D.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9.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磨制石器、碳化粟粒,以及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和彩陶盆等文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该遗址所处的新石器时代具有的特征是( )A.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B.尚未出现原始手工业C已进入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D.金属工具开始广泛使用10.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城址分布广泛,其中黄河流域约40处,长江流域约18处,辽河流域近80处,其他区域零星分布。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中原文明辐射范围广阔B.早期文明呈现多中心格局C.游牧与农耕文明长期对峙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水平11.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考古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草鞋山遗址。遗址内出土了碳化稻谷、陶器、玉器等文物,并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墓葬群,其中部分墓葬随葬品丰富,而另一些则较为简陋。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A.原始农业已经产生B.社会贫富分化出现C.早期国家形态形成 D.手工业技术领先全国12.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个人手里拿一块用来记录的板,两只脚叉开站着”,指负责记录事情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指事 C.形声 D.假借13.西周时期,贵族阶层垄断青铜原料与铸造技术,所制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宴飨等重要场合,且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礼器规格、数量严格受限,不可僭越。这一现象主要说明青铜器( )A.见证商周青铜文明的繁荣 B.反映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C.维护西周等级秩序的工具 D.展现古人高超的审美追求14.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都邑范围内的反山墓中,发现良渚文化墓葬11座。墓中随葬品以玉器为主,玉器一共3072件,种类包括标识宗教权力的琮、璧、三叉形器、锥形器、冠状器和璜等,还有标志王权和军权的钺,以及嵌玉漆器和象牙权杖等。这反映了良渚文化( )A.玉器是主要手工业部门B.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C.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D.墓葬等级分化十分明显15.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各地普遍出现规模较大、规划完备的定居村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辽河流域的兴隆洼遗址。兴隆洼遗址为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百余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规划有序。据此可知兴隆洼群落( )A.社会成员阶级分化明显B.原始稻作农业逐步萌发C.具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 D.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16.考古工作者在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墓葬群共800余座,其中特大型墓葬仅占0.8%,随葬品包含精美玉器、象牙器和彩绘陶器;中型墓葬约11%,配有少量玉制工具;小型墓葬占88%,仅见粗陶器。特大型墓中出土的兽面纹玉琮与玉钺组合尤为特殊。据此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中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请考生要求作答)17.【古代的区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在定期泛滥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发展出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城市文明。其神庙经济催生了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法典中三分之一的条款涉及水利纠纷。”——摘编自《古代近东文明史》材料二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遗址出土的标准化砖块、排水系统与统一度量衡的砝码,表明该文明已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体系。但其文字至今未破译,且缺乏明确的宗教建筑遗存。”——引自《失落的文明:古印度》材料三 “殷墟甲骨文记载的‘贞(占卜)雨“贞旱’条目占比超过40%,商王通过青铜器祭祀山川神灵,青铜礼器形制与中原黄土地貌的粘土资源分布高度关联。”——据《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整理材料四 “玛雅文明在缺乏大型牲畜与金属工具的条件下,依托热带雨林环境发展出刀耕火种农业,其金字塔阶梯状结构与雨季降水规律相符,天文历法精确度达到365.2420天。”——摘录自《美洲古代文明研究》(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古代区域文化形成的共同关键因素,并结合具体文明说明其表现。(2)比较材料二(印度河文明)与材料四(玛雅文明)在应对环境挑战时的策略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18.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历史材料,并以此作出解释与评价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启继位”的历史记载;不同古籍中存在明显差异。禹荐益于天……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引自《孟子·万章上》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引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材料二 根据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从1942—1945年的三年多时间中,中国先后投入兵力总计约40万人,伤亡约14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之后撤回国内。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摘自寇琳琳《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韩非子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结合所学,指出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历史演进。(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19.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历史这一事实。工程把对反映各地区文明化进程重要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作为工程最关键的环节,组织精兵强将,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的近50处遗址有计划地、持续地开展区域调查和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揭示出距今5500年至距今4000年间,中华大地不同区域文明的演进,并最终汇聚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道路。——摘编自王巍《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与启示》材料二 中华农业文明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外来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据《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统计,汉代栽培蔬菜21种,清代增至176种,其中有不少新增作物来自美洲(如南瓜、辣椒、番茄、洋葱等蔬菜,菠萝、番木瓜、番荔枝等果树)。原产印度河流域的亚洲棉汉代传入,宋代普及至长江、黄河流域,13世纪取代麻成为我国主要衣被原料;19世纪末,美洲陆地棉因高产优质被引入,仅仅几十年就对中国亚洲棉产生了重大冲击。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因其耐旱耐贫瘠特性广泛种植;花生、烟草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也发展迅速。——摘编自王思明《外来作物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证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和连续性,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并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进外来作物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有大规模水利设施。城中有大型宫殿式建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古城周围分布着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王陵区大墓,出土的随葬玉器多达600多件,其中有用以沟通天地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距今约5000年,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走向兴盛。乌鲁克城建有9千米长的城墙,城内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拥有众多宏大的神庙。该城的贵族区出土了青铜器、印章等象征权力的器物,平民区仅见粗陶等生活用具。——摘编自韩建业《早期中华与西亚、埃及文明化进程比较》等(1)根据材料,分析良渚文化与乌鲁克文化的共同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西亚早期文明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B B D B D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C B C D17.(1)关键因素:地理环境制约: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泛滥催生水利法制(材料一),商朝黄土地貌影响青铜器原料选择(材料三)。资源利用方式:玛雅雨林环境发展刀耕火种(材料四),印度河流域黏土资源推动砖砌城市建设(材料二)(考生能答的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社会组织需求:哈拉帕标准化管理反映集权体系(材料二),殷商占卜活动强化王权合法性(材料三)。(2)策略差异对比:印度河文明:通过工程技术与制度管理应对环境(排水系统/度量衡);玛雅文明:依靠生态适应与天文观测协调人地关系(刀耕火种/历法);成因分析:地理条件:印度河定期泛滥需人工调控vs玛雅雨林生态脆弱需循环耕作;技术路径:印度河流域黏土资源促进建筑技术vs玛雅缺乏金属工具转向天文观测。18.(1)说法:孟子:强调启因继承禹的贤德,得到百姓拥戴;韩非子:强调启及党羽发动政变,武力夺位。演进:原始禅让制遭到破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目的:保障滇缅公路通畅和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作用:确保援华物资运输道路的畅通;与盟军配合,牵制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扩张力量,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19.(1)真实性:良渚古城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水利系统和祭坛,表明当时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能力;大量精美的玉琮、玉璧等礼器,反映了早期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墓葬中随葬品的差异,显示了明显的社会分层。陶寺城址面积巨大,具有宫殿区、居住区和墓葬区,表明早期国家雏形出现;发现了可能与天文历法相关的观测设施,体现了一定的科技水平;出土的彩绘陶器、铜器等,反映了早期礼仪制度。连续性:从良渚文化的玉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礼制文化和艺术风格一脉相承;早期文字符号到甲骨文的演变,体现了文字的连续性;从良渚、陶寺等遗址的社会分层,到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和仰韶文化的粟作农业,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经济基础。(2)丰富了饮食结构;增加了粮食供给;推动衣被原料革新;缓解人地矛盾,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促进农业商品化,增加农民收入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1)共同特征:位于大河流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与手工业有一定发展;出现大型工程;社会阶级分化,出现公共权力;重视祭祀。(2)原因:适宜的自然环境;早期农业的出现与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早期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