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安平中学高一年级学情检测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是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距今10万—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目前共出土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和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据此可判断山东沂水跋山古人类( )
A. 从事渔猎和采集 B. 种植粟和小麦 C. 过着定居生活 D. 贫富差距悬殊
2.姜寨聚落(下图所示为遗址复原图)的居住区处于聚落的核心位置,房屋建筑群分为大、中、小型三种,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聚落周围环绕着人工挖建的作为防御设施的壕沟。在环绕壕沟外的聚落东部、南部、东南部一共发现了三处墓地,而在聚落附近临河的地方有一处小窑场。这说明当时
A. 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 B. 贫富分化较为严重
C. 氏族公社具有组织性 D. 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3.“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 阶级分化的出现 B.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4.距今约33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及其周围的大型建筑,数以千计的精美祭祀品,玉璋等高级玉器; 出现了高耸的城墙,严密的城防设施等强制性公共权力标志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该区域( )
A.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B.政权与神权有所联系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首领的权威更加显著
5.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 )
A.形成部落联盟 B.呈现多元一体 C.生产力发达 D.阶级分化明显
6.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7.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已有刑法和赋税制度,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夏朝的君主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力。这反映出夏朝( )
A 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B. 统治方式简单粗暴
C.权力意识开始萌发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
8.《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原始社会解体 B. 私有制的产生 C. 早期国家建立 D. 人性日益退化
9.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王权实现了高度集中
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 D.神灵主宰商朝的政治
10.“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
A. 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 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 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D. 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1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它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12. 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 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 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 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
13. 《尚书》保存的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 道家思想已经形成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 “君权神授”学说
14.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 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 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 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 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15.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 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16.孟子介绍某种田制说:“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以下关于这种田制说法错误的是( )
A.它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产物
C.私田所有权属于耕种农民 D.生产力的发展是其解体的根源
17.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18. 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物质生活充裕 B. 等级制度森严 C. 餐饮文化发达 D. 祭祀活动频繁
19.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春秋时期蔡国与楚国关系紧张,吴国与楚国也矛盾重重。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这表明(  )
A.血缘疏远导致诸侯矛盾激化 B.礼乐制度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C.诸侯纷争影响社会观念变化 D.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
20.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1.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 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 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
C.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 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22.春秋时期,卿大夫普遍拥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为其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至战国时期,列国逐渐建立官员“量功受禄”的制度,“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这一转变( )
A.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规范了政府施政行为
C.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2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有楚国修建的勺陂和吴国修筑的邗沟等,战国时期有魏国的“引漳溉邺”工程、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A.体现古代重农经济主张 B.实现了各国的富国强兵
C.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建立 D.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
24.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  )
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 D.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25.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B. 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 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D. 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6. 卫人吴起在楚国、卫人公孙鞅在秦国、郑人申不害在韩国、中山国人乐毅等在燕国的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制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的统治制度。这主要说明当时
A. 人才流动日趋频繁 B. 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C.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D. 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27.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
28.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29. 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A. 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 辨别礼法异同,坚持百家争鸣
C. 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 关注时代亟需,推崇国家权威
30. 孔子大力主张“有教无类”,在他的众多学生中,既有孟懿子、南宫敬叔等贵族子弟,又有颜回、子路这般出身贫寒的平民,甚至还有曾深陷囹圄的公冶长。据此可推知,孔子( )
A. 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 以教育为手段瓦解等级秩序
C. 追求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 D. 重视品德修养高于出身门第
二、材料阅读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经过西周的封建体制,中国经历了为时数百年的文化融合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周本纪》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试诸壤土。
——摘自《国语·齐语》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摘自《吕氏春秋·审分》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摘自《汉书·艺文志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并概括分封制的特点。(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并创立儒家学派。晚年,他在鲁国整理一些文化典籍,其中包含《诗》《书》《礼》《易》《春秋》,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核心。(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整理文化典籍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主要政治主张及百家争鸣的性质。(10分)河北安平中学高一年级学情检测历史学科试题答案
1-5 A C A A B 6-10 D A B A D 11-15 A B C A D
16-20 C B B C D 21-25 C D A D C 26-30 B B B C A
31.(1)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每点2分,共6分)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具有等级性;诸侯有较大独立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每点2分,共8分)
(2)时代特征: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答宗法制、礼乐制、奴隶制走向崩溃,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等,亦可);经济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化;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每点2分,共6分)
32.(1)春秋时期;“仁”。(4分)
(2)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流传;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6分)
(3)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8分)
性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