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诵读诗词,把握本词的意境,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积累字词,品味关键词语;背诵诗歌



01
思维发展与提升:
02
体会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
审美鉴赏与创造:
03
学习伟人毛泽东的革命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
04
本单元课文是如何体现“青春激扬”这一人文主题的
青春的含义是什么?
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之。
二指青年时期 ,年纪轻。
三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四指年轻的时代,Youth(英文)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向上的,青春是激扬的。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要第一次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按结构划分:通常可分为单调(一阕)、双调(两阕)、三叠(三阕)、四叠(四阕);
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慷慨激昂,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关于词的知识
文化常识
课前预习
词牌名
题目
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按片段分 □单调
□双调
□三叠/三段
□四叠/四段
按流派分 □豪放派
□婉约派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长沙,开始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23年,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当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此时,毛泽东自上海回到韶山,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毛泽东于是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活动一:
读全词,明诗意


把握节奏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出情感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欣喜
沉思
自信
昂扬
豪壮
回忆
活动二:
析内容,入诗境
上阙
下阙
默读词,拿起笔勾画重点,并思考以下问题:
Q1: 词的上下阕主要是什么表达方式?(思考一下表达方式的分类)
Q2: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Q3: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你给每幅画面拟名。
一字领起
写景
抒情
整体感知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一)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Q1:这三句交代了什么?结合时代背景,你读出怎样的深层意味?
Q2:透过这幅画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独立寒秋图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如何让理解“独立”二字?
展现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和中流砥柱的气概。
“独立”着词人的精神姿态: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面对时代洪流的坚定意志,以及个体审视天地、胸怀家国的豪迈气魄。
“独立”让寒秋的萧瑟感被伟人的精神力量冲淡,凸显出青年革命者的昂扬与担当。奠定了全文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二)湘江秋景图
小组讨论:毛泽东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是怎样的湘江秋景?(找意象并讨论这些意象是按照什么顺序、角度来描绘的?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看”字,写了哪些典型景物?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景物描写的角度
①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色彩斑斓、色彩暗淡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用典、白描、点面结合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顺序、角度)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
远眺
近观
近观
仰视
俯视
聚焦炼字,感受语言之妙
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染
漫、透
百、争


层——写出了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百——形容船只之多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填写下表。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数量:(万、百)
范围:(遍、漫)
色彩斑斓:(红、碧)
力度:(争、击、竞)
程度:(尽染、碧透)
选词锤炼对象: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色彩词、叠音词、拟声词
思考角度:修辞、词类活用、声韵、语境
答题步骤:
释本义(解释该字在原文中的含义,即字面意思)
描情景,析手法(分析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并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说效果:描物角度、造境角度、写人角度、抒情角度、艺术角度
聚焦炼字,感受语言之妙
在上面表格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中“炼字”的规律
对比阅读:历来描绘秋景的诗词
秋景的特点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凄冷、寒冷、萧瑟、孤寂。
毛泽东笔下的秋:
生机勃勃
美不胜收
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感情基调:
热爱
积极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彼年,他32岁。同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没有出席,且连委员都没被选上;此时的中国,孙中山溘然病逝,国共虽已建立统一阵线,但革命的统一阵线由谁来领导,尚存分歧(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 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后有追兵,前路茫然,内外交困。
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词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读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图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阅、赵恒惕等军阅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1~191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下阕用“忆”领起,描绘了哪些场景?
峥嵘岁月图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忆”字引出了诗人在青年时期的精彩岁月,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他们能否承担起主宰这片大地沉浮的使命
相关词向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少年,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
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激流勇进,中流砥柱
立之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图
下阙结尾有何妙处?
1
2
内在联系:这一问句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浪遏飞舟”: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代革命青年豪情万丈、斗志昂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图
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激流勇进,甘为中流砥柱。
远眺:万山、层林
近观:漫江、百舸
仰视:鹰击长空
俯瞰: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中流击水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
谁主沉浮
答:
同学少年
景中含情
,情中显志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作业:
对比阅读




沁园春 ·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试比较这两首词在创作背景、结构、表现手法、内容主旨、风格上的异同点。
比较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雪
创作 背景 1925年,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当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当时,所经过的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一带下了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毛泽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沁园春·雪》这首词。
内容 主旨 表达的是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主要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抒发中国人民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中,才能有光明的前途的豪情壮志。
表现 手法 动静结合、夸张,描写深秋景色 比喻、对偶、夸张、拟人,描写雪景
相同点
1
结构上,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绘景色,下片抒发雄心壮志。《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湘江秋景”图,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作者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社会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雪》上片描绘北国风光,下片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2
4
风格上,都很豪放,意气风发。
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3
内容主旨上,都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了“风流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