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第一课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仰望。而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衰乐、七情六欲。本文作者萧红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敏锐捕捉到了我们眼中的伟人”——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富有灵性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理解关键语句,体味字里行间的深情作者链接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哈尔滨呼兰区)人,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发表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并因此蜚声文坛。其代表作有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重点字词薪金( ) 校对( ) 悠然( )吩咐( ) 疙瘩( ) 咳嗽( )调羹( ) 舀( ) 揩( )碟( ) 深恶痛绝( )xīnjiàoyōufēn fùgē daké souyǎogēngkāidiéwù舀( ) 揩( ) 碟( ) 捆( )咳嗽( ) 调羹( ) 绞肉( )薪金( ) 校对( ) 草率( )悠然 吩咐 抹杀( ) 疙瘩( )不以为然yǎokāikǔnxīnjiàoshuàimǒɡē dɑjiǎodiéké souɡēnɡ重点字词词义解读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展然:(心情)舒展的样子。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济:不好;不顶用。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各片段的序号,朗读时在能够概括片段内容的词语或句子下面画横线。① 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 ) ② 鲁迅走路很轻捷( )③ 在鲁迅家里做客人( )详写 ④鲁迅和我”开玩笑( )⑤ 梅雨季天晴时见鲁迅( ) ⑥鲁迅读青年的来信( )⑦鲁迅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稿( ) ⑧许先生是忙的( )⑨夜里去看电影( ) ⑩鲁迅先生的休息( ) 鲁迅待客和工作( )详写 “吃鱼丸”一事( ) 鲁迅认真包书( ) 鲁迅带病工作( )详写① 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1) ② 鲁迅走路很轻捷(2)③ 在鲁迅家里做客人(3-13)详写 ④鲁迅和我”开玩笑(14-17)⑤ 梅雨季天晴时见鲁迅(18-23) ⑥鲁迅读青年的来信(24-26)⑦鲁迅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稿(27-30) ⑧许先生是忙的(31-34)⑨夜里去看电影(35-40) ⑩鲁迅先生的休息(41-42) 鲁迅待客和工作(43-54)详写 “吃鱼丸”一事(55-60) 鲁迅认真包书(61-63) 鲁迅带病工作(64-67)详写整体感知2.根据以上圈点勾画,概括课文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方面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工作习惯、待友待客、与青年们交往、日常琐事等3.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项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竖起的头发,吸着烟斗,面严肃冷峻,似乎对一切人或事都怀有种忧虑或敌意,这就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那么,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细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写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为什么第一片段单单选择从笑声写起?“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笑声写起,既表现了鲁迅先生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又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的豁达爽朗。合作探究问题2:第二片段中的鲁迅先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运用动作描写,“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先生走路轻捷的姿态,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办事迅速、干练的性格特点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合作探究问题3:在课文第三片段中,许先生送“我”回家时,鲁迅先生的两次嘱咐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体现了鲁迅先生待人的热诚大方和细心周到问题4:在课文的第四片段中,明明鲁迅这几天常见到作者,但他却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鲁迅为什么这样说?这是鲁迅在开玩笑,表现了鲁迅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合作探究问题5:第五片段中“天晴了,太阳出来啦”有何深刻的含义?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天气放晴,另一方面暗含着作者、鲁迅夫妇对光明和新生活的向往课后拓展课后拓展课后拓展检测小结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1.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起来。2.周先生转身坐在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1.神态描写。写鲁迅先生笑得畅快,表现了他真诚、开明、乐观的个性。2.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鲁迅先生和“我”开玩笑,表现了他的亲切和蔼、平易近人。3.神态描写。写鲁迅先生被阳光和“我”的快乐感染会心而笑,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和蔼和对光明的向往。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本文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方面。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工作习惯、待友待客、与青年们交往、日常琐事自主探究1.思考:作者刻画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1)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2)干脆利落、果敢(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无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3)对妻子充满尊重与爱意(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4)关心、爱护青年(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5)淡泊名利(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桌子,或做什么的)。(6)关爱他人、谦逊有礼(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定让我们坐)。(7)珍惜时间、勤劳工作(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8)严谨、细致、认真(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自主探究2.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严谨认真、工作忘我、无私奉献的人。他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净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一)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鲁迅个性、情趣、魅力、气质等的细节描写,并进行赏析批注,体味人物情感和人物精神;同时体会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感人细节(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2)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无前的性格特点。(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附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待人的热诚与周到。(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品读赏析(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场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信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8)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他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品读赏析(二)探究写法。合作探究讨论一: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此文后,很不屑地评价:“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成为了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为什么?文章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情,善用细节等生活项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衰、乐的“凡人”。一改人们心目中的深、沉重、严厉、尖锐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作者也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入了对琐事的叙述中,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合作探究讨论二:本文除写鲁迅,还写了其他什么人?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还写了“我”、海婴、许广平。写他们是从侧面衬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反映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刚毅。合作探究讨论三: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记”是流水账,你如何理解?(1)文章围绕鲁迅的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来写,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2)文章采用取“凡人”琐事来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3)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高尚人格。(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小结在困顿岁月里的萧红,曾经常出入于鲁迅家中。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萧红一生中少有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因此,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有深沉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于她而言,鲁迅不只是她文学上的引路人,更是她精神上的良师诤友。作者在对平凡的生活小事的记叙中,寄寓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拓展延伸讨论:初识萧红,你认为她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一)初识萧红——幸运与不幸萧红的不幸: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后被萧军抛弃,又与端木蕻良结婚。抗战爆发后,上海论陷,端木蕻良离开萧红,萧红独自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萧红的幸运: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鲁迅说过:“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俯首甘为子牛”,抱病为她修改书稿,亲自写序,推荐出版《生死场》。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补充: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驱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等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以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女作家。”拓展延伸民国才女萧红饱受爱情的创伤,命运多舛,幸运的是她获得了鲁迅的帮助和爱护。那么萧红所认识的鲁迅和你所认知的鲁迅一样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以前的认知,想想鲁迅在自己心日中的形象,说一说:鲁迅是伟人,还是凡人?(二)话说鲁迅——伟大与平凡萧红以细腻的文笔,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多个侧面。鲁迅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这篇文章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堪称经典之作,是敬献在鲁迅墓前永不调零的花环。课后拓展课后拓展课后拓展检测小结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①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②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了一二下就算了事。③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国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动。④饺子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⑤以后我们又做过非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上举着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⑥ 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自美”胃药丸一二粒。1.怎样理解第①段画横线句子。无论什么天气,作者几乎每天都到鲁迅先生家里去,通过这一细节,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以及对青年人的热情诚、关心帮助,也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信赖。2.第②段中,写鲁迅先生“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什么言外之意?一语双关,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3.文段中为什么要写海婴?写海婴活泼好动、充满童心童趣的举动,和包饺子的画面构成一幅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画面,侧面衬托鲁迅先生对家人的关爱、家庭的和睦。4.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鲁迅先生想继续吃荷叶饼但又要征求夫人同意的情态,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夫人的尊重与爱意,还有对“我”的体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