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3张PPT)天下文章出四川。青莲诗,相如赋,东坡词,此三者独步天下。蜀道虽难,但蜀地的雄山奇水却是孕育无数文化名人的灵秀沃土。武侯祠,杜甫草堂则在不断变换的时光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仙和诗圣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和《蜀相》。学习目标整体感知两首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的不同风格;体会两首诗传达出来的不同情感。目 录01盛唐双峰02诵读感知03文本赏析04对比阅读盛唐双峰PART 0101盛唐双峰唐代是诗歌盛世,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以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后人经常以“李杜”并称。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两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一条蜀道,高险凶,可叹可惧可忧,彰李白豪放飘逸,张浪漫主义之风;一位蜀相,忠义诚,可羡可敬可惜,显杜甫沉郁顿挫,扬现实主义之格。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01盛唐双峰01盛唐双峰李白杜甫潇洒于盛世抑郁于破败背景渊源上的时空不同亲历了大唐盛世,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版图不断扩张,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氛围使诗坛呈现出一派昂扬积极的风气。面对国家的强大繁荣,李白的乐观豪迈、自信奋发及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自然油然而生。大唐盛世早已步入尾端,国家内外危机四伏,朝堂腐朽没落,战事频频失利。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代中,杜甫颠沛流离。尤其在不得志的个人境遇与强烈想要忠君报国思想的矛盾之下,更是沉郁悲观。01盛唐双峰李白杜甫巴蜀富二代没落官三代背景渊源上的时空不同深受父亲开放包容自信乐观精神和蜀中任侠之风的熏陶,李白既有传统文人墨客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理想,又有着豁达开朗的独特性格。出身于没落的传统士大夫家庭,复兴家族昔日荣耀的使命感,塑造了他谦虚谨慎、忧国忧民的内向型性格。一金够普通人家一家五口两年生活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01盛唐双峰李白杜甫游走于山水流浪于底层背景渊源上的时空不同出游远走于大好河山之间综其一生,他游历过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他的才情又吸引大批粉丝,其中就有他的两位妻子(结发妻子是宰相许圉yǔ师的孙女,第二任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超级粉丝魏万请求整理李白的诗文。杜甫一生坎坷,虽早年轻松漫游,但二十多岁之后,便落第不中,有时奔赴于各地小官,有时在社会底层饱尝民间疾苦,安史之乱甚至跟随肃宗奔逃,后几经坎坷,在百姓中生存流浪,晚景凄凉。01盛唐双峰李白杜甫诗歌创作上的思想内涵不同道家、侠义与理想儒家、规矩与现实流淌在骨子里的道家思想,引导着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实现与自然的融合,与自我的和解。坎坷中的李白,正是以道家或道教思想为武器,寄情于诗歌,笑看人生的风起云涌。良好的家风以及祖辈们奉若神明的儒家思想,给孤单寂寞中的少年杜甫以心灵的支撑。成年后的杜甫,无论是并不顺利的科考之路,还是安史乱中迫不得已的流离失所,亦或是漫漫人生历程中泣血而成的关心民生疾苦的动人诗篇,都是儒家思想推动下步履蹒跚的拯救民生疾苦的艰难探索。01盛唐双峰李白杜甫诗歌创作上的思想内涵不同道家、侠义与理想儒家、规矩与现实流淌在骨子里的道家思想,引导着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实现与自然的融合,与自我的和解。坎坷中的李白,正是以道家或道教思想为武器,寄情于诗歌,笑看人生的风起云涌。良好的家风以及祖辈们奉若神明的儒家思想,给孤单寂寞中的少年杜甫以心灵的支撑。成年后的杜甫,无论是并不顺利的科考之路,还是安史乱中迫不得已的流离失所,亦或是漫漫人生历程中泣血而成的关心民生疾苦的动人诗篇,都是儒家思想推动下步履蹒跚的拯救民生疾苦的艰难探索。01盛唐双峰李白杜甫诗歌表达上的风格与技巧不同对外界发泄式抒情倾向于内心的表达其人自信乐观,其诗洒脱奔放。他的自我理想主义更愿意将人带入一种他所创作的浪漫的精神世界。诗句明快、自然,方式夸张离奇。诗句沉郁委婉,方式倾向于直接白描。感情更加细腻、气质更为内敛。杜甫的律诗造诣深厚,组诗更是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诗句连贯畅达,感情表达流畅自然。01盛唐双峰如果说安史之乱前的李白,其高昂进取的精神彰显了时代的特色,那么安史之乱后的李白,其豪迈奔放的精神特质,则迎合了许多文人维护身上残存的最后那点自尊的需要。李白纵观杜甫的一千多首诗,苦难是其永恒的主题与情感。虽然这样的苦是整个时代的苦,是数千万普通民众的苦,但这样的苦,却是以杜甫的个人际遇为出口而爆发出来的。杜甫的身上,承受的不仅是自己的苦难,更多的是民众的苦,天下的难。杜甫01盛唐双峰李白杜甫相差11岁的交集名扬天下风华正茂一次相遇两次相约三次会面公元744年夏天东都洛阳被唐玄宗明面上“赐金放还”,实则撵出长安的李白,一边高唱着“安能垂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边失望的来到了洛阳。前半生过得极其不顺的杜甫,在写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愿不久后,也困守在了洛阳。时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两人一见如故,约定秋叶黄天之时,同游梁宋之地。两人抒怀遣兴,借古评今,评文论诗,心怀家国,纵谈天下大势,一起度过了美好愉快的时光,于秋冬之际分别。两人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同年冬天,再次离别,自此,迫于战争、生计,再未曾相见。公元744年秋天开封公元745年秋天衮州01盛唐双峰两人结识后,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杜甫十分关注李白的行踪和动向,尤为关注李白的命运,他有十五首精彩的诗作写给李白,表现了最为真挚而又动人的情谊。诗人闻一多对这次相遇如此评价:“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作为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三次会面可以说是历史难得的名场面。《赠李白》(其一)、《赠李白》(其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不见》、《昔游》、《遣怀》。高度赞赏李白的诗歌天才表达对好朋友的深情怀念为李白的行踪和命运而担忧为李白的不被重用而愤愤不平回忆二人交往共享的美好时光01盛唐双峰李白当时已经名扬海内,在某种程度上,李白可以说是杜甫的一个偶像,无论是无与伦比的才情还是游戏人生的超然态度,李白带给杜甫的震憾,足以影响他的一生。天宝三年杜甫初见李白,李白已是“冠盖满京华”了。此时李白已经四十四岁,正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而杜甫却没有什么名气,李白虽名动天下,却不因杜甫无名而轻侮。所以他把李白引为自己的知己和兄弟,在诗中付出那么真挚的兄弟情谊。天天与偶像共同游乐的生活,显然是让人值得反复回忆的。尤其在后来漂泊的岁月,杜甫通过回忆不断重复当年的欢乐,所以李白的频繁入梦,就显得很自然了。《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一改李白长期以往的浪漫主义,平淡而又悲惋,可以说尽显了两人真实而又真挚的友情。01盛唐双峰诵读感知PART 0202诵读感知标注生词字音简要划分节奏体会情感变化(标注重读)诵读感悟噫吁嚱 鱼凫石栈 猿猱扪参 咨嗟巉岩 飞湍喧豗 砯崖万壑 峥嵘崔嵬 吮血膺(yī xū xī)(zhàn)(mén shēn)(chán)(huī)(hè)(cuī wéi)(náo)(tuān)(zī jiē)(pīng)(zhēng róng)(yīng)(shǔn)(fú)明确字音文本赏析PART 03(二)写作背景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03文本赏析——《蜀道难》《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并非只有安禄山史思明之流。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蜀道难》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蜀道难》《蜀道难》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蜀道难》在诗中三次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蜀道艰难,比上青天还难《蜀道难》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 叹蜀 道 之 高语气词连用,强调蜀道之高一叹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从开山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出蜀道的高峻引用神话传说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问题探究:诗人在一段分为几层叙述?明确:一、总写蜀道之难;二、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三、蜀道的高危。问题探究: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②想象夸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④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整体概括蜀道险峻看听景物凄清二叹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借景抒情互文、拟人视听结合夸张、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山水险恶看听强调蜀道的高险和可畏,告诫行路之人拟人二 叹蜀 道 之 险《蜀道难》三 叹蜀 中 战 祸 之 烈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战略要隘世道险恶从地形险要、社会现实环境险恶的角度写出居留之难三叹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问题探究:全诗最后一段写蜀道险要的背后是否有言外之意 明确:“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互文、夸张、双关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蜀道的艰难人生的艰难对国事的担忧难1.高难行蜀道的来历2.险可畏3.祸可悲蜀道的高峻蜀道上景物凄清蜀道上山水险恶开辟之难(自古难行)地势险要社会险恶治理之难(早还家)总写蜀道之难渡越之难(自古可畏)02《蜀道难》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作特色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02《蜀道难》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激情的浪漫主义“噫吁嚱,危乎高哉”以感情强烈的短句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对称句式从正面描写蜀道的险峻高危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把峥嵘、险峻、高入天际的蜀道做了艺术的描绘,让我们领略到富有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格。成诗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蜀相》《蜀相》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上联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艾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下联诸葛亮一生的功绩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蜀相》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艾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八卦阵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使他心服口服,不再为敌刘备打刘表占领四川联合东吴抗拒北面的曹操一是指诸葛亮的八卦之术; 其二是指诸葛亮借东风。孙刘联合抗拒曹操火烧赤壁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蜀相》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ǎi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上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sēnyīnxīnjīn七言律诗的基本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ǎihǎo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汉时成都织锦有名,设锦官于此,故名。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映:遮蔽空:徒然,白白地。频烦:多次烦劳咨询计:指刘备为统一天下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开:开创济:扶助出师:出兵长:长久地诵读诗歌,疏通诗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不称“蜀相”,亲切①有目的的专程来访;②对诸葛亮的钦慕;③访庙吊古的急切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①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②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③带有象征意味,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蜀相》《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从外到内由远至近有色有声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空自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白白地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乐景衬哀情英雄长逝、遗迹仍在,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武侯庙,在府西北而立,今为乘烟观。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颔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炼字题答题步骤①释词义;②绘图景。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③明手法;④析作用(感情)。(1)“自”独自的意思,“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释词义)(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独自成为春色,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啼鸣。本是一派春光融融之景,却因诗人崇敬诸葛亮将草色莺声的美好春景抹倒。(绘图景)(3)诗人运用了反衬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明手法)(4)一“自”一“空”,反衬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作用)。炼字题《蜀相》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帮助先主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后主刘禅匡济艰危频繁表现了刘备求贤如渴侧面反映诸葛亮才干出众①诸葛亮的雄才大略②建立并巩固西蜀政权的艰难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字字千钧,饱含深情,推崇其匡时雄略,赞扬其报国忠忱,这也是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志士仁人也包括不得志的诗人自己对其献身精神的景仰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英雄泪包含几层情感?《蜀相》诸葛亮 杜甫时代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 战争不断才情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志向 北定中原,匡扶汉室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境遇 得遇明主,白帝托孤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借古抒怀杜甫这英雄泪饱含几层深情?惋惜之情哀叹之情希冀之情对诸葛亮功业未竟,壮志未酬的惋惜。对自己身世漂浮,屡不得志,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哀叹。通过表达对蜀相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表达出希望当世能有挽救大唐危局的贤相之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今情写 景怀 古抒 情武侯祠诸葛亮英 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 见所 闻所 思所 感小结概念: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概念: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咏史怀古诗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咏史怀古诗:对比阅读PART 04李白和杜甫都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蜀中度过的,在这里,“他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的风格的源头”(李长之《李白传》);杜甫则在蜀中客居数年,其间留下了四百多首诗作,除《蜀相》外,《春夜喜雨》《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也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品读《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歌,从“体裁”“创作风格(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比阅读诗歌体裁诗词曲古体诗近体诗四言古诗中国古典诗歌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等绝句律诗形成于初唐以后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称为“长律/排律”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散曲戏剧小令套数又称“词余”以元成就最高(单个)(成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睢suī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杂剧传奇已成为供演出的剧本对比阅读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吟等体裁。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全唐诗》收录了900多首,而到如今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其中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杜甫可以说是写七律的大师。仅流传下来的,他一个人就写了151首七律,超过现存初唐和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对比阅读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 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律诗常识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律诗常识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转”就是转句,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主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律诗常识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ǎi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上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sēnyīnxīnjīn七言律诗的基本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七言律诗对比阅读《蜀道难》语言特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伤“磋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精炼凝重“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流畅轻快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八言、九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对诗风影响散文化的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的风格特点。《蜀相》领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和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但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完全体现出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通过语言品味诗风对比阅读《蜀道难》《蜀相》体裁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意象黄鹤、猿猱、青泥、悲鸟、子规、连峰、枯松、飞湍瀑流、崖石、剑阁、豺狼、猛虎、长蛇、祠堂、柏树、碧草、黄鹂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幽静、寂寞和阴冷手法夸张、用典、以虚衬实、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象征、互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以实写虚思想情感劝告友人早归对自己追求功业未成的愤慨对世道艰难的感慨及对国家隐藏危机的担忧对诸葛亮的称颂及其“未捷先死”的惋惜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苦闷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现实主义沉郁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比阅读《蜀道难》《蜀相》叹蜀道难,忧国隐患赞颂英雄,怀古伤己精神追求:济苍生,怀家国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报国宏心。这才是他们共同的真情,共同的诗心。如果说李白的豪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共有的报国宏心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渴望入仕,为此在仕途沉浮,在蜀地吟咏感叹。结合背景解读:李白与杜甫精神认同的“家”在哪里?李白劝朋友离别蜀地,蜀地对于李白来讲是离别的家。颠沛流离的杜甫,避乱蜀地,蜀地对他来讲是客居的家。总而言之都不是真正的归属,那么,真正的家在哪里?长安,这也是当时所有士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当时的文人们共有的担当与情怀——济苍生、怀家国的情怀。杜甫的《秋兴八首》有五首都是在怀念长安李白的《长相思》则直抒胸臆:“长相思,在长安。”对比阅读拓展链接PART 05芝麻开花小导P140作者简介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李白(701—762)安史之乱中,他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作者简介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杜甫(712—770)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03《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不称“蜀相”,亲切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不仅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换物废弃的所在,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何处寻”,问句起笔,表现了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也显露了访庙吊古的急切。“锦官城外”,点明了地点。“柏森森”,①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②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③带有象征意味,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03《蜀相》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从外到内由远至近有色有声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武侯庙,在府西北而立,今为乘烟观。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空自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白白地诗人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乐景衬哀情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03《蜀相》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帮助先主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后主刘禅匡济艰危“匡时济世”的略语,即挽救艰难时势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繁表现了刘备求贤如渴侧面反映诸葛亮才干出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建立并巩固西蜀政权的艰难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字字千钧,饱含深情,推崇其匡时雄略,赞扬其报国忠忱,这也是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03《蜀相》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志士仁人也包括不得志的诗人自己对其献身精神的景仰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和悲伤的?03《蜀相》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诸葛亮 杜甫时代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 战争不断才情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志向 北定中原,匡扶汉室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境遇 得遇明主,白帝托孤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历史上吟咏此句的人物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借古抒怀03《蜀相》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1.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诸葛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天下的深沉感慨。多种表达方式结合首联叙事,颔联写景,颈联议论,尾联抒情。起承转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通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多种表现手法融合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怀古用典,借事抒情,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写作特色04对比阅读李白和杜甫都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蜀中度过的,在这里,“他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的风格的源头”(李长之《李白传》);杜甫则在蜀中客居数年,其间留下了四百多首诗作,除《蜀相》外,《春夜喜雨》《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也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品读《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歌,从“体裁”“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04对比阅读诗歌体裁诗词曲古体诗近体诗四言古诗中国古典诗歌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等绝句律诗形成于初唐以后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称为“长律/排律”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散曲戏剧小令套数又称“词余”以元成就最高(单个)(成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睢suī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杂剧传奇已成为供演出的剧本04对比阅读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吟等体裁。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全唐诗》收录了900多首,而到如今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其中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杜甫可以说是写七律的大师。仅流传下来的,他一个人就写了151首七律,超过现存初唐和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04对比阅读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蜀道难》语言特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伤“磋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精炼凝重“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流畅轻快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八言、九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对诗风影响散文化的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的风格特点。《蜀相》领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和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但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完全体现出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体现杜甫顿挫诗风通过语言品味诗风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蜀道难》《蜀相》体裁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意象黄鹤、猿猱、青泥、悲鸟、子规、连峰、枯松、飞湍瀑流、崖石、剑阁、豺狼、猛虎、长蛇、祠堂、柏树、碧草、黄鹂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幽静、寂寞和阴冷手法夸张、用典、以虚衬实、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象征、互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以实写虚思想情感劝告友人早归对自己追求功业未成的愤慨对世道艰难的感慨及对国 家隐藏危机的担忧对诸葛亮的称颂及其“未捷先死”的惋惜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苦闷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现实主义沉郁顿挫04对比阅读04对比阅读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蜀道难》《蜀相》叹蜀道难,忧国隐患赞颂英雄,怀古伤己精神追求:济苍生,怀家国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报国宏心。这才是他们共同的真情,共同的诗心。如果说李白的豪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共有的报国宏心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渴望入仕,为此在仕途沉浮,在蜀地吟咏感叹。选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04对比阅读结合背景解读:李白与杜甫精神认同的“家”在哪里?李白劝朋友离别蜀地,蜀地对于李白来讲是离别的家颠沛流离的杜甫,避乱蜀地,蜀地对他来讲是客居的家总而言之都不是真正的归属,那么,真正的家在哪里?长安,这也是当时所有士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当时的文人们共有的担当与情怀——济苍生、怀家国的情怀。杜甫的《秋兴八首》有五首都是在怀念长安李白的《长相思》则直抒胸臆:“长相思,在长安。”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